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管理理论的联系——以戴明质量管理体系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8-18
/ 3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管理理论的联系——以戴明质量管理体系为例

杨昆

(四川华新现代职业学院电子商务学院,四川省成都市610107)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我国乃至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而管理学是以西方现代管理理论为其核心,两者之间看似没有任何联系。本文通过对戴明质量管理体系中的两个核心模型进行分析讨论,对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管理理论的联系进行探讨。通过对PDCA循环的分析,解释其理论构建和组成,分析它在具体企业质量管理中的应用和使用特点。继而引出“水滴石穿”、“绳锯木断”这些妇孺皆知的传统典故,分析这些典故展示的思想价值观念。将两者进行比较归纳,分析它们在核心本质上所展现出来的高度统一和一致。通过对戴明14要点的核心要点进行分析,关联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等中国经典语句,反应它们关注日积月累、积少成多这类思想上的相同。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PDCA循环;戴明14要点;理论联系

泱泱华夏上下五千年,可能有人说上古五帝抑或夏朝至今无文字可考,即便如此至商代有确切文字可考的中华文明也有3700余年。在这近4000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的文化形成了以儒家、道家为核心内涵,杂合了诸如墨家、法家、名家、宗教流派、曲艺等诸多文化形式及其表现形态。在这样文化体系中,经过了漫长的时间积淀,又有多种派别和体系的碰撞和互补,逐渐形成了我们当下所称谓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中的很多思想留存在前人的著作、诗词、歌曲、典故甚至故事之中,其中诸多思想亮点让世人代代传颂和宣扬,人们总会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刻意或不经意的引用这些闪光点。老一辈的长者也会利用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典故教育和鞭策下一辈,这也就形成了文化的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我国文化教育、经济建设、社会制度与日常行事等的各个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中国现代企业的日常管理也深受其影响和制约,中国传统文化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改变着我们。在我们日常的管理实践中,管理者都会自然不自然的受到自身所属文化体系的影响,即所谓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在管理上的冲突和不同。相对来说,受东方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较深的管理者在管理上更加注意和谐和个性化的区别,或者说更注重宏观上的把控;而西方文化影响下的管理者在管理上则更偏重于原则和制度的执行,亦或说在细节上更为看重。诚然文化的冲突带来了管理理念的不同和执行层面的差异,但在管理的本质和内涵上却是万物归宗,东西方文化差异在这里得到了统一和调和。现代管理理论主要以西方管理理论体系为核心,诸多的管理框架和模块亦是出自西方理论体系,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在诸多方面都和西方管理理论体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在管理的本质和核心要点上,西方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最终殊途同归,完美的达成了一致和统一。当然,作者无意去阐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浩如烟海的知识体系,仅仅想通过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些闪光点和西方管理理论的一些重要观点进行比较,特别是戴明质量管理体系中的一些核心要点都能在我们所熟知的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中找到印证,本文将围绕这两者展开讨论。

一、“戴明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

戴明博土是世界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他的诸多理论指导着各行各业的实际管理工作。戴明对于质量管理理论体系化的建立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所熟知的PDCA循环(也称为“戴明环”)正是现代质量管理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PDCA循环也是戴明管理思想的核心内容和代表性理论。简单来说,PDCA循环是能使任何一项活动有效进行的一种合乎逻辑的工作程序,通过各个环节有序的进行解决不同阶段的诸多问题继而形成完整的闭环。PDCA循环对于流程设计和细节把控的独特性使其在质量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PDCA循环中P、D、C、A四个英文字母所代表的意义如下:

1、P(Plan)——计划。包括方针和目标的确定以及活动计划的制定,是每个独立循环的发起点,解决任何问题都应从此为源点;

2、D(Do)——执行。执行就是具体运作,实现计划中的内容,这个单个循环中具体实施的环节,按照计划好的事项开展工作;

3、C(Check)——检查。就是要总结执行计划的结果,分清哪些对了,哪些错了,明确效果,找出问题,这不单是对于本次循环进行评估更为新的循环查找出问题;

4、A(Action)——行动(或处理)。对总结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并予以标准化,或制定作业指导书,便于以后工作时遵循;对于失败的教训也要总结,以免重现。对于没有解决的问题,应提给下一个PDCA循环中去解决。

“戴明环”理论体系自提出以来,一直被广泛的运用在实际的生产、管理和企业日常活动之中。得益于简单便于实施的特点,“戴明环”更是被各个以规模化、流水线作业的行业视为必须搭建的管理体系。从“戴明环”的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到,此循环并不是运行一次就完结,而是周而复始地进行。一次单独的PDCA循环结束以后,解决了某些问题,但又可能还有其他问题没有解决,抑或又出现了新的问题,这就使得有必要进行下一个PDCA循环,整个管理体系也在这种逐步渐进的过程中有序的推进。正是有这种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使得一个公司或者组织的整体运行体系始终在持续的改进,公司内部的各个部门也可进行和部门内部体系相适应的“戴明环”,此时公司在整体层面进行PDCA循环,部门在公司的大环内部进行各自的PDCA循环,即为大环带着小环成为有机的逻辑组合体,最终形成企业的共同目标。单一的一次PDCA循环以后,势必会解决一些特定的问题,这就使得整个周而复始的循环不在是原地不动的水平循环,而是呈现一定角度的阶梯式上升,而上升角度的多寡也取决于单次循环过程中解决问题的多少,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可以看做是PDCA循环过程中管理体系不断提升的进程。戴明常年在日本推行自己的PDCA循环,使得整个汽车制造乃至整个制造行业都在质量体系上提升颇多,时至今日日本工业界质量管理的最高奖项也被称之为“戴明奖”,这也足以彰显“戴明环”在整个日本工业领域质量管理体系中的突出作用。而正是这种简单而重复的PDCA循环造就了日本车企在质量控制上惊人的成就,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坚持和执着使得日本车企在全球市场竞争中取得了质量和品质上的优势。

“戴明环”在工业界的实际运用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证明此理论体系是禁受住了实践考验,具备在现实环境和行业运行的基础。那“戴明环”这样的现代管理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有什么共性呢?让我们来看一看我国古人的这样一些言语便可窥豹一斑——《汉书·枚乘传》中有“水滴石穿”的典故,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中有“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描述。《汉书·枚乘传》所表现的意境是水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滴下,时间长了累积到后能把石头滴穿,比喻只要坚持不懈,细微之力也能取得辉煌的成就。《鹤林玉露》所述原意是说官吏贪污可以积少成多、细绳微力也可伐断巨木,借以比喻只要坚持不懈,力量再小也终究会有大的成就。“水滴石穿”和“绳锯木断”都反应了古人对于细微事物的关注和执着,无论是轻盈的水滴还是芊芊的细绳只要能够长久重复的做着相同的动作也终会达成大目标,可谓以小博大。两则典故之间所传达的核心思想是一致的,都表述只要有恒心,不断努力,事情就一定能成功。

“戴明环”强调周而复始的循环,在不断的循环中通过单次解决部分问题最后阶梯式上升,最终达到整个体系的改善和完美。这和我国古代典籍中所表露的意境在核心本质层面岂不是高度的一致,都强调事物的点滴改善和持之以恒的坚持终将带来颠覆性的改变,正所谓由量变引发质变。戴明博曾经在多种场合提及:“质量无须惊人之举”,他平白朴实的见解和其执行思路之所以受到全球企业界的高度重视和尊重,正是因为能有系统地、持久地将这些看似简单平常观念付诸行动并长久的坚持,最终在全面质量管理上取得了质变性的突破。我国传统文化中所宣扬的“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强调是坚持、恒心、执着,以滴水微弱之力,绵绵不绝长年累月的击打石面,时间长久必然将顽石凿穿;以细绳纤细之躯替代斧刃金石之利,持续长久的打磨原木,总有将其锯断之日。这些典故和思想在传递文化的同时,也让我们不由感叹我们的老祖宗在三四千年前的这些见解和当代戴明博士的PDCA循环有着多么相近的意境和理解,现代的质量管理理论可以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亮点加以诠释和引申。

二、“戴明14要点”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

不仅是在“戴明环”中我国传统文化的某些观点与之有着高度的契合,戴明博士的质量管理体系中“Deming’s14Points”(14要点)也有很多观点能在我国传统文化的体系中找到与之相对的论调。戴明14要点为其全面质量管理的主要构成,通过14要点反应了质量管理的全面性,说明质量管理和改善不是个别部门的事情,而需要最高领导着眼于意识层面基于整个组织构架进行推动和执行。戴明明白质量管理不像开龙头放水那样一蹴而就、也不像出门下楼一样顺理成章,它是一种文化、一种企业思考和运行的方式,需要企业从高到低的各级员工全员参与并加以执行。本文不再累述戴明“戴明14要点”的完整体系和各个要点,也不对要点间的侧重点和联系进行强调,仅对“戴明14要点”中同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联系的几个要点进行了讨论,其中所涉及的“戴明14要点”中的几个要点分别是:

1.创造产品与服务改善的恒久目的

2.不断地及永不间断地改进生产及服务系统

3.取消对员工发出计量化的目标

4.取消工作标准及数量化的定额

5.创造一个每天都推动以上13项的高层管理结构

戴明的上述阐述,是对于质量管理工作无惊人之举这一核心观念的又一体现,强调的是点滴的累计最终积累产生翻天覆地的效果。这些要点所传递的都是在日常的工作和企业运作中不断的积累,持久恒定的保持推动和创造而不是去关注某一个具体的量化指标,如果说有所关注那就是关注时间本身,正所谓功到自然成。我国传统文化也有着与之相同的看法——

先秦学者荀子在《劝学》中有言“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这段话相信大部分人都曾读过,其中“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更是被作为传世警句教育和鞭策着国人。路是一步一步的进行丈量,不断的行走最终会到达千里之外;小小的溪流经过层层的汇聚,最后会形成大江大河继而变为广袤的大海。荀子的这些观点传递着一个聚少成多、由小变大的简单道理,简单之下隐藏着事物发展的本质规律;戴明强调点滴小事的积累,企业做事不要考虑眼下的量化目标通过长时间的持续改进汇聚最后达到惊人的改变,两者之间强调和关注的本质内涵是相同的。《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也有这样的语句“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意思是不要轻视小事,不要因为是小事就不去做,现在我们经常讲的“勿以事小而不为”正是出自于此。“先主传”里的这些观点也在传递着和戴明相同的思想,事情不分大小,认真做好每件小事,万千小事最终会成就大事,而厌恶小事只看重当下“大”目标最后必一无所获。企业的宏伟目标正是由企业各个部门、各个环节乃至每个员工成年累月的诸多小事汇聚而成,没有日常的点滴积累也难以成就良好的结果。质量管理对于细微末节的关注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即事关质量无小事,质量管理体系中的核心思想正是源于此。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戴明质量管理体系中的核心模块“戴明环”、“戴明14要点”在思想内涵和本质上和我国传统文化的诸多理念和看法高度一致,我们可以透过我国古人的想法看到戴明在质量管理上的成功,也能从戴明质量管理体系中印证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戴明环”所揭示的点滴改进、持续推进与“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等中国传统典故都在强调日复一日的积累和持之以恒的坚持。“戴明14要点”所展示的关注细节、事无巨细的企业管理风格和“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等中国经典语句都传达着日积月累和积少成多的观念。中国传统文化和戴明质量体系在核心本质上高度统一,放眼到整个管理学体系势必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更强更紧密的联系,在学习现代管理理论和体系之余,能够借鉴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必能对这些理论的理解带来积极的效果。各位看官,今后学习管理理论是不是要先看看历史古籍呢?

参考文献

[1]赵醒村,刘影,安宁波.PDCA循环提升重点实验室产业服务能力[J].中国高校科技,2011,(7):54-55.DOI:10.3969/j.issn.2095-2333.2011.07.022.

[2]陈卫星.全球供应链下的供应商质量管理[D].复旦大学,2005.DOI:10.7666/d.y952893.

[3]张金钟.基于稳健设计的OTIS新产品开发项目质量管理研究[D].南开大学,2008.

[4]马晓丽.字体艺术的现代传承——有感于《字体设计》课程教育[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3,19(2):184-186.DOI:10.3969/j.issn.1673-3878.2013.02.061.

[5]赵阿宝.房地产项目施工过程的精细化管理研究——以JS公司“瀚悦府”项目为例[D].浙江工业大学,2016.

作者简介:杨昆(1976.05-),男,四川成都人,助教,硕士,主要从事电子商务、网络营销、市场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和授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