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牙周炎与口腔幽门螺杆菌的临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慢性牙周炎与口腔幽门螺杆菌的临床分析

管群

管群(山东省成武县人民医院口腔科274200)

【摘要】目的讨论幽门螺杆菌(Hp)与慢性牙周炎发病的关联性。方法选择牙周炎患者与牙周健康者各50例做比较,分为对照组(牙周炎组)和健康组,分别采集两组对象的含漱液和牙菌斑标本,提取DNA后通过多种手段检测标本的Hp阳性率,将两组实验对象之间的检测差异相比较。结果对照组50例中发现Hp45例,占总数的90%;健康组50例中检测出Hp22例,占总数的44%;检测显示Hp在牙周炎患者的阳性率大大高于健康者,该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p与牙周疾病的关系密切,其阳性率与牙周炎的严重程度成正比。

【关键词】慢性牙周炎幽门螺杆菌标本采集

【中图分类号】R7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2-0163-01

慢性牙周炎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科慢性疾病,Hp属于革兰氏阴性微需氧菌,与消化道溃疡发病密切相关,在组织学特征上口腔黏膜与胃黏膜有相似之处,口腔内感染Hp与慢性牙周炎发病率的联系日益引起相关学者的关注。慢性牙周炎最重要的致病因素是牙菌斑的存在,Hp是否存在于牙菌斑中及其与牙周炎严重程度有何关系[1],相关的研究报告较少。为更好诊治各类牙周炎,进一步探讨Hp与牙周炎的发病关系,现做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次选取2011年12月~2012年12月经我院口腔门诊收治的患者100例,按照卫生部规划教材诊断标准进行了明确诊断。分为对照组(牙周炎组)和健康组,对照组50例,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龄在20~60岁;包括轻度牙周炎10例,中度牙周炎18例,重度牙周炎22例。健康组50例,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20~58岁。选择研究对象的标准:一年之内未做过牙周治疗;全口自然牙不少于24颗;近期未应用过抗生素;无消化道病史和其他全身系统性疾病。

标本采集:所有研究对象规定在12小时内不作任何口腔清理和护理,取每例采集对象4个象限的第一磨牙颊侧近中位点(若无第一磨牙则取第二磨牙)龈沟内的菌斑和口腔含漱液。检测患者的菌斑指数(PLI)、牙周探诊深度(PD)和出血指数(BI)。由同一位口腔临床医师参与所有患者的标本取样和临床检查。牙菌斑的采集过程:无菌棉卷隔湿,气枪吹干牙周后,用消毒的牙签采集龈沟内菌斑混合放置于无菌Ep管中(内含0.9%的生理盐水),做标签记录,保存后等待DNA提取。含漱液的收集过程:让患者含漱0.9%生理盐水20秒后,用Ep管收集含漱液5ml,标记后封存等待DNA提取。

检测方法:提取DNA的方法采用二氧化硅微粒法。自液氮中取出冷冻保存的标本后立即置于冰上,将标本体积3倍的I0/A玻璃奶和结合液A加入,在55%恒温器上放置5分钟,为加快DNA和玻璃奶的结合速度可每分钟摇动1次。离心机10000转下离心20秒,弃上清后加0.5ml洗涤液,震荡器作用下使玻璃奶重悬,如此反复洗涤3次后吸尽洗涤液,置于55℃恒温器上完全干燥为止。加入30mlTE缓冲液,在55%恒温器上混匀后放置2分钟,12000转离心3分钟后吸出上清,保存于4℃恒温。然后扩增PCR,根据CagA基因及尿素酶c基因设计引物。最后一步实施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采用银染方法显色凝胶中的DNA片段。

结果

在对照组中,龈沟内菌斑与含漱液中至少一项检测出Hp阳性的45例,占本组患者总数的90%(45/50)。健康组中龈沟内菌斑与含漱液中至少一项检测出Hp阳性的为22例,占健康组患者总数的44%(22/50)。两组相比较,Hp在牙周炎患者口腔内的阳性率大大高于健康者口腔,该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牙周炎患者Hp的检出率为62.5%,中度牙周炎Hp检出率为89.5%,重度牙周炎Hp检出率为93.4%。三类牙周炎Hp的阳性率有较大差异,显示Hp与牙周炎的发病程度成正比,即越严重的牙周炎患者检测出Hp的几率越高。

讨论

牙周病是常见的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口腔疾病之一,该病在世界各国尤其是不发达国家的患病率较高,以往的调查研究显示,牙周炎发病率自35岁以后明显增加。牙周炎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主要是对牙齿周围支持组织的破坏为主,牙菌斑和牙结石的存在是牙周炎最重要的致病因素。本次研究对牙周炎组口腔的Hp检测显示阳性率为85%(40/50),而在牙周健康组的Hp阳性率仅为44%(22/50),两组的检测结果差异很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牙周炎的发病程度与Hp的检出率密切相关[2],两者呈正比。通过牙周病组与健康组的Hp阳性率相关研究结果比对,证实了Hp的存在与牙周炎的发病有明显的关联,龈下及牙周袋的微生态环境适合Hp繁殖和生长,牙周病可能是Hp感染、牙菌斑等局部和全身因素共同作用所引起[3]。牙周炎因易携带Hp且口腔是消化道的入口,因此牙周病的患者容易引起消化道感染,是该系统疾病致病因素之一。牙周病反复发作的患者应重视Hp在其中的作用,良好口腔卫生环境的建立并清除口腔中菌斑及Hp,对牙周疾病的控制、治疗以及预防消化系统疾病都有重要意义。

总之,Hp与牙周疾病的关系密切,而作为口腔专科医生,应从全身系统的宏观角度对牙周疾病实施预防、控制和治疗。

参考文献

[1]高静,朱声荣,刘贤,等.慢性牙周炎与口腔幽门螺杆菌的相关性研[J].I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1l,27(1):5—7.

[2]高静,李毅,王庆才,等.牙周炎患者口腔中的幽门螺杆菌[J].泰山医学院学报,2008,27(2):126—128.

[3]李潇,李靖,姜广水,赵蔚明.龋病及牙周炎患者唾液中Hp检测及意义[J].山东医药,2007,47(2O):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