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层螺旋CT扫描并三维重建在上颈椎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16层螺旋CT扫描并三维重建在上颈椎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姚铁祥陈瑞莲

姚铁祥陈瑞莲

(广西河池市人民医院547000)

【摘要】探讨16层螺旋CT扫描并三维重建在上颈椎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德国西门子SOMATO—Emotion16层螺旋CT对36例上颈椎损伤患者进行容积扫描并三维重建,且与X线平片对比,评价16层螺旋CT在上颈椎损伤诊断中的优势。结果36例患者中,螺旋CT发现骨折共40个部位:寰椎爆裂性骨折4例,枢椎齿状突骨折24例,枢椎椎体骨折4例,枢椎椎弓骨折8例;发现脱位共8例:寰枕关节脱位2例,寰枢关节脱位6例。X线片发现骨折部位共24个部位:寰椎骨折2例,枢椎齿状突骨折14例,枢椎椎体骨折4例,枢椎椎弓骨折4例,漏诊率30%;发现脱位共4例:寰枢关节脱位4例,漏诊率50%;其中8例寰枢椎骨折误诊为寰枢椎脱位。结论颈椎上部结构复杂精细,X线片为叠加成像,观察不佳,而16层螺旋CT扫描并三维重建能准确显示上颈椎损伤情况,方法可靠,对指导临床治疗意义重大,是上颈椎损伤临床首选检查方法。

【关键词】16层螺旋CT三维重建上颈椎损伤

【中图分类号】R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7-0157-02

上颈椎损伤很常见,是指由于创伤引起的寰椎、枢椎及其附属结构的骨折、脱位及韧带撕裂等情况。上颈椎结构不同于颈椎其他部位,比较复杂,损伤后如不能尽早准确的诊断和得到及时的治疗,则很有可能导致颈髓与延髓受压损伤而引起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1]。因此及时而正确地判断上颈椎损伤的精确部位及类型就显得非常重要。笔者收集2008年6月~2014年4月间本院收治的上颈椎损伤患者36例进行16层螺旋CT扫描并三维重建,对比颈椎X线平片,以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2008年6月~2014年4月间在笔者所在医院诊治的具有完整资料的上颈椎损伤共36例,其中男24例,女12例;年龄15岁~60岁,平均39.7岁。车祸伤20例,摔伤14例,各种物体砸压伤2例。36例均有颈枕部疼痛,活动受限程度不一,18例躯干、四肢麻木并不同程度肌张力减低,2例呼吸抑制,后经临床抢救施治呼吸症状消失;8例一侧肢体乏力和偏侧躯体痛觉减低,10例无明确神经损伤阳性体征。

1.2检查方法36例均先行颈椎正侧位及张口位片检查。CT检查采用德国西门子SOMATO—Emotion16层螺旋CT进行容积扫描;仰卧位,扫侧位定位图;扫描范围:寰枕部~C3椎体上缘,扫描线尽量平行于寰椎平面。扫描参数:管电压120kV,管电流150mA,层厚2mm,螺距1.0,重建间隔1mm。重建后的数据输入计算机工作站,使用冠状面曲面重建(CPR)、矢状面重建,多层面容积再现(MPVR)、容积再现技术(VR)和多平面重组(MPR)技术生成图像,并辅以表面遮盖显示(SSD),并对重建图像进行旋转、切割等操作,使解剖结构和病变显示达到最佳效果,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角度照片。

2结果

螺旋CT三维重建发现骨折共40个部位:寰椎爆裂性骨折2例,枢椎齿状骨折24例,枢椎椎体骨折4例,枢椎椎弓骨折8例;发现脱位共8例:寰枕关节脱位2例,寰枢关节脱位6例。X线平片发现骨折共28个部位:寰椎骨折2例,枢椎齿状突骨折20例,枢椎椎体骨折2例,枢椎椎弓骨折4例,漏诊率30%;发现脱位共4例,为寰枢关节,漏诊率50%;其中8例寰枢椎骨折误诊为寰枢椎脱位。

3讨论

3.1多层螺旋CT扫描并三维重建与平片比较

3.1.1脊柱创伤常规进行X线正侧位片,上颈椎尚做开口位片。平片检查对于何处椎体骨折,严重程度,曲度变化等可做出有效评价,甚至直接观察到椎体上下缘的骨折线[2]。正常椎体后缘的连线应当是弧形连续的,自然的完整的。当它出现移位、断裂、成角时,说明骨折已累及椎体后缘、椎弓根及椎板,是平片诊断脊椎不稳定骨折的一种主要指征[3~5]。平片在椎体脱位及其高度变化、脊柱后突畸形的显示等方面要优于螺旋CT平扫。但它的分型比较困难,很难评估椎管受累及程度和范围,不能清楚显示突入椎管的骨折片和细小或解剖较为复杂的骨折,易出现漏诊[6]。文献[7-8]报道,平片的椎体骨折检出率为69%,螺旋CT平扫的检出率为95%,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1.2螺旋CT平扫无重叠干扰,对骨折可做出明确分类,诊断价值更大,可清晰显示骨折部位、骨碎片大小、数目及方向,骨折线的形态,脊柱三柱结构、椎管被累及以及附近软组织损伤情况。但当骨折线与CT扫描层面平行时则可漏掉骨折[9]。并且不可清楚观察到脊柱成角畸形、椎体的高度变化和滑脱程度[10~11]。

3.1.3三维重建及图像后处理的选择36例上颈椎损伤均采用了冠状面曲面(CPR)重建、矢状面重建、多层面容积再现(MPVR)、容积再现(VR)和多平面重组(MPR)技术生成图像,并辅以表面遮盖显示(SSD),从不同角度清晰显示椎体、椎间隙,椎管及附件等解剖结构,图像质量高,损伤情况明确,易于分类。可从任意方向和角度切割立体图像,真实展示完整立体结构,极富立体感和真实感。是平片所无法比拟的。螺旋CT三维重建及二维和三维图像后处理非常有利于骨折细节的显示,对于显示和测量枢、寰侧方的关节更加可靠而准确。本组资料显示,16层螺旋CT扫描并重建、重组均可良好显示其三维立体形态,寰椎爆裂性骨折、枢椎齿状突骨折及寰枢关节脱位影像逼真,寰椎侧块移位程度及大小清晰。上颈椎损伤部位和程度易于判别;任意旋转、切割图像,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清楚显示椎管形态、上颈椎骨折移位及骨折碎片和周围软组织情况。为临床拟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证据。

3.2多层螺旋CT并三维重建在上颈椎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多层螺旋CT可降低X线管消耗,采集的信息量却增加2-4倍。扫描速度明显提高,较既往使用的单层螺旋CT快2倍以上,同时扫描的覆盖范围是单层螺旋CT的数倍、数十倍甚至数百倍。由于扫描速度的提高,在相同的扫描时间内可获得范围更长和层厚更薄,甚至是各向同性的容积数据,也减少了部分容积效应,有利于重建出高质量的轴位图像。图像Z轴空间分辨力明显提高,从而实现了各向分辨力同性,图像后处理功能因而更强大,重组的2D、3D图像更精确[12],临床应用优势更明显。能多角度清晰显示颈椎体、椎间隙及椎小关节等解剖结构,并且其旋转、任意方向和任意角度切割立体图像,图像质量高,清晰显示上颈椎损伤的各种情况,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订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大大降低了上颈椎损伤的漏诊、误诊率。

3.3X线平片与螺旋CT相比各有其优势和缺点,总体而言16层螺旋CT扫描并三维重建、重组优于平片。虽然如此,螺旋CT仍不能完全取代平片检查,两者只有配合使用,扬长避短,相互补充,才能充分发挥其有效作用;有时尚需结合MRI,以更敏感地发现隐匿骨折和骨挫伤,更清晰地显示脊髓及软组织损伤,为临床提供更多的更有力的科学论据。笔者认为临床医生在选择上颈椎检查方法时应

充分考虑各种影像检查方法的优势,综合灵活运用,以提高损伤的发现率和准确率,拟定更为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法,提高治愈率。

参考文献

[1]曾海滨.上颈椎损伤的早期诊断与治疗[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0,30(1):191-192.

[2]陈文清,刘光洪,张发等.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在颈椎急性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海南医学,2010,21(7):95-96.

[3]蒋伟,龚海艇,唐震,等.多层螺旋CT三维CT在骨关节损伤诊断中的应用[J].上海医学影像,2011,20(2):104-106.

[4]朱怀仕,刘俊宾,刘小虎,等.多层三维重建在上颈椎损伤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实用医药,2009,4(30):66-68.

[5]朱岩,向卫国,梁文杰,等.螺旋CT三维重建对上颈椎损伤的诊断价值[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7,15(4):254-256.

[6]杨礼庆.创伤性上颈椎损伤早期漏诊原因分析[J].中国骨折.2006,19(5):297-298.

[7]贺伟浩,贡琪.多层螺旋CT在上颈椎损伤中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学创新,2011,8(32):91-93.

[8]王楚怀,谢维琪,李小金,等.脑外伤后综合征中颈椎损伤致病作用的临床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2003,18(7):399-403.

[9]白人驹,张雪林.医学影像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536-538.

[10]张立.螺旋CT三维重建对颅脑外伤伴有意识障碍患者颈椎损伤的诊断价值[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31[1]:27-28.

[11]李东红,苏青梅.螺旋CT三维重建在脊柱骨折诊断中的应用[J].实用医技杂志,2013,20(4):38.

[12]张云亭,于兹喜.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56-58,7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