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产业共生关系的林业生态安全测度方法构想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9-19
/ 2

基于生态产业共生关系的林业生态安全测度方法构想

杜艳秋

黑龙江大兴安岭呼中林业局森林调查设计队黑龙江大兴安岭165036

摘要:林业生态与生产系统是我国生态环境改善、生态建设支撑、生态产品供给、生态扶贫攻坚、经济资源输出、社会活动承载、农户收入提升的基础与核心结构体系,其资源分配、空间布局、生态功能的有效性,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的协调性,压力、状态、响应的持续性,是我国林业生态安全预警与保障的重要基础。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仍存在森林资源不尽合理开发与利用、环境污染相对迟滞控制等方面问题,生态环境恶化、生态产品供给失衡、资源供给失调、林业“两危”局面(森林资源危机、企业经济危困)等一系列问题逐渐凸显,工业化发展造成的空气质量、水土资源的严重污染明显超越了区域林业生态的承载水平,林业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为促进林业生态、资源、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使生态调节、环境改善等林业系统的基本服务能够有效发挥作用,维护并保障林业生态安全成为当前的迫切之需。

关键词:生态产业;共生关系;林业生态;安全测度

1林业生态和产业的共生关系的思考

林业生态的稳定是林业产业能够稳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林业生态和林业产业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二者之间相辅相成,不可分离。林业生态为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不断提供原材料,反过来林业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又可以促进了林业生态发展过程中的人工造林的速度和质量。如果林业产业过于追求经济的片面发展,对树木的数量需求增大,国家调控方面又没有较好的控制措施,则会出现乱砍滥伐的局面,破坏林业生态。

2“共生关系”下林业生态与产业的共生发展

2.1生态学的共生定义

生态学中认为,共生是2种或2种以上的物种间的相互生存作用的关系结果。著名生态学家E.P.Odum(3009)在群落生态学中将2物种间共生模式分为:中性作用、直接相互干涉性竞争、资源利用性竞争、偏害共生、偏利共生、寄生、捕食、原始合作、互利共生9种类型。这9种情况涵盖了自然界中种群间的不同共生模式。

2.2林业生态与林业产业的共生关系

林业生态系统是森林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林业产业诞生,林业生态和林业产业相互作用、相辅相成。二者之间都隶属于森林系统,都依附于森林系统共生和灭亡。林业生态和林业产业的发展必然会出现林业资源的竞争,尤其是共同依靠的森林资源短缺时,两者在森林资源的争夺上则会使得森林资源出现超负荷的现象。但是另一方面,林业生态和林业产业两者之间也会有正面的发展,比如林业产业对森林资源的汲取不是那么贪婪,不盲目追求利益的增加和经济的增长,这时的林业生态则会向着更高质量的林业资源质量和数量方向发展。

林业生态与产业之间的共生协调模式分为互利共生、偏利共生和互害共生3种情况。第1类是互利共生型。林业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要保证林业生态的稳定和高质量的建设,使得林业生态和林业产业能够和谐相处,互利共生,林业在发展林业产业的同时,注重林业生态体系的建设。使得林业生产和林业生态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实现林业生态和林业产业和谐共存。

第2类是偏利共生型。林业生态的发展和林业产业的发展发生碰撞,不能达到一种平衡。偏利共生型有2种情况,其中一种是林业生产占主导,比如,大多数国家和地区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加快经济的增长,经常加快对森林林业资源的掠夺汲取,乱砍滥伐,极大地破坏了林业资源,使得森林资源不能及时恢复,恢复的时间较长。当林业产业和林业生态发展到这种境地后,人们可能会开始意识到大力发展经济以牺牲林业资源为代价的错误性,从而开始重视林业生态系统的原生性,开始运用大量技术手段和资金投入来挽回林业生态,又或者是人们根本不会意识到林业生态被破坏的严重后果而更加肆无忌惮地加快对林业生态的掠夺,最后导致林业生态瘫痪,最后使得林业产业也恶化崩溃。第2种就是更加侧重于林业生态,尤其是森林资源茂密的地方,该地区的林业生态平衡发展,林业产业几乎不存在,当地人们经济较为落后,生活贫苦,有大量的林业资源,但是从长远的发展来看,长期的经济落后也不利于林业生态的保护性政策措施的实施,这样也很难使得林业生态和林业产业互利共生。

第3类是互害共生型。在林业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如果该地区的林业产业为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加大扩大林业产业和汲取林业生态的开发,对林业资源缺乏合适合理的规划,使得林业资源被大量砍伐,虽然这样在短时间内可以加快经济的增长,但是从长远的发展来看使得林业产业失去了永久性的林业资源的供给,最终会导致林业生态和林业产业双双崩溃,形成恶性循环。

3林业生态安全技术干预机制构建

3.1生物综合防治技术优化

病虫害对林业的发展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当前区域森林资源和森林群落结构,单一害虫控制思想的弱化、病虫害防治技术和老轻体验,导致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不到位,以及效率低下的防治,区域森林质量和稳定性不强,病虫害风险和威胁,林业生态效益,经济效率和社会效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生态林业安全生产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林业有害生物的关注和优化控制技术升级迫在眉睫。中国目前常见的林业害虫种类主要有春蛾、榆毒蛾、美国白蛾、杨树溃疡病和泡桐丛枝病,和一定程度的爆发和环境、降水、森林资源、森林结构,对不同区域林业生态安全结构的丰富完善程度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因此,在不断提高的同时,病虫害防治技术,应根据病虫害种类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控制技术和控制手段,及时控制和减少病虫害的发生,稳定和森林资源的林业生态安全保护。

3.2林产加工品绿色化技术革新

林业加工产业是在中国林业经济体制的基本支柱,对森林生态系统维护的经济基础。近年来,中国的林产工业规模的不断扩大,胶合板、纸和纸板等典型的林产品产量逐年增加,但在规模扩大的同时,其工业和技术问题也日益突出:过度依赖进口的原材料、生产设施、林产品加工企业过时的技术含量低的产品,产品的深加工,产品附加值较低,企业创新能力弱,旧的生产设备,技术,森林污染逐渐增加的工艺条件和生产。特别是重警戒区,生活环境,生态安全状况原料供应形势恶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对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学技术的进步是经济增长的驱动力,技术创新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因素,带动林业产业发展,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安全修复。目前,与技术创新的研究可用于林产品加工转化提供了绿色无害化处理技术的一个有效途径,绿色技术的原因,可以有效地降低能源消耗,减少对资源的依赖,减少环境破坏,减轻维护林业生态协调发展的负担,增加林业生态系统安全和经济安全体系。

3.3沙漠化综合防治技术创新

荒漠化是林业生态安全面临的主要威胁之一。荒漠化防治已成为人类谋求生存环境、扩大生存空间、稳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问题。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一批成熟的技术和管理模式,在沙漠化综合防治实践中已取得多项成熟技术与治理模式。其中,植物固定流沙、绿洲防护林营建、径流造林、流动沙地飞播造林种草、铁路公路防沙等技术在生产上已得到了多年的广泛应用。但在高新技术,与国外先进水平仍有差距。例如,中国的节水灌溉技术,化学固沙技术、抗侵蚀的栽培技术,遥感动态监测技术水平仍然较低。在西北地区,青海林业灌溉技术和新疆水资源,节水和改善不明显,在推动地区盐渍化改造效果上不明显。高技术的落后必然导致荒漠化综合防治不彻底和防治效率低。沙漠化防治技术研究与开发投入,提高技术创新和技术的不断提高会进一步减轻或治愈沙生态困境的“森林资源短缺尴尬。

结论

林业生态测量方法有利弊,虽然比较全面,但缺乏准确性,有些方法虽然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但不方便,分析起来更具挑战性。因此,考虑生态与工业林业生态安全的共生关系。一方面,结合另一方的多种测量方法;另一方面,结合区域内生态林业的特点,进行综合分析。比对官方、综合、科学的估计结果,尽量减少误差。

参考文献:

[1]谢煜,张智光.林业生态与产业体系共生协调机理与模式研究[J].林业经济,2014(10)

[2]张智光.基于生态书业共生关系的林业生态安全测度方法构想[J].生态学报,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