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对胃癌术后镇痛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6-16
/ 2

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对胃癌术后镇痛的影响

李娜

李娜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麻醉科甘肃兰州7300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对胃癌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2017年3月到2018年4月,本院共收治的胃癌患者50例,按照入院时间以及不同的麻醉方法将患者分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给予单纯全麻与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比较分析两组胃癌患者的麻醉效果。结果: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胃癌患者术后不同时间段(2h、4h、8h、12h、24h)的VSA疼痛评分均比对照组更优,差异显著患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胃癌患者在24小时内的PCIA按压次数与镇静评分比较,观察组显然更优(P<0.05);观察组胃癌患者术后的不良反应(恶心,嗜睡,皮肤瘙痒,呼吸抑制等)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胃癌患者行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术后疼痛感显著更低,安全性跟高。

【关键词】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全麻;胃癌;VSA疼痛评分;镇静评分

【中图分类号】R6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9)06-0113-02

给予持续有效的镇痛不仅能够加强胃癌患者的术后依从性与配合度,而且能够改善患者睡眠,减少并发症,能够促进患者更快恢复[1]。本研究探讨分析了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对胃癌术后镇痛的影响,现研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17年3月到2018年4月,本院共收治的胃癌患者50例,按照入院时间以及不同的麻醉方法将患者分组,每组各有25例胃癌患者,其中男性31例,女性19例,年龄在38岁~67岁之间,平均年龄(52.37±4.11)岁。本院纳入的50例患者术前均没有接受放疗或化疗治疗,均没有应用免疫抑制药物,在围手术期没有进行输血治疗,患者均非麻醉禁忌症患者。两组胃癌患者的组间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不影响实验客观性,故资料存在可比性。

1.2方法

1.2.1麻醉方法:两组胃癌患者均行T8~9或T9~10硬膜外穿刺置管,在术前静脉推注昂丹司琼5mg,氢溴酸东莨菪碱0.5mg。麻醉诱导则通过静注咪达唑仑芬太尼(4μg/kg)、(0.04mg/kg)、丙泊酚(1mg/kg)、顺阿库铵(0.6mg/kg)。在麻醉诱导2至3分钟后,插入患者的行气气管,术中使用瑞芬太尼、丙泊酚或者右美托咪定、顺阿曲库铵维持麻醉效果,直到手术结束后,将患者送回病房。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实施硬膜外麻醉,在进入手术室后立刻给予连续硬膜外麻醉,在患者的T8~T9椎间隙穿刺,并在头端置管,并注射5ml利多卡因(2%)。将患者的T4~T12椎间作为本次手术的麻醉平面,开始麻醉诱导,诱导方法同对照组,术中使用瑞芬太尼、丙泊酚或者右美托咪定、顺阿曲库铵维持麻醉效果,每间隔30分钟就在硬膜外给药(一次4ml)。

1.2.2镇痛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静脉镇痛泵,在患者术前15分钟以及关腹的时候静注氟比洛芬酯50mg超前镇痛,并在术后,患者清醒后给予镇痛,镇痛药方:0.01mg芬太尼+0.2mg氟比洛芬酯+5mg昂丹司琼+生理盐水配置成100ml的混合溶液。镇痛泵设置方法:背景剂量2ml/h,负荷量5ml,根据患者情况制定追加剂量1mL/h,时间锁定15分钟。在缝合皮下组织时停止输液,在缝合结束,患者呼吸平稳后,拔出气管内导管,手术结束后留置硬膜外导管3天,留置导管患者亦使用硬膜外镇痛泵。

1.3观察指标

(1)两组胃癌患者不同时间段(2h、4h、8h、12h、24h)的VSA疼痛评分,评分根据VSA视觉模拟评分法[2]评测;(2)统计术后24小时内,患者的PCIA按压次数;(3)根据Renssay[3]评估患者的镇静评分;(4)统计两组胃癌患者住院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研究数据均应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术后不同时间段的VSA疼痛评分对比

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胃癌患者术后不同时间段(2h、4h、8h、12h、24h)的VSA疼痛评分均比对照组更优,差异显著患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术后24小时的PCIA按压次数与镇静评分对比

两组胃癌患者在24小时内的PCIA按压次数与镇静评分比较,观察组显然更优(P<0.05),见表2。

表2术后24小时的PCIA按压次数与镇静评分对比

组别例数PCIA按压次数镇静评分

对照组257.5±2.11.1±0.5

观察组253.1±0.72.5±0.3

t值/13.0826.558

P值/<0.05<0.05

2.3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在两组胃癌患者住院治疗期间统计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其中观察组发生恶心2例,嗜睡与皮肤瘙痒各1例,住院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对照组发生恶心4例,嗜睡3例,皮肤瘙痒2例,呼吸抑制1例,住院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由此可见,观察组胃癌患者术后的不良反应(恶心,嗜睡,皮肤瘙痒,呼吸抑制等)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胃癌患者的手术室后的镇痛问题一直都是临床有待解决的难题之一。有研究[3]认为,胃癌患者术后疼痛与一部分并发症的发生有直接关系。若患者疼痛感过强,导致患者无法深呼吸不能充分咳嗽,则有很高几率会引发肺部并发症。术后疼痛感过强和容易引发机体胃肠功能的脊髓反射性抑制,会延迟患者的胃肠蠕动时间,延缓胃肠功能的恢复。

有研究[3]认为,在全麻的基础上联合硬膜外麻醉能够更好的维持麻醉镇痛效果。本研究认可这一观点,研究显示应用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的观察组患者的镇痛效果,镇静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比对照组更优。主要是因为硬膜外麻醉能够起到超前镇痛的效果。进行超前镇痛能够减少患者机体中枢神经敏化形成。再者,硬膜外阻滞过程中应用的麻醉药物能够有效组织患者神经元细胞膜上方的钠通道,能够更有效的降低复极化效率与去极化效率,并且能够延长不应期,能够彻底阻断伤害性刺激进入机体中枢神经系统,能够有效预防中枢敏化。再者,局部麻醉药物能够起到抗炎的效果,能够抑制机体在初始阶段的过敏现象,能够有效降低患者术后的痛阀。

综上可知,胃癌患者应用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能够有效减轻术后疼痛感与不良反应,效果理想,安全性高。

【参考文献】

[1]刘飞,张静,曾小琪,等.围手术期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及镇痛在胃癌根治手术后早期康复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杂志,2017,97(14):1089-1092.

[2]韦友琴.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对胃癌术后镇痛的影响研究[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6,21(2):292-293.

[3]姜卫荣,蒋士新.胃癌患者行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对术后镇痛的影响[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6,21(2):305-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