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课文解读的个性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5-15
/ 2

谈课文解读的个性化

冯璐

冯璐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县实验高级中学057150

“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吕叔湘)。的确如此,要想把课教活,灵活整合三维教学目标,就应结合教材和学生具体实际进行教学设计,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空间,从而培养学生个性化解读课文的能力。

我们知道,如果从语文教学的层面来说,“预设”一般是指在语文教学活动之前,教者对学生可能经历的过程和自己要达到的教学目标的预测和假定;或者说“预设”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计划”,没有“预设”的课堂绝不是一堂好的课堂。但是我们发现,在实施预设教学程序时,如果过分依赖预设的程序,不仅丧失了教师自身的教学个性,同时也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和发展,更谈不上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学生稍越雷池半步,便一棍子打死,使原本鲜活灵动、充满情趣的语文课堂变得异常沉闷、机械与僵化,学生的主体精神、创新精神几乎丧失殆尽,这绝不是新课改所提倡的课堂教学三个维度教学目标所期望的教学效果。

我在教《窦娥冤》一课时,进行了一次大胆的尝试。结合课本内容与现代中学生的思想,我搞了一次以“穿越时空隧道的心灵碰撞”为题的《窦娥冤》“三维”探究学习讨论会。我预设了以下几个问题:1.窦娥有引经据典的文化吗?2.这折戏的开头,窦娥指天斥地,可结尾发出誓愿要感天动地,这不是自相矛盾吗?3.窦娥的三桩誓愿明明是幻想,却偏偏写成了现实,明明是不合理的,却偏偏写成了合理的,这说明了什么?我设计的意图是针对论题落实三维教学目标,因为通过探究这几个论题是为了深化理解作品——作品的主题、窦娥这一人物形象、关汉卿的语言特色、艺术表现手法。预设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抓规律、找方法,化知识为能力,从而提高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但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在讨论时生成出新的问题,有的说:“窦娥发愿抗旱三年只想惩贪,没想到受干旱之苦的还是楚州百姓,未免有些自私之嫌吧?”有的学生提出:“我们不希望窦娥死,当初她可以选择嫁给张驴,然后再找机会伸冤报仇。”当这些问题生成之后,课堂上掀起波澜,学生争先恐后表明自己的态度,大胆发言,由此触发了学生的兴奋点,学生与作家的心灵交汇,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课堂气氛更为活跃。这一未知的设计,着实让我颇感意外,让我觉得课堂教学好像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在旅程中发现意外的信息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如果我们一味按照“预设”程序进行,那么只有落入僵化、庸俗、沉闷的泥潭。因此,我在课堂上适时点拨引导学生进行世界观、爱情观的探讨,抓住这一契机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让学生明白作者创作的意图,理解作品抨击社会黑暗、反封建的主题,体会关汉卿的剧作特色。在整合三维教学目标中要立足于发展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学生设置张扬个性的平台。在预设与生成中,无疑是对师生双方的挑战,这就要求教师一定发挥好主导作用,能放能收,引导学生将知识化为能力,重过程,会方法,学做人,进而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生成出错误的结论,并不是坏事,关键在于我们的老师在“预设”时一定要注意抓住这一“错误生成”所带来的契机,要有耐心地去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改正,使学生“生成”出正确的认识,引导学生对问题重新审视,“生成新的”教学资源,使学生的理解趋于正确、深入、全面,以体现良好的、动态的“生成”式教学。

在预设与生成中整合三维教学目标,“问题”是切入点,“问题”是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源头活水。找准问题切入点,就可变“要我做”为“我要做”,从而挖掘学生主动发展的潜能,更有效地整合三维教学目标。这就要求老师设计的问题一定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是“一问能抵许多问”的主问题,而不是那种浅层的琐问碎问。例如关汉卿的《窦娥冤》这篇课文,鉴赏剧作超越现实情节进而把握其浪漫主义艺术特色是一个难点,我通过预设的问题来解决了这一难点。如:“窦娥的三桩誓愿明明是幻想却偏偏写成了现实,明明是不合理的,偏偏写成了合理的,这说明了什么?”通过讨论可以理解为:作者连写三桩誓愿是借助超越现实的想象,是夸张的手法的艺术构思,这样的处理在作品现实主义的躯干上洒下了一层浪漫主义色彩,显示了正义抗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它于事于理不合,却为人情所求,这也正是本剧最为成功的一处,是全剧刻画主人公形象最为着力的一笔,是作品艺术性的集中体现,使悲剧气氛更浓烈、人物形象更突出、故事情节更生动、主题思想更深刻,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充满着奇异的浪漫主义色彩,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而学生生成的问题也涉及到了与之相关的问题。如:“窦娥发愿‘抗旱三年’只想惩贪,没想到受干旱之苦的还是楚州百姓,未免有自私之嫌吧?”学生生成这样有深度的问题应该是有价值的“生成”,在讨论中老师要加以引导,让学生理解:文学欣赏是以情感人,当观众沉浸在戏剧的氛围中,完全忘记了其他厉害关系,为她而悲,为她而恨,已达到文学作品的教育目的。如果欣赏文学时用纯现实的观点来赏析,那么文学作品便没有它独特的价值了。实质上它既有实用价值又有美学价值。既然是浪漫主义的手法,就不必那么现实主义地去分析问题。

无论怎么说,培养学生个性化解读课文的能力,有一点那是不可忽视的,那就是必须守住教学效益这个底线,让学生大胆思考,积极踊跃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投石荡开水中天,要真正地激活课堂,为学生创设张扬个性的平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是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语文奇境的探索和渴望。也就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课堂成为有生命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