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门诊静脉输液患者心理状况调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3-13
/ 2

社区门诊静脉输液患者心理状况调查

王燕岑川

(上海市宝山区张庙街道长江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200431)

【摘要】目的:了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静脉输液患者心理状况,以便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进一步开展相关的健康宣传教育工作,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方法:在2018年5月至8月期间,采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在某社区门诊输液室,对281名输液患者,其中男性93人,女性188人,年龄69.99±12.17岁,随机进行访谈式问卷调查。结果:访谈调查281人次,当场收回281份问卷,回收率100%。在281例中,患心脑血管疾病165例,占58.7%;患呼吸系统疾病48例,占17.1%;患糖尿病稍微11例,占3.9%;患其他疾病的57例,占20.3%。病程1年之内的79例,占28.1%;1~3年的41例,占14.6%;3年以上的161例,占57.2%。HADS-A评分均值为19.18±1.95;HADS-D评分均值为16.86±1.80。结论:社区门诊输液成员中,以中老年退休患者为主,女性比例偏高,患心脑血管及呼吸系统疾病的占很大一部分,且病程都比较长,在这些患者中多数人心理存在焦虑和抑郁的倾向,从而影响疾病的治疗和转归,这些将有待于在今后的社区工作中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来改善社区门诊输液患者的心理状况,促进疾病康复。

【关键词】社区门诊;静脉输液;心理状况

【中图分类号】R47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9)03-0354-02

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常用的给药途径,是社区护理工作多年来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国家卫计委就加强医疗机构静脉输液管理发函[1]:不合理使用静脉输液会带来医药费用上涨、就医时间延长、医疗风险增加等一系列问题。现今,不少二级以上医院采取控制或取消门诊输液措施,致使大量需要输液的老年患者流入社区医院门诊,造成社区医院门诊输液相应递增。为此我们对本中心门诊输液患者的心理进行了调查,以便对患者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进行相应的健康教育,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提高他们合理静脉输液的认识,从而促进治疗和康复。现将调查情况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选择2018年5月至8月期间,在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输液室,分不同的时间段,调查了281人次,其中男性93人(33.1%),女性188人(66.9%),年龄最小的16岁,最大的97岁,年龄69.99±12.17岁。

1.2方法

1.2.1调查内容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患病情况以及有关输液个人认识和心理感受等。同时采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2]进行调查,量表共14个条目,其中7个条目评定抑郁,7个条目评定焦虑,评分为0~3分,高分为症状加重。

1.2.2调查方法由培训的专业人员采用面对面访谈形式进行统一的问卷调查,并征得患者知情同意。问卷由调查者现场进行记录,并当场带回。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EpiData3.1软件进行录入,用统计软件SPSS15.0进行资料处理和分析,数据以频数(f)、(x-±s)和构成比(%)表示。

2.结果

2.1一般情况

2.1.1年龄:年龄69.99±12.17岁,最小的16岁,最大的97岁。

2.1.2性别:男性93人,占33.1%;女性188人,占66.9%。

2.1.3文化程度:文盲及小学122人,占43.4%;初高中及中专150人,占53.4%;大专及以上9人,占3.2%。

2.1.4职业:退休人员267人,占95.0%;在职14人,占5.0%。

2.2患病情况

2.2.1患病种类:心脑血管疾病165例,占58.7%;呼吸系统疾病48例,占17.1%;其它疾病57例,占20.3%。

2.2.2患病病程:1年之内79例,占28.1%;1~3年41例,占14.6%;3年以上161例,占57.3%。

2.2.3输液天数:1~3天72例,占25.6%;4~7天87例,占31.0%;7~14天122例,占43.4%。

2.3输液意愿

患者本人要求输液的98例,占34.%;医生需要患者输液的52例,占18.5%;以上两者同时要求输液的131例,占45.6%。

2.4输液心理状况

2.4.1输液认识:患者认为疗效快输液的153例,占54.4%;胜于口服药的92例,占32.7%;有病治病无病防病的36例,占12.8%。

2.4.2输液患者焦虑抑郁心理状态调查:在7个焦虑条目中(HADS-A)评分均值为19.18±1.95;在HADS-D评分均值为16.86±1.80。

3.讨论

3.1社区门诊输液群体为中老年人。本调查资料显示社区门诊输液患者中,绝大多数为退休后的中老年患者,且平均年龄偏高。感觉迟钝,视力、听力减退而产生多虑多疑、恐惧、孤独、易怒、固执、沮丧等老年人特点从而使大多数人有焦虑和抑郁的表现。

3.2女性多于男性。由于女性的生理特点和家庭责任以及民族传统伦理道德,使得多数女性工作家庭兼顾任劳任怨而身心疲惫。再者男性与女性的认知和思维也存在着差异,也使得比较感性的女性比理性的男性更容易产生焦虑和抑郁。

3.3文化程度偏低。社区输液患者中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缺乏医学常识,且有95%的人都已退休,收入不高,生活质量低,健康状况差,心理负担重。这些也是他们心理精神负担增加而产生焦虑和抑郁的重要因素。

3.4心脑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占很大的比例。这两个疾病是社区老年人的常见慢性病种,且病程时间长,长时间病痛的折磨也使患者心理负担加重而出现急躁焦虑等情绪。李小杉等报道说明[3],慢性病是影响老年人健康的主要因素,是社区护理最需要关注的课题。

3.5输液天数也大都在3天以上,且有43.4%的人在7天以上,多数人感觉不舒服就要输液,把输液看成是营养保健,以自愿输液保命为目的。这也增加了自身的经济负担和身体上的痛苦,从而进一步加重焦虑和抑郁。这与陆婉晖、王志敏研究的结论[4]一致,门诊静脉输液患者普遍存在焦虑及抑郁情绪,护理人员应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减少门诊静脉输液患者发生焦虑及抑郁情绪。

3.6在7个焦虑条目中(HADS-A)评分均值为19.18±1.95;在HADS-D评分均值为16.86±1.80。分值偏高说明在社区门诊输液患者中存在焦虑和抑郁的倾向的,且焦虑状况大于抑郁状况。林淑恒,刘初阳研究表明[5],对门诊输液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门诊输液结果,缓解患者焦虑、抑郁状况。

4.结论

在影响社区门诊患者心理因素中,年老体弱、慢性病缠身、经济收入偏低以及缺乏必要的医学常识是最主要的因素。史方娣、潘绪芳等研究表明[6],心理因素对老年患者的健康影响较大,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必须做好切实可行的心理治疗。因此,作为社区护理工作者,应根据门诊输液量大,输液天数长等特点,建立有效的健康教育管理机制,加大健康宣教、康复指导、生活关心、情感支持、心理沟通等方面的关注,因为向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已成为社区门诊护理工作的一项重要的新的内容[7],从而倡导世界卫生组织提倡的“能口服就不注射,能肌肉注射的就不静脉注射”的用药原则。

【参考文献】

[1]《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做好2014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14〕300号).

[2]李华为主编.精神药物临床研究常用量表第二版,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4年8月上海.

[3]李小杉,何美琪,朱晓阳,等.四川巴中农村老年人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公共卫生,2014,30(2):149-152.

[4]陆婉晖,王志敏.门诊静脉输液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影响因素现状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14,0(23).

[5]林淑恒,刘初阳.综合护理干预在门诊输液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5,0(23).

[6]史方娣,潘绪芳,等.老年患者的心理特征及治疗[J].临床中老年保健,2016,5(1).

[7]候燕娜.门诊输液患者的健康教育[J].养生保健指南,20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