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化疗治疗癌性腹水临床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1-21
/ 1

腹腔化疗治疗癌性腹水临床观察

鲁云1赵应高2

鲁云1赵应高2

(1云南省保山市人民医院普外1科678000;2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水长卫生院678204)

【中图分类号】R44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1-0165-01

【摘要】目的探讨并观察腹腔内化疗治疗腹腔内恶性肿瘤引起的癌性腹水的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对30例腹腔内恶性肿瘤患者经B超及CT诊断为中等至大量腹水,根据肿瘤疾病不同予以腹腔内注入顺铂(DDP)20~40mg,5Fu500mg,羟基喜树碱(HCPT)4~8mg加生理盐水200ml,一周后复查血常规正常,可重复给药一次,连续两次,休息一月后复查。同时观察疗效及毒副反应。予对症处理。结果治疗有效率(CR+PR)80%,毒副作用轻,患者自觉症状缓解。生活质量提高。结论腹腔化疗治疗腹内恶性肿瘤所致癌性腹水。疗效明显。毒副作用轻,是一种有效的姑息治疗方法。

【关键词】癌性腹水腹腔化疗恶性肿瘤

腹腔内恶性肿瘤发展到晚期常常发生腹腔内广泛转移,由此产生的癌性腹水是其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我们采用腹腔内治疗癌性腹水30例取得理想效果,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30例病人均经病理学、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确诊为腹腔内恶性肿瘤,其中胃癌11例,女性4例,男性7例。年龄41~76岁,分期按国际上采用的Borrmann分型,Ⅱ型3例,Ⅲ型6例,Ⅳ型2例,大肠癌13例,其中结肠癌5例,直肠癌8例,男性9例,女性4例,年龄40~70岁,分期Ⅱ期6例,Ⅲ期6例,Ⅳ期1例,肝癌2例,男性,年龄分别为56岁、69岁。均有乙肝病史,卵巢癌4例,年龄65~72岁,30均经B超、CT证实腹腔内中等量至大量腹水。30例均在抽出腹水中查出恶性肿瘤细胞。1例有血性腹水。9例胃癌、10例大肠癌曾行手术治疗。

1.2治疗方法:右下腹常规腹腔穿刺,手术者根据B超及CT检查确定穿刺点,穿刺成功后尽量放出腹水,本组腹水量最多放出4000ml,放出腹水多少与患者自觉症状为主要参考,理论上不宜超过3000ml,胃肠道肿瘤患者注入5Fu、DDP及HCPT,其余肿瘤患者注入5Fu、DDP及生理盐水200ml,术后令病人平卧休息30分钟后,反复变换体位,术后予保肝、对症治疗。术后7天复查血常规及肝肾功能,正常者可重复治疗一次,休息一月后复查。

1.3疗效:30例病人显效(CR):病人自觉症状缓解,B超及CT检查未发现明显腹水18例,部分有效(PR):症状有所缓解,CT及B超检查腹水较前明显减少6例,无效(NR)症状缓解不明显,腹水减少不明显6例,总有效率80%。

1.4毒副作用:消化道反应恶心、呕吐15例,30例均有不同程度白细胞下降,其中Ⅲ度4例,25例病人血小板不同程度下降,其中Ⅲ度2例。术后两天内出现急性腹膜刺激征10例,出现肾毒性1例,无腹腔内出血及感染。

2.讨论

2.1癌性腹水是晚期腹内恶性肿瘤病人的常见并发症,标志着病人存在腹腔内广泛转移,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及生存期。临床常无有效的治疗手段,以往常采用单纯穿刺抽液的手段,以致病人大量蛋白丢失,加重腹水生成。同时免疫力进一步下降,造成感染,加重病情,我们参考国内多家医院治疗恶性腹水的报道,采用上述治疗效果满意,目前已证实腹腔化疗使体内药物浓度呈“三室分布”即腹腔、血液、腹膜外器官依次递减。腹腔内药物浓度为血液的数倍,乃至上百倍,对控制腹水生长有明显积极作用。

2.2腹腔化疗与静脉化疗一样存在毒副反应,主要表现在:①胃肠道反应,以DDP最为常见,患者纳差,恶心、呕吐,我们常规于化疗前给予中枢止吐治疗,呕吐严重者采用质子泵抑制剂保护胃粘膜,同时纠正病人水盐电解质紊乱。②造血功能障碍:大多数化疗药物均有骨髓抑制作用,化陪前后均应检查血常规。若白细胞低于4×109/L,给予升白细胞治疗。但化疗前后48小时内不主张升白细胞治疗。③肾功能损害:大剂量DDP可致肾功能损害,本组病人出现一例严重肾功能损害,化疗期间若DDP剂量大于60mg,注意水化治疗,以保护肾功能。④腹膜刺激征:5Fu药物偏酸性,进入腹腔后会刺激腹膜引起类似腹膜炎反应,但持续时间短,数天后症状可自行缓解。

本组30例癌性腹水患者经腹腔化疗后80%病人腹水得以控制,病人自觉症状有所缓解,明显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该方法操作简单,安全,不良反应轻,病人痛苦少,是一种基层医院治疗癌性腹水的理想方法。

参考文献

[1]孙燕,周际昌.临床肿瘤内科手册[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02~403.

[2]晏中舒,廖国庆.普通外科肿瘤诊治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576~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