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王学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1-21
/ 1

谈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王学贵

王学贵

王学贵甘肃省民乐县新天学区新天堡小学734505

数学的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接受、贮存和应用的过称,更重要的是创新思维训练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首先自己要有创新意识。如果教师因循守旧、墨守成规,要让学生成为有创新思维和能力的人,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只有具备了创新精神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学生。

那么数学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呢?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激发兴趣要创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部分学生学不好数学,关键是他们对数学课没有兴趣。凡是数学上有所建树的教师,他们的数学课都能让学生着迷,产生极大的兴趣。例如一位教师讲授三年级数学“猜一猜”,这是一节“可能性”大小的教学,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前准备了充分的教具,新课一开始,就让学生摸球,并提出:你能摸到什么颜色的球?这时学生纷纷举手要去摸球,结果盒中并没放球。这一环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精彩过程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

当然,兴趣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达到的,这就要求教师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断,做到备学生、备教材,精心设计每一课时每个环节的教学,使其有趣味性、创造性,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教学过程要创新

为了让学生能主动地学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动有所思、学有所得,能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参与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联系生活实际,切身体验学习的过程。例如教学“乘法应用题及其数量关系”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一是课前安排学生在店铺购物时做好记录,内容为所购物品的多少、每件商品的价钱、共花用的钱。上课时让学生互相交流,讨论自己购物的情况,教师据其课堂实际适当给予指导,从中分清了数量、单价和总价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二是学习了单产量、数量和总产量的关系后,引导学生调查自己家种植、养殖的生产状况,帮父母估算一下今年家中的粮食产量、蔬菜产量,养殖户的同学还可向爸妈了解家中一年的养殖收入情况等,同时结合现今的物价,估算出今年的家庭经济收入,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充分应用到实际生产生活当中去。这样的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而且增强了学生的数学意识,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火花,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创新就在我们的意识里。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课堂提问要创新

要做到课堂提问创新,就要鼓励学生多提问。教师在课堂中要为全体学生营造一种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克服畏惧心理,消除学生质疑时的心理障碍。笔者在教学中经常给学生提出建议,要求学生对有疑虑的想法与问题大胆提问,如果在课堂上因某种原因没能提出,就在课后发问;如果不敢向老师提出,就先在同学之间交流。同时要求大家在同学提问时要互相尊重,无论涉及到什么问题都不得嘲笑。在教学中笔者还时时注意学生的表情,注重与学生情感上的交流,当发现学生有疑虑时,主动创造条件,鼓励他们提问并耐心给予解答,以保护学生质疑提问的积极性,使学生由“不敢问”变成“敢于问”的“好问型”学生。这样,提问创新、能力培养即可达到目的。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教学手段要创新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广和国家远程教育项目的实施,多媒体教学已深入课堂。在数学教学中,可充分利用多媒体声、像合一的优势,使课堂教学通过图文、动画、声音、色彩等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在直观、形象、生动而具体的学习情境中探究学习。这样,把时间和空间都还给了学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成为“乐学”的主人、创新的能手。

五、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作业练习要创新

作业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更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基本途径。因此,练习设计首先要注重层次性。数学学习一般有基本练习、综合练习和发展练习,三个层次的练习目的应各有侧重。基本练习的目的是巩固所学知识;综合练习的目的是深入理解知识,加强、加深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状结构;发展练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力。

练习设计还要注意内容不同、形式多样。举例如下:

1.口头作业。简单的加、减、乘、除法,看图编题、说算理、说解题思路。

2.操作实践作业。

3.量一量、画一画、估一估、称一称或者对某一问题进行社会调查。

4.综合作业。将所学知识汇总、列表,锻炼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5.开放性作业。设计一些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的开放性题目,多题一解总结规律等等,可以多角度掌握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总之,数学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教师要利用各种创新思维的互促关系,把学生的思维逐渐由“再现”导向“创造”,用已掌握的知识去研究新知识,引导他们总结规律、展示想象、大胆创新。当然,传统的逻辑思维向目前社会所需的创造性思维转变,任重而道远,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必须用新的教学观继续不断地探索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