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读《“蔷薇花,多美丽,多鲜艳……”》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1

妙读《“蔷薇花,多美丽,多鲜艳……”》

邓霞

妙读《“蔷薇花,多美丽,多鲜艳……”》中十九世纪俄国著名作家、戏剧家屠格涅夫留下的精典散文,作者通过对现实痛苦和梦幻美丽哀怨含蓄的交叉描述,表达了沙皇统治下,“我”乃至人民对温馨、幸福、快乐、自由、美好田园生活的渴望和憧憬。

伏案开卷,吟诵再三,不觉有许多妙处可读。

妙读一,反复吟诵悠悠韵。

“蔷薇花,多美丽,多鲜艳……”这是串起全文的一行诗,这行诗犹如一根多情的彩线,把作者写的痛苦现实和美丽梦幻连起来,首尾圆合,浑然天成。开篇引用这行诗。起到点题开启下文的作用,第二至第六次,作者按现实—梦幻—现实—梦幻—现实交替写痛苦和美丽,每次后面都用了这行诗,反复吟诵,一唱六叹,韵味悠长,现实和梦幻叠成的珠子就穿在这根线上。

妙读二,层次严谨脉络明。

作者引诗点题,恰似手握画卷,缓缓展开,慢慢道来,先说画的题名,再逐一向人们介绍其内容。痛苦的现实,美丽的梦幻,痛苦的现实,美丽的梦幻,痛苦的现实。寒夜与暖夏,孤独与温馨,痛苦与愉悦,无助与祥和,挣扎与安然,概述与分镜头的描写,错落有致,层次严谨,脉络分明。

妙读三,虚实相兼寄憧憬。

作者描述三个现实痛苦的画面。第一个画面出现在开头,先勾勒环境;布满冻霜的窗玻璃,微光烛照的房间,还有一个因寒冷玻璃瑟缩蜷坐的“我”,烛影摇曳,风雪在屋外怒吼,这是一个痛苦加深,孤独更甚的场面。第三个现实痛苦的画面是烛光即灭的情形,相互依偎的老狗也难耐寒冷,蜷曲发抖,严寒摧折了生命,没有光明温暖,没有柔情,这是一个死的世界!我,当然孤独,更痛苦,在孤独、痛苦中挣扎、挣扎……这就是现实。这三个痛苦的画面,看似轻描淡写,实则惜墨如金。

作者描述两梦幻的美丽画面:一个是出现在第一次痛苦后的憧憬。痛苦中,眼前仿佛出现了夏夜俄罗斯城郊的农家,芳香的夜晚,窗前托腮靠肩的美丽的姑娘,天真平静,纯洁温柔,令人亲切而渴幕。这是对人物作点的刻画,是对个体的特写。另一个是出现在第二次痛苦后的憧憬。眼前浮现出的乡居生活场面,两个彼此靠着头的幸福交谈者和弹琴饮茶者的场面。这是一个组合,是对人物面的展示,静中有动。这两梦幻的画面寄托了“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作者反情由实与梦幻结合得水乳交融,痛苦与美丽相交织,实实虚虚,相得益彰,矛盾而又协调。

妙读四,精细并举蕴情深。

精线条的勾勒和精细的描写相结合,运用有致。文中三次对现实痛苦的描写都是粗线条的勾勒,寒冷,孤独,即灭的烛光,令人挣扎、痛苦、窒息的死夜;另一方面是文中两次对梦幻美丽的描写,细致精道。作者描写两个幻想的画面,以工笔之法。夏夜的芳香,俄罗斯农家的小窗,小窗口坐着的姑娘,作者抓信姑娘的腮、手、头、肩、眼睛、嘴唇、胸脯、脸庞进行肖像神态的细致描写,把一位充满活力,富有磁性的女子展现出来。这姑娘是美的化身,美的精灵,在痛苦的现实中,“我”心中仍存温馨、渴望、追求。还有一次工笔的描写,即是对美好乡居生活的向往,作者以较为细腻的笔墨刻画了梦幻的第二场面,抓住人物的头、眼睛、脸颊、手、说话声、钢琴弹出的华尔兹乐曲声以及茶馀的咕嘟声,形象逼真,神情备至。这是多么惬意的乡居生活啊,自由、愉悦、幸福!现实的严峻和残酷,丝毫没有减退“我”向往。粗略的描写与细腻的刻画,交替使用,把自己在痛苦深处对美好的渴求袒露出来,这真是流泪的温馨,滴血的幸福啊!

妙读五,语文隽永入化神。

作者对环境、人物的描写,运用语言可谓出神入化。写寒夜中的蜡烛,用“点燃”、“渐渐淡下去,暗淡下去”,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跳动的影子在低的天花板下擅抖”、“熠熠抖动的火光快熄灭了”,由燃到即灭,作者抓住蜡烛的光线、声音乃至于赋予其神志,用了反复、拟人以及叠音词,淡中显奇,暗示了黑暗更沉,寒冷更深。描写俄罗斯姑娘,抓住其肖像神态,用“托”、“凝视”、“半启欲语”、“还在发育”、“尚未被万事扰”、“纯洁”、“温柔”等诗句,生动传神的刻画出了梦幻中这位天使般渐熟的少女美丽、天真、宁静、纯洁、温柔,令人感到亲切、激动的神态。作者描写憧憬神往的乡居生活,刻画两个快活的人,眼睛“闪着亮光”“机灵地瞧”,脸颊“红润”,手“亲昵地交叉”,话声是“充满青春气息的幸福的”,而弹钢琴的年青的手“在急速移动,”还有那古老的“咕嘟”的茶馆声,栩栩如生地再出了“我”所向往的自由、幸福、悠闲、愉悦的乡居生活。

读罢这篇精致的小品,如品橄榄,回味不尽,咀嚼再三,那行美丽的诗犹如天簌之间:“蔷薇花,多美丽,多鲜艳……”

是啊,无论面对怎样的现实,我们中都应该有自己的蔷薇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