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水污染防治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农村水污染防治研究

谢章雄吴茂权

徐闻县环境保护监测站广东徐闻524100

摘要:农村污水是导致我国水环境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而从源头控制农业污染源进入水体,是实现水质提升的有效途径。本文阐述了农村污水来源与特点,通过分析农村水污染防治源头控制政策和技术,提出了科学合理的对策与建议,旨在加强农村水污染防治工作。

关键词:农村污水;源头控制;技术;对策

引言

随着现代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呈现出迅速恶化的趋势,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在此背景下,研究农村水污染防治尤为重要。要想做好农村水污染的防治工作,首先就必须要搞清污水的来源,从源头上控制农业污染源进入水体,以有效实现水质的提升。因此,有必要加强对农村水污染源头控制政策法规与技术的研究,以进一步加强农村水污染防治工作。

1农村污水来源与特点

农村污水来源主要包括生活污水、农田雨水径流、畜禽养殖污水、水产养殖污水、坑塘污水、生活垃圾堆放渗滤产生的污水等,具有来源面广、间歇排放、水质差异大、有机物浓度偏高、单位面积污染负荷小等特点,管理成本高,治理难度大。其中农村生活污水较分散,纳管比较困难,大多未经处理排放。农田雨水径流往往携带种植用农药和化肥,N、P污染严重,对农田雨水径流的治理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大多数农村污染源中,畜禽养殖业排污量最大,根据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结果显示,畜禽养殖业COD、总氮、总磷的排放量分别占农业源排放量的96%、38%、65%,有研究同样表明畜禽养殖是太湖流域污染负荷的主要来源,占总负荷量的70%以上。水产养殖污水由于饵料、用药的大量投入,也导致水环境污染负荷日益加重。目前农村基本都设置了专门的生活垃圾堆放点并定期清运,但仍有随处堆放的生活垃圾产生渗滤污水。同时农村坑塘分布广泛,治理难度较大。

2农村水污染源头控制政策法规

2013年以前中国还没有国家层面上针对农业环境保护的专项法律法规,尽管《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等均对农村范畴上的水污染防治做了规定和要求,但农村水污染防治的政策法规、技术规范、标准很不完善。随着农村污染防治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中国农村污水防治政策制度进入强化和完善阶段。2013年国务院发布《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对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的污染防治进行了明确要求,通过立法加强畜禽养殖业的环境监管。2015年《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将流域水质目标分解落实到各省(区、市)1940个考核断面,倒逼农村污染减排。《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对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率、化肥利用率、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等提出具体治理目标,实行逐省验收,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然而中国农村水污染防治政策制度在某些细化领域还存在空白,如缺乏农药、化肥施用指导指南,无散养户污染防治政策,无专门的渔药和渔用饲料管理法规及缺乏水产养殖排放标准、排放许可证制度等。

为加强和规范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部分地区陆续发布地方排放标准,标准的制订总体参考《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其中一部分地方标准根据受纳水体环境功能分级,一部分地根据污水处理模式和规模分级,且采用分散处理的排放标准较集中处理宽松。目前,中国尚无专门针对农村水污染防治的国家标准。

3农村水污染源头控制技术

中国农村生活污水和畜禽养殖污水的治理技术比较成熟。为了指导治理设施的建设和使用,住建部发布了分地区农村污水处理技术指南,一些地方也根据辖区内农村特点发布了更有针对性的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指南。目前农村水污染防治常用的源头控制技术见表1。在技术选择上,对人口规模较大、集聚程度较高、经济条件较好的村庄,宜开展生活污水的集中式收集处理,处理达标后排放或回用。如某省对日均排水量大于100m3村庄,建设小型污水处理站;对日均排放小于50m3的村庄,建设无动力小型人工湿地,保证农村污水处理效率达到60%以上。而对农业种植径流、水产养殖污水、坑塘污水等农村污染源,国家和地方还未发布治理技术指南,控制技术还处于摸索阶段。

选择经济适用的排水体制对削减农村水污染及降低资金投入非常关键。中国除部分新农村建设采用雨污分流外,绝大多数农村采用雨污合流,通常由排水沟渠经排污口门进入周边水体。农村污水普遍具有大雨水、小污水的特点,宜采用分流制排水体系,可将雨水利用沟渠分流排放或进行雨水利用,降低污水收集与处理系统的建设和运行成本。即使经济上不具备雨污分流的能力,也宜从长远角度考虑先建设污水管网,并为将来建设雨水管网留有余地,逐步实现雨污分流。

农村污水收集和处理方式主要有用户收集和处理、联户收集处理、纳入城镇污水处理系统等。收集方式应因地制宜,以低成本、少维护和生态化为基础。根据周边市政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能力将经济性服务范围内的农村污水纳管处理,是减少污水治理设施建设运行成本及保障管理能力的有效途径。某市选择将村落内有污水管道穿过或生活污水无需提升而经重力流可进入市政管网的农村用户纳入市政收水范围。纳管可利用原有排水沟渠,也可利用新型管网技术,如某县农村采用固液分离、降低污染负荷、坡降小、埋深浅、造价低的管网技术。有研究表明,基于净化槽技术应用的就地处理方式在建设成本和运行成本方面均显著优于联户处理方式和纳入城镇污水处理厂。

4对策与建议

通过分析农村水污染防治源头控制技术和政策现状,结合执行情况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4.1完善政策法规、强化执法和激励

对农村水污染防治建立起全面的政策法规支持,完善农业生产过程和污水处理设施的技术规范,为源头减排提供有针对、可操作的指导。强化执法和激励,提高政策法规的执行效果。

4.2做好农村发展规划、合理安排种植业、养殖业布局

应结合不同区域的水资源承载力,优化和调整农业结构与布局,优化农村排水机制建设,以降低农业的环境风险,提高污染的治理效率。如地下水易受污染的地区优先种植需肥需药量低、环境效益突出的农作物;根据不同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科学划定生态养殖区、限养区和禁养区,也可建设集中养殖园区,配套建设污染防治及资源利用设施。

4.3因地制宜制定排放标准和治理方案

农村污水治理应因地制宜,根据村庄所处区位、人口规模、集聚程度、地形地貌、排水特点及排放要求,结合当地经济承受能力等具体情况,采用适宜的污水收集和处理模式进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对于不具备纳管条件的零散居民及周边水体净化容量大的,污水处理设施出水水质标准可降低。

4.4加强资金投入与环境监管

未来农村污水处理收集和治理设施将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建立长效的监管保障机制可以确保减排效果。除政府设立农村专项环保资金外,应鼓励企业和民间资本投入、发行专项绿色债券、实行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同时应加强环境监管,对污染情况摸底调查,督促污染防治设施建设进度,严控排水水质,加快推进河道清淤疏浚,严禁河道种植,实施农村坑塘水系治理,发挥好大数据在农村污水治理机制创新、环境监管中的作用。

5结语

总而言之,防治农村水污染,必须从源头上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以有效改善农村环境,提升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目前农村水污染防治源头控制政策与技术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但在某些方面也存在一定的空白,需要进一步的探索与改善。建议从完善政策法规、强化执法和激励、做好农村发展规划,合理安排种植业、养殖业布局、因地制宜制定排放标准和治理方案、以及加强资金投入与环境监管等方面加强农村水污染防治工作。

参考文献

[1]范丽娜.我国农村水污染防治的法律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2(3):9-10.

[2]姜敏.我国农村水污染治理现状及进展[J].乡村科技.20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