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政府在推广节能型生态城市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4-14
/ 2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政府在推广节能型生态城市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王旭东

(云南开放大学,云南昆明650500)

摘要:能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在云南省政府的领导下,云南大力贯彻落实国家节能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于1986年发布了《云南省节约能源实施细则》,1992年开始对企业产

品能耗进行考核,大大促进了节能工作的发展。

关键词:能源;物质基础;节能

一、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节能型生态城市建设现状

2000年5月26日云南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了《云南省节约能源条例》。为省市及地方的节能监管工作的主要行政主管主体、节能减排的主抓内容及奖惩措施的提供了方向性指导意见。2006年颁布实施《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7年颁布实施了《云南省节能奖励办法》、《云南省节能监察办法》,确立节能考核标准及考核办法,节能治理工作的监察条例,鼓励和加大全省的节能力度。2011年颁布《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坚持绿色发展,实施绿色经济强省战略,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道路。重点强调和突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的总体布局。2016年,云南省委、省政府印发了《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在分析了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和形势之后,提出了“十三五”时期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建设目标、主要任务、保障措施和重点工程,对“十三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做了具体部署。

二、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节能型生态城市建设所面临的问题及原因

(一)生态环境脆弱,治理困难

云南省是全国水土流失严重的省份之一。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虽然土地资源丰富,但山地面积大,宜农耕地比例小,而且土质差,水土流失严重,产量低而不稳。云南省山区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94%,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自然环境恶劣,山高坡陡,谷深流急,地质地貌复杂,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繁除此之外。岩溶在云南分布较为广泛,全省16个州市129个县市区中118个均有分布。据云南省林业厅2005年组织开展的石漠化监测结果显示,岩溶面积在30%以上县区的石漠化土地为288.14万公顷,占65个县土地总面积的21.8%。云南省的环境形势仍然严峻,水环境污染突出,局部地区生态恶化的趋势还未得到有效遏制,城市生活污染仍呈上升趋势,城市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改善亟待加强;污染结构发生了变化,农村与农业污染加重,控制与治理难度加大。正是由于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导致自然灾害频发,造成自然资源的过度浪费,消弱了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节能型生态城市建设的天然基础。

(二)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产业结构不合理,工业结构中重工、化工、矿山工业比重大、节能减排矛盾大。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结构严重畸形,过度依赖自然资源。少数民族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更为严重,少数民族以种植业为主的格局仍然没有根本改变。云南同全国比较,产业结构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比如基础设施的“瓶颈”制约并未根本解除,基础产业如农业的生产条件还很简陋,抗逆性十分脆弱,原材料工业的产业关联度和深加工链条过短,综合配套能力尚待加强,刚起步的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幼苗正需大力培植,即云南省基本建设的任务还相当繁重,经济中某些“短线”行业的状况亟待改善,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还得靠投资拉动。

(三)教育水平低,环保意识差。

少数民族贫困地区都是人口增长过快地区,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由于文化科学技术落后,医疗设备简陋,致使人口素质偏低。直接导致了受教育者的生态意识的欠缺,没能形成良好的节能意识,在日常的生产劳作当中不能将节能意识贯穿于其中,仍旧按照传统的或是耗能的行为习惯进行生活、生产,为政府在节能型的生态城市建设方面造成了阻碍。

三、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节能型生态城市建设的对策分析

(一)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和谐发展原则,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在经济发展滞后,人口素质普遍不高的少数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相对较弱,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冲突非常突出。因此,必须坚决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

(二)采用先进引进和开发先进的节能技术,技术创新促可再生能源应用

一是大力推广先进节能技术和产品。近年,云南省从少数民族当地实际出发,加快重点、先进、适用节能技术和产品的推广普及,引导企业采用先进的节能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加快推进企业节能技术改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二是加强节能技术研发应用。在吸收引进先进的节能技术的基础上,少数民族地区政府应该大力节能技术研发应用,降低节能技术的投入成本。在进行节能技术研发的时候,要充分因地制宜的进行立项攻关,使得研发出来的节能技术能够适时适用的帮助当地进行节能减排,避免资源的过度浪费。2、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夯实节能基础。

(三)调整产业布局,实现节能产业的快速持久的发展。

首先是要合理布局产业结构,加大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调整原有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解决产业结构低级化、另一产业基础薄弱、第二产业整体素质低下、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等问题。除此之外,还要坚决淘汰落后产业。2009年,云南省淘汰了全部10万千瓦及以下小火电机组,省发改委、财政厅等部门配合国家淘汰落后产能核查组,对该省水泥、火电、铁合金、钢铁、炼铁、焦炭、电解铝、造纸、酒精等行业的390余家企业的淘汰落后情况进行现场审核,大大推动了淘汰落后产能的进度。

(四)弘扬云南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文化,提升生态节能意识。

在云南的25个少数民族中,几乎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华,有些对生态保护有积极作用如,西双版纳的傣族祖代流传下来的傣文抄本《布双郎》,汉译为“祖训”。其中关于保护自然生态与资源的训条有:“不要砍菩提树”,“不要改动田埂”,“不要砍龙树”,“不要砍树来挡路”等等。对这些习俗要加以弘扬、利用。

(五)进一步改善少数民族地区家庭教育状况,提升教育水平,扩大节能宣传,提高居民节能意识。

一是要在国家制定的对少数民族优惠政策的前提下,针对各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制定更为切实可行的政策,特别是针对少数民族习俗和信仰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措施降低适龄儿童辍学率。二是要通过教育机制的改革,提高教育的覆盖面,为节能型城市建设提供智力支持。要想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家庭子女教育覆盖面,首选要使家长的思维发生改变,让家长真正认识到接受教育对子女的未来和对家庭、社会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杏周,李小燕.行政生态学视域下当代中国行政管理解析[J].法制与经济.2008(5).

[2]徐中奇.行政生态学研究述评及其对我国行政改革的启示[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1999(4).

[3]程艳新.行政生态学视野下我国行政改革的可行性分析[J].行政论坛.2004(11).

[4]许耀桐.改革和完善政府决策机制研究[J].理论探讨.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