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之我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3-13
/ 1

数学课堂之我见

杜仲卿

新疆伊宁市第八小学835000

在又一轮的周而复始的教学中,我若有所思地走出课堂,迈着沉重的步伐走进办公室。同事关切的问候后,我毫不犹豫地说:“这节课我发现我班某某在这节课表现……”当我畅快地对某个孩子的表现表达完后,接着我会用下面这样一句话结束我课后的感受,“每一节课后,都有不同的想法,感觉做的总是不尽人意!”

看到这句话,可能有人认为这是什么意思?其实没什么意思,只是在从教多年来感觉每一届的孩子都有不同之处而已。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不同的想法,不同的表现,不同的表达方式,看到他们的这些行为方式,我才发现我对孩子了解的太少,才知道原来在小孩子身上我可以读到那么多我不曾知道的知识。虽然可爱的孩子有这么多让我惊喜、让我在闲暇之余有聊不完的的话题,但是我依然发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回答问题,我给极个别学困生留有一定的思考和表达的时间,这虽然达到了我认为的“面向全体学生”了,可我的课堂内容却无法完成,同时也严重制约了优等生的思维发展。

一直以来,在听课评课中总是会听到“能面向全体学生或者是不能面向全体学生”等一些评语。为了培养每一位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我的课堂中我刻意地把每一次机会都尽力地留给不愿意回答问题的孩子,尽量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每一节课中有机会回答问题。可是在后来的教学中我又发现,这样虽然在表面上让每位孩子都有了回答问题的机会,可是这种做法却严重制约了一部分孩子的思维。

为了改变这种“完不成教学任务”和“制约部分学生的思维”的状况,我进行了反思。我想: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一刀切”,我只盲目的、单纯的让全体学生回答问题,而忽视了孩子本身的个体差异。每个孩子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等都不同,由于这些差异导致了不同的孩子表现出不同的学习倾向。我所谓的“全体回答问题”,只是给个别学生给了“每节课站起来的机会”而已,而并非回答问题!

通过网上查阅,我明白了在教学中我们要承认孩子的差异性!就像专家所说“承认孩子的差异性,但并不意味着搞‘填平补齐’,而是在致力于绝大多数中等水平学生发展的同时,还要使那些在数学方面学有余力的优生脱颖而出,学有困难的学生学有所得,达到基本要求”。

这一点恰恰是我忽视的地方。我们的孩子是有独立的思维的,而并不是某个学生的“复制品”,我们在教学管理中往往要求孩子向某某学习,而忽略了不同的孩子“独一无二”的个性的发展。就如我的课堂上,我一味地要求所有的孩子都要回答问题,这种做法让个别学困生不得不“信口开河”,因为他(她)实在不会,就算错了,老师也是不批评的,而且是鼓励“不要紧张,慢慢说”。我忽视了对学生的教育应该是“因材施教,因地制宜”,而不是千篇一律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课堂中要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师生个体或师生群体的单一课堂交往模式,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交流、多边互动的形式,应该采用有效地探索性的学习方式,通过合作、讨论、交流,发挥“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应在练习层次上“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应对某些特殊学生给予特殊对待,应使课堂成为每一位学生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舞台,而不是让个别不愿意回答问题的学生产生恐惧的课堂。

我们要允许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不同的思维方式,也允许课堂上有不同声音出现!这样才是活生生的有人的气息的课堂!

作者简介

杜仲卿(1977.10-)女,汉族,籍贯:宁夏,工作单位:伊宁市第八小学,研究方向:小学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