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农牧团场人力资源的开发及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2-12
/ 2

兵团农牧团场人力资源的开发及对策

李峰

李峰(新疆兵团农四师六十三团)

摘要:本文从兵团人力资源的现状特征入手,分析其滞后性因素,找出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面临的问题,面对中国加入WTO和西部大开发所带来的机范和挑战,探索新形势下兵团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兵团人力资源开发问题对策

1兵团人力资源现状特征

1.1人力资源整体质量波动大纵观兵团人力资源质量变化,由于不同的迁移机制作用,兵团人力资源质量变化较大。一是1954-1979年期间,兵团人口数量主要以汉族移民及其后代为主,以青壮年为主体,学历层次上高于当时平均水平,质量较高,如有近10万的上海知青和3万多转业军人迁移入兵团;二是1980-1990年期间,由于内地城市知青返迁、社会经济发展差异造成迁移以及政策性返城;三是进入90年代以来新引进的劳工,综合素质偏低。

1.2人才外流较严重,高素质人才短缺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及政策倾斜,大量的高层次人才以各种原因和途径选择离开兵团。据统计,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兵团各类人才共流失30多万人,大多是医疗、科研、教育单位的骨干和技术、管理人才。

1.3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新增劳动力人口不足随着兵团加大农业投入和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的不断深入,人们的生育愿望发生了根本变化,妇女实际生育水平持续低于政策生育水平持续稳定在0.9左右。在90年代,已率先进入了稳定低生育水平的新时期,实现了“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态势。

1.4人口分布与地域资源不平衡人口密度最大的天山北坡经济带,聚集了兵团人口总数的50.75%。其中石河子市城镇居住人口为29.89万人,人口密度为78.4人/平方公里,是兵团人口密度的2.18倍,而南疆和边境团场的人口仅占兵团总人口的17.8%,人口地域分布的不平衡,对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与屯垦戍边使命不相适应,对屯垦戍边职能的发挥产生不利影响。

1.5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兵团人口年龄结构的顶部老化严重,第一代移民年龄老化,50-60年代的大部分移民已退休或到了退休年龄,每年退出劳动队伍的人力资源数量较大。

1.6兵团人力资源开发的潜力大一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标志着兵团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对期,社会经济要有高速的发展。二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经济必然会有大的发展。三是从兵屈的社会政治环境看,兵团在近半个世纪“屯垦戍边”的使命和社会实践中凝集和形成的“兵团精神”是兵团巨大的精神财富,这些都是兵团人才队伍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的良好社会政治环境和优势,加上兵团人力资源的身体素质较高。

2兵团人力资源开发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滞后性因素分析

2.1人才资源开发的观念创新不大在所有生产要素中,人是首要因素。同时,在一切资源中,人力资源是最为宝贵的资源。一个企业要发展,归根结底取决于它的人力资源的原量和人的作用发挥。一些单位忽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将人才资源开发等同于传统的人事工作,忽视对人才的内在激励;把学历完全等同于能力,认为人才属于单位和部门所有;或有的单位虽然意识到人才资源开发的重要性,但未开展实展性的工作;有的虽然开展了一些工作,但层次不高,人才资源开发尚未形成整体合力等。

2.2教育结构有待调整目前,兵团有普通高校2所,成入高校3所,普通中等学校7所,成入中等学校22所,普通中学28所,农业职业中学21所,占教育机构总数944个的0.52%。高、中、低等教育机构的比例为5:336:603,在职人员参加各类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百余万人次。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发展,对人口资源开发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缺少有一定规模和质量的职业技术教育机构。

2.3兵团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有待提高长期以来,国家为提高兵团的人力资本存量,对兵团的教育事业,尤其是高等教育事业投入了大量资金。兵团教育水平快速发展,从1996-200年,兵团共培养本科毕业生和研究生共2.35万人,普通高校和成入高校在校生由1995年的1.69万人到2000年增长到2.3万人,增长38.6%。

2.4人才分布不平衡,人才的结构不尽合理根据梯度推进理论,中国的经济发展由东部向中部和西部推进,与此相应,政府制定了相应的倾斜政策,而人力资源分布却恰好相反,出现人才东流现象,这种人力资源分布的区域结构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兵团经济结构的调整及产业升级。兵团人才分布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一方面,人才地区分布过于集中。另一方面,人才的职业分布过于集中。

3在农业人口"非农化"转移中实现兵团人口城镇化和屯垦戍边形式的战略转变

虽然农业入口“非农化”存在着深刻的社会制约因素,但城镇化却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必然趋势,农业劳动力大量转移的客观现实,必将带动人口转移的发展过程。实践证明,城镇化对兵团也不仅有一般性意义,更具有特殊性意义。因此,兵团走新型屯垦戍边道路,应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和探索符合自己的具体模式,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实现屯垦戍边形式的战略转变,走出一条符合兵团实际,具有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为了加快这一过程,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增强城镇对“非农化”人口的吸纳力

3.1.1加快城镇化进程,把兵团的城镇建设成为吸纳“非农化”人口和屯垦戍边的坚强堡垒。①继续加大石河子、五家渠、阿拉尔、图木舒克等中心城市的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改善城市环境,发挥城市的集聚功能,使其成为带动兵团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和承接“非农化”人口转移的重要载体。②积极发展小城镇,坚持小城镇建设与组建中心团场相结合,加快人口城镇化的进程。

3.1.2深入贯彻户籍制度改革的政策,为人口城镇化扫清进城阻力。为加快人口城镇化的进程,国家己经出台一些相关政策和措施,其中,城镇户籍的逐步放开,为愿意进城居住的农业人口敞开了大门,最近,新疆自治区和兵团在这一制度前提下,纷纷出台具体的办法和优惠措施,大大促进了人口城镇化的进程,但总体上看,各地的步伐不一,力度不同,影响了政策落实的效果。

3.1.3尽快建立适合农场特点的土地流转机制,以割断人口城镇化的“脐带”。土地不仅是重要的生产要素,还是农牧团场职工的生活保障,对于迁出农工来说,放弃土地就意味着放弃作为农团场职工的部分权利和收益。

3.2加快产业化、工业化步伐,提高城镇的“非农化”人口转移承载力经济发展是城镇化的动力,产业支撑是城镇化的灵魂。在新的历史时期,兵团的经济发展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屯垦,也不是单纯为了自身的供给和生存,而是要适应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以产业结构的调整为重点,加快产业化、工业化步伐,加快兵团城镇化进程必须重视经济的发展,要冲破传统戍边理念和传统产业界限,做大支柱产业,尤其要壮大二、三产业,实施有利于二三产业向城镇集中的产业政策,调整兵团城镇产业布局,以经济支撑城镇化建设,避免出现域镇产业“空心化”,只有把兵团经济发展搞上去,不断增强经济实力,不断提高广大干部职工的生活水平,才能凝聚人心、吸引人才,提高城镇“非农化”人口转移承载力,才能更好地发挥“稳疆兴疆、富民固边”的重要作用。

3.3理顺推进城镇化的体制关系,争取较为完善的政府职能,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为城镇化注入活力。实践证明,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经营城镇的重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带来的持续增长的财源、源源不断的投资和不断扩大的就业机会,是城镇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表现,将为城镇的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3.4树立经营城镇的新理念,增强城镇的综合竞争力经营城镇,对象是土地资源和地域空间,要素是经济功能、经济容量、城镇形象和投资坏境。兵团要经营好城镇,必须在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三者和谐统一基础上,把经营城镇的思路贯穿到城镇发展、建设、管理的全过程,从整体上推进城镇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