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不能忽视“双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5-15
/ 2

语文教学不能忽视“双基”

张海宏

语文教学不能忽视“双基”

张海宏

(民和县马场垣中心学校青海民和810800)

【摘要】语文教学中,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完美的教学过程对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培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双基;任务;目的

历经近十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我国中小学教育已逐渐走上了素质教育的正轨,但在实际教学中,老师们往往把课堂教学的重心放在了过程与方法上,注重凸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却有所忽略。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是农村,基础教育的改革随着时代的发展势在必行,然而步子是否迈得过大过快了些?其实,农村中小学学生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尤其是中小学的语文教学,学生的弱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就全国而言,学生整体语言表达能力较过去的学生要好,但书面表达上,农村大多数学生还很差。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电视、网络等媒体进入千家万户,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模仿着电视上人们的讲话,可是动笔书写的机会却没有多少;又加之在现在的教学过程中,除了小学一二年级的语文教学中老师注重了汉字的书写以外,其它学科均未提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小学语文课程设置中每周设置了1至2节写字课,而现在的“减负”使中小学写字课已经没有了。就算学生能把他们所说的用笔写下来一些,可错字别字却较为普遍。凡是上过语文的老师都深有感触:在学生的作文、日记和便条中,错字别字随处可见。以前有一位老师曾遇到过这样一件事,在他当班主任时,一名学生的理科成绩在班上一直较好,可是有一次这名学生请假时给班主任写了一张请条,整个请假条一共写了28个字,却在上面出现了21个错别字。这件事让我们所有语文老师感到吃惊。

2、语文课堂教学气氛变得比以前活跃了,但学生的收获却不明显。在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指导参与”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大多数老师都把课堂教学过程组织得很好,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得很积极,也爱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的讨论中去,教师的提问学生也时常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可是一堂课下来,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就不是我们想象那样理想。新课标明确提出: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然而,大多数语文老师通过近年来的新课程学习和优质课观摩,一味去追求优质课标准,致使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只体现了三维目标教学中“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即想方设法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做文章,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出花样,却无意中放松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要求。一堂课后,老师如果布置一次综合性作业的话,大多数学生能够大致把文章的整体感悟谈出来,可作业的质量就不容乐观了。如:拼音书写不规范,汉字的笔画笔顺不正确,标点符号不能正确使用……

首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把基础知识的传授作为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学习其他各门学科的工具。它包含着社会知识、自然知识和生活知识。较之以前的《大纲》提出语文是其他学科的基础,更具人文性。语文既然是工具学科,那么基础性仍然不能少,对于语文中的基础知识则是基础中的基础。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从这个基础入手,不能放松,只有让学生认识了每一个字,才能去阅读,才能去理解、感知句子的含义,最终才能写作及应用。课改实施过程中,主要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引向学会学习这一点上去,让学生在对课文的预习过程中就把其文意梳通,扫除其文字障碍。这同时也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手段,教师要在这个环节起到重点监督检测作用,这就需要教师花一定的时间在这一环节上,学生也只有把这一环节学好了,才会感受到学习过程的乐趣,才会产生成就感,才有兴趣去完成其它环节的学习任务。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语文时,还要教会学生善于听的技巧,培养学生爱好读的习惯。因为听和读都是积累基础知识的过程,“听”能够让学生体悟到老师、同学及他人说话的艺术;“读”能够让学生从中思考写作的诀窍。所以,在实施新课改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要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走出认识上的一个误区——认为语文课上老师的“讲”越少越好,不讲更好。力求做到及时点拨,以“讲”为学生导航。

其次,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作为训练的主要目的。

新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教材包含着社会知识、自然知识和生活知识。加强了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在语文内容的安排上增添了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这一板块,特别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紧紧围绕教科书讲,让学生在“听和读”中慢慢学会“说和写”,同时要教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学语文,教师要开发利用各种资源,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和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形成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新方式。

总之,新课标是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这三个方面是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的。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语文素养的培养从现代社会对未来公民素质的要求出发,只有把“知识与技能”这个基础性目标做好,才能去落实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个发展性目标。

【文章编号】1236-3619(2010)05-25-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