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攻击性青少年的共情干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2

对高攻击性青少年的共情干预研究

李圆圆1矫立波1李灵艳1王颖婷2李林2

(1青岛黄海学院山东青岛266427)

(2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北京100088)

【摘要】目的:探讨团体心理辅导对高攻击性青少年的共情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4名有高攻击性的青少年学生为被试,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进行8次团体心理辅导,在活动前后施测人际反应指标(IRI)和攻击性问卷(AQ)。结果:实验组后测的共情总分高于前测,攻击性得分低于前测;实验组后测的共情得分高于对照组,攻击性得分低于对照组。讨论:团体心理辅导这一共情训练方式能有效提高青少年的共情水平,并减少其攻击行为。

【关键词】青少年;攻击性;共情;团体心理辅导

【中图分类号】R3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6)25-0281-02

1.前言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的攻击性事件屡屡发生,已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青少年的攻击行为对其身心健康、人格发展、社会适应性的完好都有一定的影响[1]。在导致攻击行为发生的诸多因素中,“共情”往往成为解释青少年攻击性的原因之一。在共情和攻击行为的关系上,国内外诸多研究均表明共情与攻击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即低共情是导致攻击行为发生的重要因素[2]。

因此本文以共情干预为切入点,在对Q市青少年攻击性现状调查的基础上,采用人际反应指标(IRI)和攻击性问卷(AQ)来验证攻击行为与共情之间的相关关系,自行设计团体训练方案对具有高攻击性的青少年实施训练,通过实证研究探索适合青少年心理干预的方式方法。

2.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在Q市两所中学和某中职院校进行公开招募,并根据班主任及相关负责人推荐攻击行为较强、在学校有备案的64名中学生作为被试。采用人际反应指标(IRI)和攻击性问卷(AQ)对被试进行测查,回收有效问卷62份(96.88%)。在此基础上通过访谈进行筛选参加团体辅导的学生,筛选标准为:①在攻击行为问卷上得分大于60分;②身体健康;③自愿参加团体心理辅导;④有时间保证,能够按时参加每次辅导[3]。最终有24名学生入选,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平均年龄16岁,标准差为2.86。

2.2研究工具

2.2.1人际反应指标(InterpersonalReactivityIndex,IRI)该量表由Davis编制,是目前测量共情使用最广泛的量表,该量表有四个维度:观点采择、幻想、共情关心和个人悲伤,每个维度有7个条目,共28个条目,采用5点计分。戎幸等人使用该量表对国内大学生测查的建构信度为0.59~0.75,重测信度为0.59~0.78。量表总分越高,表明共情水平越高[4]。

2.2.2攻击行为量表(TheAggressionQuestionnaire,AQ)采用攻击问卷测量攻击性水平,该量表是Buss和Perry编制,共有29个条目,同样是5点计分。该问卷包含身体攻击、言语攻击、愤怒和敌意四个维度。修订后的AQ问卷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55~0.94,重测信度为0.81。量表得分越高表明攻击行为越频繁,攻击性越强[5]。

2.3干预方案

本研究参考以往研究中的共情干预方案,结合研究对象的特点自行设计团体训练方案[6]。团体辅导开始前对被试前测,之后实验组接受8次的团体辅导,每周1次,每次2小时,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辅导结束后对两组成员进行后测,并完成后测评估和访谈。本团体活动由1名主要主持人和1名助理带领,两人皆为心理学专业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第一阶段:暖身阶段。用一次活动时间,将团体辅导相关情况向小组成员作简介,签署团体协约;建立信任关系;介绍共情基本知识,时间为2小时。

第二阶段:认知训练阶段。通过两次活动,认识与了解情绪,观看无声电影,时间为4小时。

第三阶段:情感训练阶段。通过两次活动,回忆过去生活中的情绪体验,记录并分享自己的生活心结和应对方式,时间为4小时。

第四阶段:行为训练阶段。通过两次活动,设定一个冲突的情境,扮演弱势群体,练习亲社会行为;学习积极关注和解决冲突,时间为4个小时。

第五阶段:结束阶段。在最后一次活动中,总结各自的收获与成长。完成相关量表,作为活动效果的检验,时间为2个小时。

2.4数据处理

针对收集的数据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3.结果分析

3.1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共情与攻击性在前测数据的差异比较

为控制团体训练对被试共情和攻击的影响尽量少受其他无关因素影响,对被试按照受教育水平、年龄、性别、共情水平和攻击性等方面进行匹配,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被试的共情水平(t=-0.67,P>0.05)和攻击性(t=-0.15,P>0.05)均为无显著差异,由此可以认为实施干预前两组被试是匹配的。

3.2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共情和攻击性在前后测上差异比较

对两组的共情和攻击性分数进行统计分析,并对其前后测的数据作t检验以此比较两者差异。结果显示,实验组在共情(t=-3.26,P<0.001)和攻击性总分(t=8.22,P<0.001)及各因子分上前后测的得分差异显著,在个人悲伤因子上差异不显著(t=-0.11,P>0.05)。对照组在愤怒因子上前后数据(t=1.29,P<0.05)差异显著,其他各因子及总分均不显著。

3.3干预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共情与攻击性差异比较

对实验组与对照组干预后进行了后测,将其共情水平和攻击性进行差异t检验。结果显示,在攻击性总分上实验组被试干预后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6.97,P<0.001);除幻想和个人悲伤因子上两组的差异不显著外,在共情总分及其他因子分上,干预后的实验组被试的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t=4.09,P<0.001)。

3.4实验组对团体活动的主观评估

自编主观评估问卷“团体辅导活动反馈表”对实验组施测,以此作为被试对本次团体活动的效果的主观评价。总体而言,使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想到从理解他人、换位思考等角度去看待事情。

4.讨论

本研究在历时2个月共8次的团体辅导之后,实验组被试的共情水平总体上得到显著提高,而对照组的共情水平没有显著变化。但是,两组前后测的得分在幻想、个人悲伤因子上没有显著差异,表明本次干预没有显著提高个体幻想能力和抑制个体悲伤,原因可能是被试学生身份的特点,幻想和个人悲伤本身没有很多。

对团体辅导评估的结果表明,团体心理辅导得到了实验组被试的认可。但是,本次团体辅导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性别比例失衡,女生较少,影响了结果的可推广性;时间不够长,没有对活动展开长期追踪研究。这些还需要在以后的实践研究中加以改进。

【参考文献】

[1]Castillo,R.,Effectsofanemotionalintelligenceinterventiononaggressionandempathyamongadolescents.JAdolesc,2013,36(5)

[2]郑敬华.成人犯共情对攻击行为作用机制的研究[J].中国政法大学,2010.

[3]宋平.北京市某高校男性大学生心理健康、共情与攻击的关系调查[J].医学与社会,2014,27(8).

[4]戎幸.人际反应指数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18(2).

[5]罗峥.初中生移情、攻击态度与攻击行为的关系.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0(1).

[6]Fraser,J.TheEffectsofEmpathy-TrainingonEmpathieResponseLevelsandSelf-ConceptsofStudentsinaTeacher-TrainingProgram.CanadianJournalofCounsellingandPsychotherapy,2012,10(1),25-28.

本文来源于山东省青少年规划项目:对高攻击性青少年的共情干预研究(课题批准号—SDYSB150362)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