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96例血瘀证与HA、IP-10的相关性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96例血瘀证与HA、IP-10的相关性研究

付希杰

付希杰

(辽宁鞍山市岫岩县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114300)?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血瘀证与HA、IP-10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96例,按照中医辨证分型分为血瘀证组和非血瘀证组各48例,观察两组HA、IP-10的含量,分析血瘀证与HA、IP-10的相关性。结果血瘀证组HA、IP-10明显高于非血瘀证组(P<0.05),血瘀证与HA、IP-10呈正相关。结论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血瘀证与HA、IP-10密切相关。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血瘀证HAIP-10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R4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9-0018-02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容易发展成为肝硬化,如果不及时干预会导致患者死亡。相关研究证实,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炎发展成为肝硬化的必经过程,其中透明质酸(HA)能够反映肝纤维化的程度,而且趋化因子血清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在慢性乙肝患者肝硬化后肝细胞坏死的肝小叶炎症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1]。为了探讨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血瘀证与HA、IP-10的相关性,本文选取2012年6月至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资料来源于2012年6月至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96例,血清乙肝指标均为阳性,按照中医辨证分型分为血瘀证组和非血瘀证组,每组48例,血瘀证组男性26例,女性22例,年龄在18~59岁,平均年龄为(36.79±6.15)岁,病程在1~7年,平均病程为(3.12±0.59)年;非血瘀证组男性27例,女性21例,年龄在18~58岁,平均年龄为(36.65±6.24)岁,病程在1~6年,平均病程为(3.09±0.61)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检测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对血清IP-10和HA含量进行检测,试剂由上海海军医学研究所提供。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用x-±s表示。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r为负数,绝对值>0.1为负相关,r为正数,绝对值>0.1为正相关;r绝对值<0.05为无相关性。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血瘀证组患者的中医症状48例血瘀证患者主要表现为舌质紫暗(45例,占93.75%)、面色晦暗和黧黑(37例,占77.08%)、舌瘀点瘀斑(33例,占68.75%)、脉细涩(29例,占60.42%)。

2.2两组在HA和IP-10含量上的比较血瘀证组HA、IP-10明显高于非血瘀证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表1两组在HA和IP-10含量上的比较(x-±s)

组别例数HA(ug/L)IP-10(pg/ml)

血瘀证组48235.6±33.7*290.5±68.2*

非血瘀证组48154.6±24.8115.5±47.2

注:*表示与非血瘀证组比较P<0.05

2.3血瘀证与HA、IP-10的相关性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血瘀证与HA呈正相关(r=0.17,P<0.05),血瘀证与IP-10呈正相关(r=0.18,P<0.05)。

3讨论

大量研究证实,乙肝患者主要是感染HBV,约有10%的慢性乙肝患者会发展成为肝硬化[2]。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血瘀证患者中医症状为舌质紫暗、面色晦暗和黧黑、舌瘀点瘀斑、脉细涩,影响着患者的身体健康,严重者会导致患者死亡。

IP-10主要来源于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在肝硬化后肝小叶炎症反应中,IP-10浓度会有明显增加。由于肝纤维化是慢性乙型肝炎发展成为肝硬化的途径,在这个病理过程中主要表现为细胞外基质成分在肝脏内的大量聚集沉淀,其中HA是反应肝纤维化的有效指标,能够反映肝纤维化的活动性和发展程度,低分子量HA能够起到抗炎和抑菌的作用,对细胞的生长、分化、修复起到直接促进的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血瘀证患者在HA和IP-10上明显高于非血瘀证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血瘀证患者血清IP-10和HA表现更为明显,提示血瘀证患者病情更重。此外,有研究证实,失代偿期患者HA和IP-10明显高于代偿期,说明随着病情的加重,HA和IP-10含量明显增加[3]。本研究中发现,血瘀证与HA呈正相关(r=0.17,P<0.05),血瘀证与IP-10呈正相关(r=0.18,P<0.05),说明血瘀证与HA和IP-10有着密切关系,随着患者病情的加重,HA和IP-10含量明显增加。

综上所述,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血瘀证与HA、IP-10密切相关,通过中医辨证和现代医学检测相结合的手段能够对血瘀证的本质进行明确揭示,这对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血瘀证的预防和治疗有着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尚丹鹤,陈延平,徐光华等.不同丙氨酸转氨酶水平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的病理学特征[J].中华传染病杂志,2013,31(3):183-184.

[2]陈月桥,毛德文.乙肝后肝硬化血瘀证与血清IP-10含量及转氨酶水平的相关性研究[J].四川中医,2012,30(9):54-55.

[3]石成.HBeAg阳性或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患者血清HBVDNA、ALT、AST的结果分析[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1,29(5):503-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