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手足口病治疗的临床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重症手足口病治疗的临床体会

龙桂芳

(广东韶关粤北人民医院儿科512026)

摘要:目的总结重症手足口病治疗的临床体会。方法选取在某院治疗的60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作为观察对象,治疗时间均为2011年8月~2015年8月期间。使用双盲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实验组2组,每组患儿均占30例。对照组重症手足口病患儿使用常规治疗,实验组患儿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早期采取静脉滴注炎琥宁、甲基强的松龙及控制液体量方法。对比2组患儿治疗后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时间(体温、皮疹、疱疹、口腔溃疡、舌部疱疹)。结果实验组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为(2.03±1.12)d、皮疹、疱疹消退时间为(5.26±1.20)d、口腔溃疡、舌部疱疹愈合时间为(3.20±0.63)d、均短于对照组,统计学具有意义(P<0.05)。结论重症手足口病患儿采用炎琥宁、甲基强的松龙治疗及控制液体量方法的效果显著,值得在今后的临床中推广。

关键词:重症;手足口病;炎琥宁;甲基强的松龙;临床体会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DiseaseHFMD)是由多种人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疱疹。少数病例出现脑膜炎、脑脊髓炎、脑炎、循环障碍、神经源性肺水肿等症状[1]。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的发病率最高。经过及时治疗,绝大部分病例均可于一周之内痊愈,但存在少数重症病例可诱发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病情进展迅速,存在较高的病死率。本文旨在为临床治疗重症手足口病提供相关依据,降低重症手足口病的危害。特选取2011年8月~2015年8月期间某院收治的60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作为观察对象,将相关研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采用双盲法将2011年8月~2015年8月期间在某院治疗的60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两组,每组均占30例。按照原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2],均符合重症患者诊断标准,诊断危重型患儿17例,诊断重型患儿43例。

实验组:男性患儿22例,女性8例;年龄1~岁5例,2~岁14例,3~岁6例,>4岁5例;发病至入院时间3~5d,平均时间(4.36±0.21)d;入院时节4~8月;住院时间9~32d,平均(29.27±2.51)d,手足口病接触史11/30;发热38.0℃~23例,39.0℃~7例,皮疹30例100%,神经系统症状:双眼凝视、四肢抖动、惊厥6/30例;白细胞总数增高13.6×109~8例,正常16例,~3.81×1096例;血糖增高8.0mmol~9例,EV71阳性3例,CoxA16阳性3例;胸片7/18例显示纹理增多、斑片状阴影。

对照组:男性患儿21例,女性9例;年龄1~岁6例,2~岁13例,3~岁5例,>4岁6例;发病至入院时间3~6d,平均时间(4.41±0.25)d;入院时节4~9月;住院时间9~34d,平均(29.31±2.55)d,手足口病接触史13/30;发热38.0℃~20例,39.0℃~10例,皮疹30例100%,神经系统症状:双眼凝视、四肢抖动、惊厥9/30例,白细胞总数增高14.1×109~10例,正常15例,~3.81×1095例;血糖增高8.0mmol~8例,EV71阳性6例,CoxA16阳性2例;胸片8/20例显示纹理增多、斑片状阴影。

将本研究中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发病时间以及临床症状等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统计学无意义,可进行对比分析。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给予患儿采用抗炎、补液、退热、镇静对症等治疗,清淡饮食。

实验组:在常规对症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炎琥宁5-8mg/kg.天,每天一次,早期小量甲基泼尼龙治疗,1mg/kg.次,每12小时一次,静脉滴注2-3天,控制液体量60-80mL/kg.天。

已经确诊为脑炎患儿,加强脱水,应给予甲基泼尼龙冲击治疗,剂量为10mg/kg.每次,静脉滴注2-3天,根据患儿的病情减量,对于病情较重者,并给予其合理使用抗生素治疗,出现神经源性肺水肿的给予人工通气PEEP模式。

1.3观察指标

对比分析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时间(体温、皮疹、疱疹、口腔溃疡、舌部疱疹)。

1.4统计学处理

将两组重症手足口病患儿治疗的数据用SPSS20.0软件核对,用“%”表示计数资料,卡方检验;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t检验。用P<0.05表示统计学存在意义。

2结果

实验组重症手足口病患儿治疗后,其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时间均较对照组更短,P<0.05,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3讨论

3.1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由于缺乏有效的预防及治疗手段,其发病率及病死率高。主要以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疱疹为临床症状,并发症较多,应加强治疗。在手足口病流行时,应加强对患儿的临床监测,警惕危重症的发生。

3.2近年来,对于手足口病的治疗主要采取一般治疗、对症治疗。在抗病毒治疗方面,尚无确切有效、安全性良好的抗病毒药物[3]。根据原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对第二、第三期患儿,除了对症、退热、隔离、清淡饮食,可用清气凉营、解毒化湿功效的中成药,酌情应用甲基泼尼松龙1-2mg/kg.天或地塞米松0.2-0.3mg/kg.天以控制全身免疫炎症反应。本组患儿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早期采用具有清气凉营、解毒化湿功效的炎琥宁静脉滴注,炎琥宁是植物穿心莲提取物——穿心莲酯经酯化脱水、成盐精制而成的穿心莲内酯琥珀酸半酯钾钠盐,该药具有明显的清热、抗感染、促进肾上腺皮质功能及镇静作用,可加强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抑制肌苷酸-5-磷酸脱氢酶,阻断肌苷酸氢化为鸟苷酸,进而抑制病毒RNA/DNA的合成[4]。对重症患儿入院即给予小剂量甲泼尼龙及控制液体量方法,经观察发现患儿热退、皮疹消退较快,进一步发展为危重症病例较少。与金志鹏等观察结果一致,在重症手足口病患儿早期应用糖皮质激素静滴取得良好效果[5]。

3.3体会:对于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应根据患儿病情进行阻断炎性反应治疗。除了控制液体量外,采用炎琥宁、小剂量甲泼尼龙治疗方法,患儿的体温、皮疹、疱疹、口腔溃疡、舌部疱疹等症状消失时间均较对照组更短,P<0.05。可阻止病情进一步发展。治疗同时要严密观察病情,对高热持续不退、精神较差、四肢乏力、心率增快以及末梢循环不良等,应加强脱水,给予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剂量为10mg/kg.每次,静脉滴注2-3天,根据患儿的病情减量,对于病情较重者,并给予其合理使用抗生素治疗,出现神经源性肺水肿的给予人工通气PEEP模式。

综上所述,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将控制液体量、炎琥宁、小剂量甲泼尼龙治疗方法,应用于重症手足口病的治疗中,效果优于常规治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手足口病防控指南(2010版)[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12,19(19):3-6.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J].国际呼吸杂志,2010,30(24):1473-1475.

[3]徐艳利,田庆玲,姜太一,等.雾化吸入重组人干扰素α1b对重症手足口病早期的治疗作用[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5,30(8):627-630.

[4]戴蔷蕾,李晶.干扰素联合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2011,17(1):12-14.

[5]金志鹏,成怡冰,王琪,等.重症手足口病并神经源性肺水肿目标性救治措施[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2,27(6):427-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