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点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8-18
/ 2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点分析

朱鹏

朱鹏(广西崇左市宁明县人民医院532500)

【摘要】目的: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进行探讨与分析。方法:对本医院在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之间收治的患有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与总结。结果:老年性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首发症状一般具有不典型性,大约占到34.2%。此病的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上午。患者在发病之后的24小时之内进行就诊,治疗的效果较好,反之,很容易发生心律失常。结论:老年性的心肌梗死具有首发症状不明显的基本特点。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更加重视整体评估,以更好的提高老年性心肌梗死的治愈率,保证患者身体健康。

【关键词】老年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点分析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的日趋严重,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日益受到重视[1]。急性心梗是临床常见的急重病之一,以老年人居多[2]。老年性的急性心肌梗死已经成为导致老年人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是由于冠状动脉的血液供应急剧减少或者是中断引起的。这种情况会引起心肌严重并且持久的缺血,已经成为较为常见的、对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产生恶劣影响的严重危急病症。患者常表现为胸骨后剧烈疼痛、烦躁不安、出汗、恐惧或有濒死感[3]。

1基本的临床资料与方法

1.1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

本次试验的所有患者均来自本医院自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之间收治的患有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60岁以上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例看作是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本组共有患者28例,其中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最大的为89岁,最小的为60岁,平均年龄为74.3岁。

1.2诊断标准

所有的病例在诊断标准上均符合以下几条中的任意两条即可确诊。第一,患者出现了明显的心前区疼痛或者后胸疼痛。疼痛感向着左颈部、左臂放射性扩散。疼痛感呈现出压榨性使患者感觉到明显的濒死感。第二,心电图检查出现了心肌梗死的明显表征。第三,实验室的相关指标检查发现特异性心肌酶以及同工酶的含量呈现出明显增高的趋势。

1.3患者的基本症状

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诱因表现是复杂的,过度劳累、情绪激动等是主要的诱发急性心肌梗死的原因。临床症状表现也极为复杂,出现了急性上腹疼痛、放射性的肩背部疼痛、上肢麻木等,还有的患者会伴随有头部不适感、咽部疼痛、精神不振以及心悸、气促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合并症主要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肺心病、脑动脉硬化等。

1.4临床治疗的方法

治疗的主要方法是进行常规的镇痛、镇静、吸氧联合对冠状动脉进行扩张。对休克、心律失常等症状进行对症治疗。另外,还要根据不同患者的情况选择性的使用静脉溶栓治疗以及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对28例患者进行了溶栓治疗,主要使用尿激酶100万~150万U溶于生理盐水100ml中,保持30min内静滴完毕;12h后开始继续拧皮下肝素注射60mg,2次/d,共5~7d。溶栓成功22例,再通率为78.6%。

2结果

28例患者共有23例好转出院,死亡率为17.9%。

3讨论

相关的文献报道大约40%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首发症状很不明显。分析原因可能是因为很多老年性患者的消化道症状、心功能不全症状或者神经以及精神掩盖了胸痛的感觉。另外,老年人的痛阈提高,敏感度已经降低,对疼痛的感觉不够敏感。早上6时至12时痛性和无痛性心肌缺血多于其他时间,这是因为冠状动脉张力清晨比下午高,易引起血管收缩[4]。而且人们经过睡眠之后,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增强,应激反应增高,心肌耗氧量随之增加导致心肌缺血,最终会引起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作为心血管系统的常见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尤其是老年人的生命健康。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最终形成一支甚至多支血管管腔狭窄和心肌供血不足,侧支循环也就不可能充分建立。在此基础上,一旦供血遇到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的情况,使心肌发生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达20min~30min以上,即可导致急性心肌梗死.其主要表现为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发热、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心肌坏死标记物增高以及心电图进行性改变,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5]。尤其是对于老年患者来讲,一旦出现急性心肌梗死以及并发症,预后情况大都较差,具有极高的病死率。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较为迅速,具有较高的死亡率。抢救是否及时、抢救的措施是否正确对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转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临床上的实践来看,出现死亡的病例多为同时伴随有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加之老年人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机体代偿功能已经开始明显减退、冠脉侧枝循环建立较慢等多种复杂综合因素所致。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成为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诱因,老年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活动相对减少,并且老年人的自我保护意识太强,因此很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情绪问题。

老年性的心肌梗死患者不但表现出了首发症状不明显的显著特点,而且临床症状也很不明显,心电图的阳性几率也很低。因此,为了保证诊断效果和治疗效果,在入院时应该注意对老年患者的病情进行整体评估,不但要对疾病的情况进行评估,还要对相关的疾病资料进行分析。由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的首发症状很不明显,应该在治疗中进行及时的心电监护以保证及时发现异常,并且要通过心肌标识物异常作为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确诊时间。相关的资料已经显示,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时间多为上午,我们应该对此密切注意。急性心肌梗死没有无前驱症状,在发病前几天出现心绞痛的患者较少,或原有心绞痛病史,发作变频繁,疼痛较前加重。另外,感染也是老年人的常见诱因。

参考文献

[1]徐兴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78例临床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2010,(10).

[2]洪秀娟.老年急性心肌梗死26例临床特点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0,(34).

[3]彭银鱼.老年急性心肌梗死80例临床特点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9,(09).

[4]冯小红,王慧等.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理与康复,2009,(12).

[5]李向英,李向青等.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