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淋巴瘤的病理变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恶性淋巴瘤的病理变化

丁明芹

丁明芹

(黑龙江省伊春市朗乡林业局职工医院152519)

【摘要】目的: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分析。方法:探讨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特点病理变化及鉴别诊断。通过收集我院100例恶性淋巴瘤的病理切片,采用免疫组化进行分析。结果:恶性淋巴瘤是一种常见肿瘤,发病率高。结论:而正确选择淋巴结活检的部位,处理好标本,获得质量良好的组织学切片是保证诊断可靠性的前提和关键。

【关键词】恶性淋巴瘤;病理诊断;分析

【中图分类号】R73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32-0036-02

淋巴结活检临床常见,其主要目的在于确定是否存在肿瘤性病变。淋巴结病变复杂多样,是临床病理诊断中最为困难的领域之一,而正确选择淋巴结活检的部位,处理好标本,获得质量良好的组织学切片是保证诊断可靠性的前提和关键。恶性淋巴瘤又称淋巴瘤,是一种常见肿瘤,发病率居儿童及青少年恶性肿瘤的第二位。淋巴瘤起源于淋巴细胞及它们的前体细胞,分为两大类,即霍奇金病(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两者又各分为若干亚型。

1临床资料

2010年1月~2014年10月之间,我院收治的100例恶性淋巴瘤患者。其中男性64例,女性36例,年龄12~77岁,平均年龄48岁。其中12~52岁的患者占72%。标本固定和制片淋巴结取出后应于最大切面取材,较大淋巴结应多切面取材,组织块厚度不超过3mm,并立即放入10%中性甲醛溶液(福尔马林)固定,固定时间一般不超过12小时,脱水、浸蜡、包埋过程不宜过快,否则透明不佳。切片厚度最好2~3μm,不超过5μm。如有必要,在固定之前可留取部分新鲜组织做冰冻免疫组化和切片之用。

2结果

2.1霍奇金淋巴瘤病理变化

2.1.1肉眼淋巴结肿大,可形成巨大肿块,质地与淋巴组织纤维化程度有关,可有灶性坏死。

2.1.2光镜淋巴结正常结构全部或部分被破坏,瘤组织内数量不等的肿瘤细胞(R-S细胞,里一施细胞)散布在反应性细胞和间质构成的背景中。

(1)R-S细胞及其变种:R-S细胞的确定是诊断霍奇金淋巴瘤的关键。该细胞圆形或类圆形,体积大(20~50μm),约为正常淋巴细胞(8μm)数倍至数十倍。胞质丰富,嗜酸性,核大,可有单核、双核和多核。核膜厚而清晰,核染色质细腻分散,核呈泡状。核中央有一强嗜酸性大核仁,其大小相当于小淋巴细胞,周围有空晕。双核和多核R—s细胞为典型的R-S细胞,因对该病有诊断意义,故又称做诊断性R-S细胞。双核R-S细胞之双核常对称并列,又称“镜影细胞”。变异的R-S细胞主要有:①腔隙型R-S细胞(陷窝细胞):胞体大,胞质丰富空亮,核皱折多叶,多个核仁,较典型R-S细胞小。②L与H型R-S细胞(爆米花细胞):核扭曲重叠似爆米花状,染色质细,核仁小、多个,胞质淡染。③多形性R-S细胞(未分化型R—s细胞):胞体大,多形性核,染色质粗,有明显大核仁,核分裂象多见,常见病理核分裂。④“干尸”细胞:体积较大,染色深,固缩,现认为是凋亡的R-S细胞。上述各种R-S细胞频度不等地出现于霍奇金淋巴瘤各亚型中。

(2)反应性成分:构成霍奇金淋巴瘤“背景”的反应性成分包括淋巴细胞、浆细胞、嗜酸粒细胞、组织细胞及血管、纤维问质等。

(3)组织学分型

1)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霍奇金淋巴瘤:病灶呈模糊、大而深染的结节状分布,灶内以小淋巴细胞为背景,其间散在分布L与H型R-S细胞,典型R-S细胞罕见或缺乏。部分病例可转化为高度恶性的B细胞性淋巴瘤。

2)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①结节硬化型:大量胶原纤维增生,并将淋巴结分割成大小不等的境界清楚的较完整结节,结节内有数量不等的陷窝细胞和少量典型R-S细胞,背景可见小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嗜酸粒细胞、浆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等。此型为独立的亚型,不转变为其他亚型,预后一般,接近淋巴细胞减少型。②富于淋巴细胞型:单核R-S细胞及少量典型R—S细胞散在分布于小淋巴细胞为主或组织细胞为主的背景中。部分病例病灶呈模糊结节状分布,其余呈弥漫性分布。由于肿瘤细胞数量少,易漏诊。此型预后好于其他亚型,可进展为混合细胞型。③混合细胞型:单核R-S细胞及多量的典型R-S细胞散布于淋巴细胞、嗜酸粒细胞、浆细胞、组织细胞及成纤维细胞构成的复杂背景中。可见坏死灶及灶周纤维化,可有肉芽肿形成。此型最多见,预后较好,后期可转化为淋巴细胞减少型。④淋巴细胞减少型:包括两种形态学改变,一为弥漫纤维化型,淋巴结内大量网状纤维增生和无定形蛋白物质沉积,淋巴细胞和其他细胞的数量明显减少,诊断性R-S细胞少见,坏死明显;二为网状细胞型‘(即霍奇金肉瘤),其特点为细胞丰富,由多数多形性R-S细胞和典型R-S细胞组成,反应性细胞少见,坏死较其他类型更明显。淋巴细胞减少型多发生于年长者,进展快,预后在本病各型中最差。

2.2浆细胞骨髓瘤/浆细胞瘤病理变化

除浆细胞骨髓瘤经骨髓涂片或活检可确定诊断外,孤立性肿瘤主要通过病变部位组织活检确诊。镜下肿瘤性浆细胞形态较单一,均为单克隆性浆细胞。分化良好者似成熟浆细胞,胞质内可见Russell小体;不成熟浆细胞核大、不规则,染色质浅染;间变型浆细胞核变异大,可有双核、多核,染色质粗,核仁明显。肿瘤性浆细胞核内可见包含体(Dutcher小体),PAS染色阳性。

2.3滤泡性淋巴瘤病理变化

镜下:①肿瘤性滤泡遍布结内,密集排列呈“背靠背”,一般为圆形,大小较一致,形态可不规则,有时滤泡可有套层,滤泡间组织少。②滤泡由小的中心细胞(小裂细胞)和大的中心母细胞混合构成,早期阶段通常以小的中心细胞为主。③根据大细胞所占比例,分为三级,即每高倍视野0~5个中心母细胞为1级,6~15个为2级,多于15个者为3级。通常认为1和2级为低度恶性,3级为中度恶性。随病程进展,滤泡结构可逐渐消失,而呈弥漫生长方式。④同一患者不同部位和不同时间取活检的淋巴结可表现不同,滤泡可主要由小细胞构成或主要由犬细胞构成,或为弥漫型,形态结构上存在异质性。

参考文献

[1]脑胶质瘤的被动免疫治疗[J].中国肿瘤临床,2011年第20期(4)

[2]张莉,曹永清,符岭华,等.湖南省恶性淋巴瘤、白血病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1998,8(12):25

[3]范女郎娣,王德延.肿瘤病理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345,348-349.

[4]游伟程,董志伟,张坚一,田竞生,武纯静,谭景莹;恶性淋巴瘤中易位的致癌基因之转录活性[J];国际肿瘤学杂志;1983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