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临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临床分析

张本田刘瑞龙李虎

张本田刘瑞龙李虎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大许镇中心卫生院221124)

【摘要】目的分析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与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7月到2014年3月收治的踝关节骨折患者36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临床特征、手术治疗的方法,并采用美国足外科协会制定的评价系统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观察记录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以及骨折愈合时间等。结果患者治疗后的骨折愈合时间在10周到13周之间,平均(11.8±0.5)周。对患者进行一年半到三年的随访,其踝关节恢复情况为:优秀19例,良好13例,尚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88.9%。在恢复效果不甚理想的4例患者中,有1例在术后3个月内出现踝关节畸形,2例出现踝关节皮肤坏死(其中1例发展为创伤性关节炎),1例在术后一年出现腓骨缩短畸形。结论在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治疗过程中,考虑患者的骨折类型以及韧带的损伤程度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方式,并在手术治疗后给予有效的功能恢复训练,有利于治疗效果和预后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R6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32-0209-02

踝关节骨折属于关节内骨折的范畴,其在全身骨折的患者总数中占3.92%,是较为常见的骨折类型[1]。本文就我院2008年7月到2014年3月收治的踝关节骨折患者36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手术治疗的方法及临床治疗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8年7月到2014年3月收治的踝关节骨折患者36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在手术前经X线或者CT等影像学检查手段确诊。回顾性分析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其中,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13例,患者的年龄在25岁到6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6.9±3.5)岁。患者从踝关节骨折到入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时间有的需要6—8h内急诊手术,有的在7---12天消肿后手术。其骨折的发生原因分别为:车祸21例、高处坠落7例、跌伤8例。按照Weber-AO分型标准[2]:A型、B型、C型的患者分别有10例、14例和12例(其中,A型指的是下胫腓联合以下损伤、B型指的是经下胫腓联合、C型指的是下胫腓联合以上损伤)。开放性损伤和闭合性损伤的患者各有6例和30例。按照Ashurst和Bromer分型标准[1],内收型患者、外展型患者、外旋型患者、直接暴力型患者和纵向挤压型患者分别有5例、9例、12例、4例和6例。按照患者的损伤程度进行分类,可见单踝骨折、双踝骨折和三踝骨折分别有7例、13例和16例。

所有患者均表现出踝关节畸形肿胀,并伴有骨摩擦音,少部分患者还伴有淤紫、血肿等情况,部分三踝骨折的患者还伴有关节周围水疱形成。

1.2方法

患者取平卧位,所有患者均给予硬膜外麻醉,单纯内踝骨折病人取内踝处小弧形切口,暴露骨折处,巾钳复位暂固定,给予空心钉或可吸收螺钉固定。对单纯的外踝骨折给予外踝解剖型钢板或张力带固定。对于两踝骨折应按先外踝后内踝的原则进行复位固定。对于三踝骨折需要处理的后踝骨折,采用经腓骨后外侧入路的方式将其显露,在C臂机透视下按照外踝、后踝,内踝的顺序进行复位固定,伴有下胫腓联合分离的在处理外踝的同时处理固定。对不同AO分型的患者选择不同的内固定方式,A型患者下胫腓联合水平以下的外踝骨折,可用外踝解剖型锁定钢板固定横向骨折,小撕脱骨折则以克氏针张力带钢丝固定;B型骨折的患者,外踝在下胫腓联合水平发生的短斜形骨折,采用巾钳临时固定后再以重建钢板固定;C型骨折的患者,外踝骨折在下胫腓联合韧带以上,复位后以重建钢板、螺钉等固定。内踝骨折的患者按照骨折块的大小选择不同固定方式。双踝骨折、三踝骨折的患者内踝骨折治疗方法同上,三踝骨折的后踝处理要求骨折块>25%胫距关节面时,给予空心拉力螺钉固定,<15%时仅给予石膏外固定,占胫距关节面15%-25%之间时,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处理方法。对下胫腓联合损伤,可选择在足背伸位踝关节水平间隙上2cm左右的位置使用拉力螺钉固定。根据术中固定骨折的牢固程度,决定是否辅助石膏外固定。术后给予抗生素治疗5-7d,进行感染预防处理。

1.3疗效评价标准

观察踝关节活动与旋转屈伸角度、疼痛状况等,按照采用美国足外科协会制定的评价系统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3],以踝关节正常活动,无疼痛症状,评分在90分到100分之间的情况为优秀;以踝关节活动基本恢复正常,背伸角度在5°-10°之间,跖屈角度在30°-40°之间,但长时间行走会出现关节酸胀肿痛,评分在80分到89分之间的情况为良好;以踝关节功能有所改善,背伸角度5°,跖屈角度在20°-30°之间,行走时有比较明显的关节酸胀肿痛的情况,评分在70分到79分之间为尚可;以踝关节功能未见明显改善,跛行、行走时有比较强烈的疼痛,且背伸角度0°,跖屈角度在20°以下的情况,评分在69分及以下为差。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患者治疗后的骨折愈合时间在10周到13周之间,平均(11.8±0.5)周。对患者进行一年半到三年的随访,其踝关节恢复情况为:优秀19例,良好13例,尚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88.9%。在恢复效果不甚理想的4例患者中,有1例在术后3个月内出现踝关节畸形,2例出现踝关节皮肤坏死(其中1例发展为创伤性关节炎),1例在术后一年出现腓骨缩短畸形。

3讨论

踝关节作为个人行动中的关键受力部位[4],常因下肢外伤引起踝关节骨折的情况。如果处理不当,容易引起创伤性关节炎、关节功能障碍等并发症,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因而,对踝关节骨折的正确有效处理十分重要。

观察本文36例患者的手术治疗方式和治疗效果可见,踝关节骨折手术复位中,重要程度的排序应为:中外踝、内踝、下胫腓韧带与后踝。术中通过关节面解剖复位恢复关节功能后需要考虑患者的骨折类型以及韧带的损伤程度,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方式。合适的内固定是患者进行早期功能锻炼的前提,对于治疗效果和预后水平的提高也有重要意义。辅助石膏外固定时间不宜过长,4-6周去除。值得一提的是在患者下床负重前需取出固定下胫腓联合的螺钉,否则会引起断钉的危险导致不良后果。经解剖复位和不同方式内固定处理后,患者的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达到88.9%,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借鉴与推广。

参考文献

[1]姜尊平,孙仁光,梁彬彬,等.112例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分析[J].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09,4(2):176-179.

[2]叶远辉.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的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13,19(20):109.

[3]刘四海,唐涛,刘克敏,等.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方案的选择与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2013,20(10):868-869.

[4]张坤.外伤性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15(10):167-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