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踪式电话回访对肺结核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9-19
/ 1

跟踪式电话回访对肺结核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

刘红莲

刘红莲(湖南省湘潭市中心医院感染内科411100)

【摘要】目的探讨电话回访对出院后肺结核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我科2013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肺结核患者176例,将其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88例。对照组患者出院时采取常规出院指导,6个月后进行一次电话回访;干预组患者出院后除常规出院指导外,采取跟踪式电话回访,在患者出院后的第2周即进行电话回访,以后每月回访1次,连续6个月;6个月后对2组患者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在出院时的治疗依从性差别不大,差异无显著性.电话回访6个月后对比,干预组患者的遵医行为如合理休息、合理饮食、规律服药、情绪控制及按时复查等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O.05)。结论跟踪式电话回访提高了肺结核患者的遵医行为,增强了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同时也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关键词】肺结核跟踪式电话回访遵医行为

【中图分类号】R5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9-0288-02

肺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疾病,其特点是病程长,易反复,加之患者对本病认识不足、隔离观念差、服药依从性差,极易造成本病的高患病率,高耐药率,高感染率和高死亡率[1],目前我国有500万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在全球2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中排在第二位。结核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是我国重点控制的重大疾病之一,也是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本研究对肺结核出院患者进行跟踪式电话回访,提高了肺结核患者的遵医行为,降低了复发率,维护和促进了患者健康,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3年1月-2013年12月,我科收治肺结核住院患者176例,按照患者的出院顺序我们将其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88例,其中干预组男48例,女40例,年龄18~83岁,平均年龄60.2岁。对照组男51例,女37例,年龄22—88岁,平均年龄61.5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疾病严重程度、文化程度、语言沟通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出院时责任护士对其进行常规出院指导,告知出院带药的用法及定期门诊复查,6个月后进行一次电话回访;干预组患者出院后除常规出院指导外,采取跟踪式电话回访:(1)建立患者健康档案,科室内设立电话回访登记本,内容包括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病情、入院时间、出院时间、病人的联系电话、地址、回访内容及相应指导措施。(2)选择临床经验丰富、专科知识扎实、沟通能力较强的专科护士负责电话回访。(3)在患者出院后的第2周即进行回访,以后每月回访1次,连续6个月。(4)回访护士从休息、饮食、服药、心理、复查等方面对患者进行指导,询问患者是否坚持遵医嘱规律服药及用药后有无不良反应等,同时针对性地解答患者所提出的疑问,提醒患者按时复诊。6个月后对两组患者进行比较。

1.3数据处理数据应用x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干预组遵医行为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两组患者遵医行为的比较(n)

x2检验P<0.05,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结核病是一种慢性疾病,疾病的治疗必须坚持早期、规律、全程、联合及适量的原则,如果患者不坚持、不规律服药,随意增减药物,甚至擅自中断治疗,都将导致耐药结核菌的出现,影响结核病的治疗效果,严重危害人群健康[2]。电话回访经济、便捷,病人易于接受,按时回访使患者能及时正确地服用抗痨药,及时发现并处理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3]该研究中通过对干预组患者进行跟踪式电话回访,以电话形式及时帮助患者解决治疗中碰到的各种困难,从而普及了结核病的健康保健知识,对提高结核病治愈率和控制结核病复发起了到积极作用。同时通过我们的跟踪式电话回访,也缩短了护患之间的距离,提升了医护人员在病人心中的地位和形象,将“优质护理服务”理念延伸到了家庭、社区,促进了优质护理服务的持续改进,实现了让患者满意、社会满意的服务宗旨。

参考文献

[1]郭引贤.健康教育在肺结核患者中的应用[J].实用医技杂志,2010,17(2):168.

[2]吕林枫,刘烨,囝德明.128例肺结核患者中断治疗原因分析与对策[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10,17(11):60-61.

[3]李金英.出院电话回访制对肺结核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J].当代医学,2010.16(3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