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与血压高峰值控制情况的相关性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脑梗塞与血压高峰值控制情况的相关性分析

赵玥铭

赵玥铭(江苏省南京市建邺医院内科江苏南京210000)

【中图分类号】R74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9-0179-02

【摘要】目的分析脑梗塞的发病与血压高峰值控制情况的相关性。方法在高血压患者中,使用偶测血压或24小时动态血压调整降压药物后,随访脑梗塞的发病情况。结果经过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后调整用药的患者,其脑梗塞的发病率低于经过诊室血压监测后调整用药的患者。结论控制高峰时段的血压有助于减少脑梗塞的发生率。

【关键词】高血压脑梗塞动态血压监测

目前临床上诊断高血压、监测血压控制情况主要是依靠诊室血压(CBP),而CBP会受到情绪、人为因素以及活动的干扰,并不能准确地反映个体的24小时平均血压水平,甚至会出现“白大衣高血压”。而动态血压监测(ABPM)可以测定一个个体昼夜24小时内的平均血压值,以及其他多种指标,客观、真实地反映了血压水平,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本文针对于2009年1月至2011年5月我院收治的高血压住院患者进行了统计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我院于2009年1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已于入院前确诊为高血压的住院患者中分成2组,第一组为未做24h动态血压检测,仅于住院期间行CBP每日3次(9:00、15:00、22:00),第二组为住院期间监测ABPM。其中第一组随机抽取300例,第二组随机抽取300例。所有患者均根据高血压全国联合委员会于第六次报告中提出的偶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的诊断标准,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1]。并且入选患者在监测血压期间均接受正规的降压治疗。脑梗塞的诊断符合全国脑血管病会议修订标准,并且病例经过头颅CT证实,脑部有一处或多处梗塞灶。

1.2观察指标观察第一组患者:9:00、15:00、22:00三次血压的结果,并记录。第二组患者入院后第二天、入院后第七天、出院前一天,共监测三次动态血压参数变化。所有患者的住院时间大约在十五天左右。所有患者均根据血压值调整用药,住院病人均为7:30、11:30、18:00发放口服药物。

1.3方法选择利用日本生产TM-2430型24h无创携带式动态血压监护仪,进行24小时ABPM时,将袖带置于患者左或右上臂,日间(7:00-21:59)每15分钟自动测量一次,夜间(22:00-6:59)每30分钟自动测量一次。监测期间保持正常的活动、休息。监测完毕后置于计算机上进行自动分析,24小时有效血压测量次数≥80%为可用数据[2]。

1.4统计学处理数据处理使用SPSS19.0软件包,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第一组患者继续按其入院前口服降压药物的服用,观察患者三次CBP血压的情况,根据CBP监测结果调整降压药物的计量、种类以及服用时间,以确保每天三次CBP均≤140/90mmHg。其中男性患者178人,女性患者122人。<60岁为64人,60~69岁为125人,70~79岁为89人,≥80岁为22人。确诊患有高血压时间:<5年为62人,5~9年为89人,10~19年为109人,≥20年为40人。

2.2第二组患者在其口服降压药的情况下,于入院第二天行ABPM监测,根据其血压值,尤其是血压高峰值的时间调整降压药物的计量、种类以及服用时间,并于七天后、出院前一天再次行ABPM监测,确保用药调整后,24hmSBP、dmSBP、nmSBP、24hmDBP、dmDBP、nmDBP均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且未出现明显的血压谷峰。其中男性患者162人,女性患者138人。<60岁为73人,60~69岁为145人,70~79岁为68人,≥80岁为14人。确诊患有高血压时间:<5年为60人,5~9年为99人,10~19年为89人,≥20年为52人。第一组、第二组在性别、年龄分布以及发病年限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进行比较。

2.3随访2012年5月份对上述随机抽取病例随访,进行脑梗塞发病率的调查。根据统计结果我们可以发现,(1)经过ABPM监测后调整用药的患者,其发病率在性别上:男性发病率均高于女性。(2)从年龄分组上看:随着年龄的增加其发病率有所增高。(3)从病程上看:随着病程的增加,其发病率亦增加。

3讨论

本文研究证实,经过CBP监测而调整用药的患者,与经过ABPM监测而调整用药的患者相比,其脑梗塞的发病率在性别上不论男女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年龄分组上,除≥80岁组外(P>0.05),余第二组均与第一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病程上来说,除年限<5年的(P>0.05),余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本文结果中我们亦发现虽然经过ABPM监测后调整药物的使用,但在年龄≥80岁以及病程≥20年的患者中,其发病率较年龄70~79岁以及病程为10~20年的患者增长幅度高。

综上所述,在高血压患者中,进行动态血压监测有其必要性,在高血压治疗过程中应该控制住24小时的血压,更应该注意控制好高峰值时段的血压,制定个体化的给药方案,平稳降压从而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罗索新,陈运贞,陈家香.动态高血压诊断标准的评价.重庆医科大学学报,1999,24(1).

[2]吴杰.动态血压监测的方法及临床意义.临床心血管杂志,1997,13(5):314-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