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教学设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5-15
/ 1

《力》教学设计

何炳义

何炳义

【课标要求】:①认识力的作用效果。②能用示意图描述力。

【设计思想】:①充分体现“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教学理念。②注重科学探究,注意教学方式的多样化。③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①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②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过程与方法:①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②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②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重点】:①探究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②用力的示意图描述力。

【教学难点】:①力的概念。②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法与学法】:①实验法。②探究法。

【学情分析】:力的概念对初学者来说比较抽象,如果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得到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仍然是学生的障碍。因此,所以课堂上应尽可能的通过实验、活动、课件演示让学生体会感悟、归纳,得出结论。

【教具准备】:学生实验器材:磁铁、钢球、铁钉、弹簧、钢尺、橡皮泥、气球。教师演示器材:臂力器、鸡蛋、苹果、模拟小船、弹簧测力计。

【教学过程设计】:

1情景导入

引言: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谁能来扳动它?提出问题:为什么臂力器会变弯了呢?生活中我们经常用到力,请同学们想想,在你们的周围,你们在哪些地方感受到过力?肯定学生的例子:刚才同学们举的例子很好,那么同学们想不想现在来感受一下力?生答:臂力器学生演示思考回答:受到力的作用!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发散学生思维,拉近物理与生活的联系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2探究新知

2.1力的作用效果。①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②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a、由静止变为运动;b、由运动变为静止;c、运动的方向和快慢发生改变。想想做做:请学生用实验桌上提供的器材:磁铁、钢球、弹簧、橡皮泥、气球、钢尺等,对某个物体施力,看力作用在物体上可产生哪些效果?指导学生完成实验引导学生讨论指出:物体由静到动、由动到静,以及运动快慢和方向的改变,都被认为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课件演示】播放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学生实验:用力拉弹簧,弯钢尺,压气球。观察现象。磁铁靠近小钢球,观察运动情况。根据实验:归纳总结力的作用效果。分析图片解释说明通过学生拉弹簧、压气球等实践活动做一做,使学生亲身体会力的存在;通过同组交流想一想,分析、归纳、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图文并茂展现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气氛更加活跃

2.2力的单位:牛顿———N。【投影】介绍力的单位。理解1N的含义。托起二个鸡蛋,它需用的力1N托起物理课本需要用2N的力。牛这个单位学生很陌生,让学生亲生体验力的大小,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很容易接受知识。

2.3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教师提问:不同大小的力施加到物体上效果一样吗?影响力的效果的因素还有哪些呢?借助力的大小施加到物体上讨论影响力的效果。学生活动:分别轻推和用力推小铁球、向里压和向外拉弹簧、把一个力施加到物体的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的情况变化。总结归纳:力的大小、力的方向和作用点影响力的作用效果。教师提问: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请同学们做个小游戏:在离教室门轴心不同距离的位置选一个力气大的男同学和一名身材弱小女同学进行推门比赛。设计思路: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从实验现象中去发现物理问题。发散学生思维,拉近物理与生活联系。

2.4力的示意图。用一个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线段的长短表示力大小;箭头表示力方向;线段起点和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我们曾用光线表示光的传播,谁能把老师推小车的力表示出来。强调注意问题强化作示意图方法。教师指导学生尝试画力的示意图,总结做力的示意图的方法。学生练习:①用示意图表示静止在地面上的桌子受到的力。用示意图表示被马拉动的车辆(画一个方框来代表)受到的力。作力的示意图是力学的重点,在这里要结合一些实物分析,然后进行训练,在注重能力培养的同时,还注重了对基础知识的落实。

2.5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展开活动,让学生用自己的手拍桌子,彼此用手相互拍打,请同学谈谈自己的感受。提出问题:生活中有哪些类似的例子呢?教师小结:一个物体受到了力肯定有另一个物体施加这个力。受到力的物体我们称为受力物体,施加这个力的物体称施力物体。提问:现在同学们能不能说说物理学中的力是什么?用自己的手拍桌子,彼此拍手。交流:回答: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他的作用。力。也就是说“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讨论、交流:学生回答利用活动,让学生身体验,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培养了学生分析、交流能力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物理。交流总结:小结本节课你有什么体会?

2.6反思:《新课标》提倡物理课程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就是面向全体学生注重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本节课中,本着课程理念的要求,我为学生准备了大量来自生活的实验器材,提出的问题尽可能的也是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当中经常能够发生或课上能够完成的。这些平时在身边发生的实例与物理知识的结合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大大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另外借助于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的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性,因此课堂的表现十分的积极。如果对学生的活动更好地加以控制和组织,这堂课也许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更应该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设计我们的课程,那样才能发挥我们课堂的最大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