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优化高中化学教学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8-11-21
/ 1

关于优化高中化学教学的思考

朱虹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优化;思考

高中化学是讲多高中学生最易“塌腰”的地方,主要是由于高中化学“繁、难、乱”,因此导致许多学生在接触高中化学后,化学成绩得不到提高。针对这种现象,如何有效的将化学学习的方法及技巧传授给学生,提高学生对于化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化学综合能力,这是本文主要探讨的问题。

一、教师应进行启发式教学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教学课题的引入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凝聚学生的注意力,有较强的思维启发性。如高二化学课程中“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教学课题的引入,可从伏特发明电池的经过开始,从伏特用青蛙做实验,找到“动物肌肉里贮存着电”的秘密所在,再以伏特用两片不同的金属在自己的舌头上做实验、体味口中的滋味的事例为例证,以讲故事的方法引入课题,可以比较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对后面的演示实验格外有兴趣,同时也真正理解了原电池产生电流的原理,这样使教学充满趣味性,在生动的演示与讲解中进行教学,就会有事半功倍之效。

课堂教学中恰当的提问,不仅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还可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应针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设计出具有启发性的层层递进式的提问内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使学生“跳一跳摘得到果子”,处于不断的积极思维状态,向“最近心理发展区”前进。例如在总结“原电池形成的条件”时,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设计原电池,并准备以下提问:1、你的原电池选什么做电极材料?2、电解质溶液是什么?3、能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是什么?4、装置如何?在搞清楚以上内容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判断:下列装置中哪个能组成原电池产生电流,指出正、负极和电子流动的方向,写出电极反应等。这样的启发式教学,以主动启发步步引入来吸引学生,使之在积极思考中推论出正确自然的结论,有水到渠成的效果。

二、加强化学实验,培养学生动手和动脑能力

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有些教师为了节省时间多讲习题,减少实验,甚至不做实验,其结果是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动手能力差,不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化学概念的形成和定律的建立,离不开实验事实的探讨和论证。中等教育阶段,化学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教学中,在认真做好课本要求的学生必做实验的前提下,大力加强学生选做实验的容量及演示实验,通过实验引入概念,得出规律,检验假设,发展思维,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和能力。例如,在讲解钠的化学性质时,可增加一个实验:取一小块钠投入到装有硫酸铜溶液或硫酸铁溶液的小试管中,会有沉淀生成,这种现象必然很快引起学生的好奇,思维开始活跃,产生积极的探究的欲望。将某些演示实验(简单的试管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设计、自主操作实验。还可安排一些家庭实验,如学习原电池知识后,布置一个课外作业:利用生活的某些物品自制简易原电池,引导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转变成实际的应用。这样就能促使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去设计实验,去创新。还可以将一些实验设计成探究式实验,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叫学生去做,这样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教育科学实践证明:化学实验教学在完善学生学科素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训练学生创造思维能力方面,可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通过计算机多媒体可以向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把本来在课堂上无法得到的直接经验通过多媒体把教材中抽象的知识化为较形象的知识、较理性的知识化为较感性的知识,使知识形象化地表现出来。如声音、灯光、图片、照片、动画以及电影的有组合变化,起到传递感性经验的作用。计算机灵活多变的组织和表现方法还能有机组合教学材料,帮助学生形成概念,加深理解,掌握原理,学全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计算机多媒体辅助化学教学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学校现有的教学条件进设计。此外,利用多媒体环境,进行学生自学辅导是一种替代教师讲授的形式,作为对课堂补充,教师根据教材的要求,布置一系列的问题。例如:知识讲解、举例说明、信息演示、评价打分、反馈建议等方面的内容。学生在计算机多媒体环境的学习下,除了可广泛接受多媒体传递的化学教学信息的刺激之外,还有其独特的地方,首先是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参与学习;其次,学生可以按人类思维方式,即学习过程中的非线性网状进展方式去获取知识,达到最佳学习效果,并根据自己的理解控制和调整学习过程。

参考文献:

[1]王学兵.高中化学教学从有效走向优质[J].广东教育,2008,(4).

[2]童淑琴.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的素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9).

[3]吕一民.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与反思力的培养[J].吉林教育,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