腮腺肿瘤143例临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1

腮腺肿瘤143例临床分析

潘曙

潘曙(江苏省兴化市人民医院口腔科225700)

【中图分类号】R73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45-0282-02

【摘要】目的对腮腺区肿瘤进行临床分析探讨术后并发症防治的有效方法。方法对143例腮腺区肿瘤采取不同的手术治疗方法及并发症的处理。结果通过对腮腺区肿瘤采取不同的治疗方式,病人获得最佳治疗效果,以及对各种术后并发症的处理,及时缓解并治愈并发症所造成病人的痛苦。结论各种手术方式及并发症的正确处理是病人得到有效治疗的关键。

【关键词】腮腺区肿瘤手术治疗并发症处理

涎腺肿瘤约占全身肿瘤发病率的1.2-3%,颌下腺肿瘤占涎腺肿瘤的5-10%,腮腺肿瘤的发病率约为涎腺肿瘤的80%,恶性肿瘤的发生率为29%[1]。我科自1993-2008年共收治143例腮腺肿瘤,现报道如下:

本组143例腮腺肿瘤资料,均为术后病理诊断,不包括病理诊断的腮腺炎、淋巴结炎等肿块。

1一般资料

143例中,男性76例,女性67例,左侧68例,右侧75例,就诊年龄42-76岁,平均年龄38.6岁,病程为一周至二十年。

2病理分类

良性肿瘤以混合瘤的发病率最高88例,占良性腮瘤的79%,其次是腺淋巴瘤占10%。

恶性肿瘤以腺性囊性癌的发病率最高6例,占恶性肿瘤的20.1%,腺癌占16.2%,腮腺导管癌2例占6.9%。

3结果

良性腮腺肿瘤的治疗,手术行面神经解剖+腮腺浅叶并肿瘤摘除术,村组88例混合瘤有6例在3-7年复发后再手术,其中2例混合瘤是在外院首次手术的,其他良性肿瘤无复发。

恶性腮腺肿瘤的治疗,是保留或不保留面神经的腮腺全叶切除,并做区域性淋巴清扫或颈清术,常规术后放疗。本组6例腺样囊性癌,3例在术后和放疗后,在2-4年中复发。有2例找到鼻咽部的鳞状上皮细胞癌原发灶,1例未找到原发灶的未分化癌。

4讨论

4.1腮腺区肿块的诊断

腮腺肿块在口腔颌面部较多见,临床上腮腺肿块不易确诊为良性,恶性和炎性肿块,这需详细询问病史和应用各种检查帮助确诊,以免误诊。

4.2腮腺混合瘤手术切除的范围

混合瘤是腮腺发病最高的良性肿瘤,本组88例占腮腺良性肿瘤的79%,88例混合瘤手术切除,一般均做保留面神经的腮腺浅叶摘除,如有复发者,一般做腮腺全叶切除+区域性颈淋巴清扫。故我们认为保证手术时肿块的完整切除十分重要。

4.3腮腺恶性肿瘤的治疗

对早期的腮腺恶性肿瘤以手术为主,并给以化疗和放疗的综合治疗,如术前病理已明确为恶性肿瘤,术前一周常以MTX60-80mg冲击,术后放疗,尤为腺样囊性癌的病人,术后放疗是很重要的,因腺样囊性癌常有神经侵犯和沿神经鞘的播散。临床上如肿瘤其周围组织粘连,侵犯神经时,手术切除的范围适当地增大。

5术后并发症的原因及处理

5.1涎腺瘘:多因腮腺术中残留腺泡结扎不彻底,引流不畅,尤其是术后加压包扎失误所致。多发生于术后3天以后,故术后应加压包扎1周,包扎期间随时观察患者面部血供及循环是否正常,拆线后仍应加压包扎1周到2周,同时术后口服阿托品,抑制涎液分泌。[2]如涎瘘者久治不愈者,可采用放射治疗。

5.2味觉出汗综合症:症状指术后3个月-6个月可出现。当咀嚼饮食或刺激分泌唾液时,术侧局部出汗并伴有发红现象,多数患者感觉不适,可能与手术中刺激神经术后局部肿胀压迫神经及瘢痕粘连等因素有关,应忌食酸性或刺激性食物,肿胀消退即可恢复。

5.3面瘫:引起的原因在于腮腺与面神经在解剖上密切相连,手术时牵拉、水肿等。术后可用丹参、VitB1、VitB12注射液、烟酸等增加面神经周围微血管的供血量,改善局部微循环,营养神经用针灸理疗、推拿、热敷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5.4复发:原因主要是手术方法不当。有的病例曾有数次复发数次手术史,多次复发可以恶变,因而应注意手术的彻底性,在包膜以外切除,并切除腺体。

参考文献

[1]俞光岩,马大权.我国涎腺疾病研究现状[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3,38(2):81-84.

[2]张缄等.腮腺涎瘘的病因及治疗分析.口腔颌面外科杂志,1995,第5卷,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