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腹腔镜下结肠癌切除术应用于高危结肠癌患者治疗的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4-14
/ 2

探讨腹腔镜下结肠癌切除术应用于高危结肠癌患者治疗的价值

王艳丽

王艳丽

木兰县中医医院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51900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下结肠癌切除术应用于高危结肠癌患者治疗的价值。方法:将95例II-III期结肠癌患者随机分为腹腔镜结肠癌切除组(实验组)与常规开腹手术组(对照组),两组患者术后予以相同的化疗方案。对比两种术式的根治性、安全性、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效果、治疗费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术后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结肠癌切除术术野更清晰,肿瘤的解剖位置及形状更容易显示,可同步完成腹膜、韧带及肠管边缘血管的切割止血,对肿瘤周围组织损伤小,术后恢复及近远期疗效优于开腹手术,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更低。是治疗结肠癌安全、有效的微创术式。

关键词:腹腔镜;结肠癌;高危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人群疾病谱已发生了重要变化,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1]。结肠癌是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全球每年有85万例新患者出现,有50万例病患死亡[2]。随着微创外科的发展,腹腔镜等手术技术在临床上已有广泛的应用,包括结肠癌切除术等都已广泛采用腹腔镜的方式替代传统开腹手术方式。目前腹腔镜结肠癌切除术己成为外科最成熟的手术方式之一,但对于腹腔镜结肠癌切除术的安全性及疗效等方面仍存在很大争议。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收集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II-III期结肠癌患者95例。排除需急诊手术及有腹部手术史的患者。其中男64例,女31例;38-81岁,平均(58.27±9.65)岁;肿瘤位于盲肠、升结肠29例,降结肠34例,乙状结肠32例;病理分期:Ⅱ期45例,Ⅲ期50例;患者均为腺癌,分化程度:高分化21例、中分化64例、低分化10例。为保证研究对象同质性,我们要求所有患者均为首次进行结肠癌根治术,在治疗前一年内无住院史,患者术前生活基本可以自理,神志清醒。将95例患者随机分为腹腔镜结肠癌切除术组(实验组,n=46)与常规开腹手术切除组(对照组,n=49),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合并症及AJCC分期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相应术前准备与护理,观察组患者使用腹腔镜下结肠癌切除术进行手术,实验组严格遵循《中国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指南》,手术方法严格按照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腹腔镜与内镜外科学组在2006年制定的操作指南进行,在患者麻醉后,建立人工气腹,根据患者的病灶位置做3~4个穿刺孔,之后在腹腔镜下从根部游离该病灶区域主要血管后,对结肠进行游离及对该区域进行淋巴结清扫。在完成切除病灶部位结肠后,使用吻合器吻合。对照组患者使用传统开腹手术方式进行切除。

1.3观察指标

(1)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淋巴结清扫个数;(2)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和术后禁食时间;(3)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4)患者住院时间和治疗费用。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分析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训一数资料的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切口大小、术中出血量均低于对照组,术后通气时间、下床时间、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淋巴结清除数量、手术时间、随访时间、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及3年无瘤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结果的比较见表1。

3.结论

传统开腹手术进行结肠癌切除术通常切口较大,会增加对患者的创伤,同时由于手术步骤较多,手术操作对周围组织的影响也较大,会延长手术时间,增加手术风险。结肠是储粪器官,其肠壁血液由各动脉在结肠边缘分成的边缘动脉直接供应。由于结肠肠壁薄、血循环差、细菌密度高,极易引起肠缺血、梗阻、坏死、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而且肠腔的大量细菌使肠管发生感染的机率更高.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是提高结肠癌病人生存率、改善生存质量的重要前提。近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习惯及饮食结构均发生了变化,结肠癌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结肠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及生活质量。

相比于传统手术,腹腔镜有效的解决了如上问题,因其微创性,术中损伤更小、术后恢复更快,患者罹患其他并发症的机会也更小;同时,由于其伤口较小,除可降低感染风险外,还更容易被患者接受,患者术后反馈更好。在根治结肠恶性肿瘤的某些方面腹腔镜手术的优点尚未被普遍证实,尚不能成为金标准。目前,关于腹腔镜应用于结肠癌根治术的临床效果已有大量研究。但同时我们发现,对腹腔镜治疗高危结肠癌患者的效果存在一定争议[2],对其是否能在保证手术安全的情况下达到理想的效果存在疑问,相关文献也较少。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两组患者手术情况的比较中,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淋巴结清扫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腹腔镜对于高危结肠癌,可以在保证手术效果的情况下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而后两者是减小患者手术创伤的主要表现。本研究结果显示,在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的比较中,观察组患者术后禁食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和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皆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使用腹腔镜治疗高危结肠癌可以缩短患者术后恢复进程,加快患者术后恢复速度,而这一点,在临床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在并发症的比较中,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学者报道远处转移是结肠癌手术患者预后差的重要原因,最常发生的远处转移为肝与肺,本研究中,两组远处转移率分别为17.39%与18.3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4.结语

腹腔镜结肠癌切除术中可同时完成对腹、韧带及肠管边缘血管的切割止血,对肿瘤周围组、肠管及其他脏器干扰小、损伤小,减少了腹腔被肠内容物污染的可能性,进而有效防止了术后肠梗、腹膜炎及感染的发生,利于术后肠道功能的恢复。并且腹腔镜手术后患者恢复更快,并发症发生危险更低,所以极大的降低了患者手术后的医疗花费,进而在总治疗费用方面两组患者未体现出差异。

参考文献:

[1]李云涛,侯康,刘展,等,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右半结肠癌的临床效果比较[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2(5);513-514.

[2]谢芳,高友福,张正华,等,老年结肠癌术后辅助化疗疗效与安全性的临床研究[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0916(12):945-947

[3]蒋磊,孙宏治,王巍,等.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与开腹手术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8):871-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