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学音乐课的欣赏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5-15
/ 2

浅析中学音乐课的欣赏教学

史秀敏

◆史秀敏浙江省苍南县金乡镇第二中学325800

音乐欣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提高音乐感受、理解、鉴赏能力以及发展想象力、丰富感情、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与手段。音乐欣赏的能力不仅是一个人的审美修养重要标志之一,也是文化素质水平的标志之一。音乐欣赏对学生的教育作用是其它任何教学手段所不能替代的,端正教学思想,改革教学方法,调动师生积极性,普及音乐教育,发挥音乐教育的特长,这是着眼未来、培养新世纪人才的大好事。几年来,在音乐欣赏教学里,我作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一、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教学

音乐欣赏教学程度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经过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我们的音乐前辈黄自先生认为,音乐欣赏时,欣赏者要经过这么一个心理反应过程:感知外部音响→开展想象联想→得到情感共鸣→理解认识。所以欣赏教学时必须遵循这一心理反映过程,引导学生逐渐由低层次的直觉欣赏向高层次的情感欣赏、理智欣赏方面发展。这样既符合心理反应过程,也有利于欣赏教学。

其次,曲目安排上要由小到大、由易到难,这样做符合中学生心理特点,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二、对比教学,灵活多变地设计不同课型

将题材、演唱(奏)形式及作品曲式与题裁等异同点明显、易于对比地安排在一起进行教学,这样能使学生比较准确地感受领会不同音乐作品所表达的不同思想感情,同时还能使学生更为深入地理解音乐,并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了解音乐表现的规律。

1.以题材为中心设计课型。要以某一题材为中心,将不同表演形式的音乐、器乐作品组合在一起,进行音乐欣赏教学。如以“金色的秋天”为中心的欣赏课,就可将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西风的话》、民乐合奏《丰收锣鼓》、笛子独奏《扬鞭催马运粮忙》等相同题材、不同表演形式的音乐、器乐作品组合起来进行教学。这种课型内容统一,能使学生从不同表演形式的音乐作品欣赏中集中体会、理解音乐家是如何运用不同音乐表现手段来表现共同的音乐与主题的。

2.以演唱(奏)形式为中心设计课型。这一课型是将同一音乐表演形式而内容、主题不同的音乐作品组合在一起开展音乐欣赏教学。如以“独唱”为中心的音乐欣赏课,就可将男声、女声、童声等不同声、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风格等形式的独唱曲组合起来进行教学。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习、了解不同表演形式的经典音乐作品,拓宽音乐视野。

3.以作品曲式与体裁为中心设计课型。这一课型是将同一曲式结构或乐曲体裁的音乐作品组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如以“一段体”为中心或以“进行曲”、“变奏曲”等为中心开展音乐欣赏教学。这样做有助于学生了解曲式、体裁等有关音乐知识,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充分了解到音乐内容与音乐表现形式的相互关系,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音乐的形式美。

三、欣赏教学时精讲多听

欣赏是通过听觉来感受的。要使学生理解音乐作品,首先对音乐表现手段要有灵敏的感知能力,达到这一要求必须通过大量的音乐欣赏才能完成。语言是不可能代替音乐表现作品的,因为音乐作品都可以从不同高度、角度和深度去领悟。我们知道,即使是同一首作品,同一观众(听众)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心境之下对作品的感受都会有所不同。所以在教学中,不能离开音乐的艺术形象而作繁琐冗长的讲述,因为如果讲述过多,必然把学生的注意力分散,同时也阻碍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必要的作品分析和知识介绍应该主动、精练、富有启发性,目的在于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音乐上来,通过师生间的讨论、听赏等共同活动,使学生深入体会作品的思想内容。

四、音乐欣赏教学时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联想等能力

想象是人脑对原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联想是指感知或回忆某一事物,连带想起其他有关事物的心理过程。想象和联想是音乐欣赏者必然产生的心理现象,是欣赏教学中带有创造性的心理活动。在欣赏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启发他们对音乐的丰富想象力,引导他们准确地体验音乐情感。

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把自己体验到的音乐情感、想象到的音乐形象或意境用写诗、写散文、写听后感、画图画等方式表现出来。这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及艺术表现能力。采用这种方法,一定要精心引导,而且还要有较充裕的时间。在教学中,既要注意启发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又应注意教师的指导作用。由于学生的年龄、知识水平、审美经验等的限制,他们的联想和想象往往会与音乐的基本情绪和内容有一定的差异,这就需要教师的精心指导。

五、有无抽象思维的必要

欣赏是否需要给抽象思维留有位置?对这个问题,很多音乐教师的认识是不确切或不明确的。他们讲述音乐喜欢从标题着眼,把想象中的视觉形象描绘得有声有色,或者讲一个天花乱坠的故事,让学生按图索骥。一些老师喜欢这样提问学生:“从音乐中你听到了什么?”于是,在语文、数学等课上表现得思维成熟的高中生,不无幼稚地答道:“我听出了河流”,或者“一片树叶掉在水中激起了涟漪”。这让人想起拉法格在《思想的起源》中讲到的原始人,他们没有硬、软、热等抽象概念,只能用石头、月亮、太阳这类具象的客体来比拟,这种对音乐的理解与音乐审美力相去甚远。

爱因斯坦曾说过:“在学校和生活中,工作中最重要的动机是工作中的兴趣,是工作获得结果时的乐趣,以及对这种结果的社会价值的认识。”所以,我们作为基层教学中的一员,要不断创设出符合时代需求、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