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涉农专业课程设置培养一专多能人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4-14
/ 2

优化涉农专业课程设置培养一专多能人才

谭新志

河北省东光县职教中心谭新志061600河北省东光县第一中学王素梅061600

摘要: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特别是由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设施农业等技术的推广,对涉农专业人才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涉农专业教学的现状,已不能适应农业技术人才市场的需求。为此,本文拟在分析中等职业学校涉农专业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对中等职业学校涉农专业教学改革的对策进行探讨。

关键词:涉农专业一专多能

21世纪,我国农业将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市场对人才需求的提高,中职教育在市场人才竞争中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出现了一些问题和矛盾,涉农专业尤为凸显。

一、中等职业学校涉农专业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陈旧教学内容是一种最重要的信息载体。但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涉农专业所用的教材,无论自然技术科学还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其内容都相当陈旧,有的知识和资料都已淘汰,学生普遍反应所接受的知识到了实践中失去了意义,已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这样既无助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还大大挫伤了学生学习钻研的积极性。

2、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设置的依据是社会市场经济和职业对劳动者从业素质的要求。它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农业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调整而进行相应变化。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涉农专业课程设置过于单一,在课程设计上往往也是大学课程的翻版和压缩,没有离开文化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三段式”学科体系模式。这种课程结构不利于学生个性特点的发挥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势必影响学生的整体素质。

3、综合实训环节薄弱、产教结合不紧密近几年来,各中职学校涉农专业虽然重视加强了实训教学环节,陆续制定了专业技能训练、考核方案,加大了实训设施建设的投入,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从总体上看,各校发展不平衡,综合实训教学仍然是比较薄弱的环节。首先,实训教学规范化程度低,尚未形成完善的体系。其次,缺乏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实训基地,部分学校校外基地的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在教学上往往还存在“黑板上种庄稼,教室里养猪”的情况。第三,教师实践水平不高,实践经验不足,实训指导力量薄弱。上述因素综合作用,导致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得不到正常的培训,基本技能不过硬,不能满足就业岗位对职业能力的要求。

二、中等职业学校涉农专业课程设置的原则

1、地方性农业区域性极强,涉业专业必须根据当地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设置课程,充分发挥当地自然资源优势,同时也要考虑人才优势。这两个优势的开发利用是搞好涉农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因素。

2、先进性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就是由落后向先进的过渡。过去搞单一种植,现在搞多种经营、综全利用,搞生态农业。过去依靠常规操作,现在使用生物技术。涉农专业的内涵要不断充实和更新,使其具有先进性。

3、实践性理论联系实际是涉农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原则,而且更强调实际操作。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学生参加实践学习,不仅是为了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掌握实际操作技能,进行适应劳动就业或勤劳致富的素质训练。为此,实验实习条件的配备、基地与实习网点的建设就显得十分必要。

4、灵活性“无长不稳,无短无活”。长学制虽便于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学生进行系统培养,学生毕业后适应性强,少数还可升学深造。但实践证明,为适应生产急需,短期培训具有机动灵活、针对性强、投资少、见效快的特点,是长学制的必要补充。涉农专业必须使办学形式多样化,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

三、中等职业学校涉农专业教学改革的对策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涉农专业是一个大的专业领域,其研究领域和内容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季节性、综合性和持续性等共同特征,结合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时常遇到的专业教学与生产实践脱节现象,进一步完善理论学习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制,建立生产体验、技能训练、综合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全学程生产实践不间断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主要突出以就业技能训练为核心,把产学结合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现课程的理论学习与社会的实践工作相结合,使学生能够获得某一职业所必备的知识与技能。

2、改革课程体系、优化课程设置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要培养农业产业发展急需、具有很强综合职业能力的现代农业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涉农专业应从自身特点出发,根据职业岗位需求和区域发展特点,变过去以研究为主的教学体系为突出实用性的教学体系,在教法上应该结合生产实际,综合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编写符合当地产业发展特色的校本实训教材。在实践教学内容上,减少演示性和验证性的实验,增加实用技术和综合技能训练,以现场教学和主动参与实际训练为主,有些课程与生产实际相脱节时,要及时调整内容和顺序,积极开展现场教学和实例教学,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此外,为体现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需将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列入课程设置之中;在课程综合化过程中,专业课程将融人经济、管理、经营、法律、公关等教学内容;同时在课程设置中专门设置选修课模块,让学生自主选择涉及不同专业的各类课程,培养学生一专多能,使学生成为复合型人才,从而增强学生毕业后的适应性和就业的竞争力以及独立创业能力。

3、以服务“三农”为宗旨、加强产学研相结合涉农中职教育要以服务“三农”为宗旨,加强“产、学、研”结合,把服务生产、服务“三农”作为开展科研项目的基本原则,注重“产为方向、学为基础、研为纽带”,立足产学搞科研和产学需要带科研,服务地方经济,促进涉农专业的自身发展。中职教育的课题不是解决重大理论问题,而应该是立足于农村,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开展科研活动不仅可以加快教师的成长,提高教学水平,为造就名师创造了必要条件;还为学生提供了实习场地和创新性实习、实践内容,培养和训练学生观察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