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数学情境,让学生乐于提出问题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5-15
/ 1

巧设数学情境,让学生乐于提出问题

李正国

李正国重庆市红光中学404100

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界愈来愈重视对创设问题情境及其有效性的探索和研究。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数学情境,才能使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呢?

一、创设数学情境,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才能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

如:教学一元一次不等式时,教材上有如下问题:

问题:甲、乙两商店以同样价格出售同样的商品,并且又各自推出不同的优惠方案:在甲店累计购买100元商品后,再购买的商品按原价的90﹪收费;在乙店累计购买50元商品后,再购买的商品按原价的95﹪收费。顾客怎样选择商店购物能获得更大的优惠?

此问题中的“甲、乙”很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我在备课中就把这生硬的“甲”与“乙”分别设置为我市的“王府井百货”与“新世纪百货”,即:三峡广场的“王府井百货”与“新世纪百货”以同样价格出售同样的商品,并且又各自推出不同的优惠方案:在“王府井百货”累计购买100元商品后,再购买的商品按原价的90﹪收费;在“新世纪百货”累计购买50元商品后,再购买的商品按原价的95﹪收费。如果老师去购物,那老师应选择哪家超市购物才能获得更大的优惠?请同学们帮老师出出主意。

由于问题背景紧密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所以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这样学生就能更好自如地产生一个个想法,在这种广泛的迁移中,对数学问题就会有一种深入的感受和认识。

二、创设数学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才能培养学生从多方位提出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时,为了引入角边角公理,可以在讲“角边角公理”之前设计:“有一块三角形的玻璃被摔成了两块(如图),需要去街上配一块同样大小的玻璃,大家想一想,怎么办?这时可出示课前准备好的“被打碎的两块玻璃”。此时学生会七嘴八舌:

1.带一块去或是带两块去?

2.如果带一块去,那又带哪一块去才使得路上方便携带,而又不误其测量和裁剪呢?

这样创设情境,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从而培养了学生积极地且能从多方位提出问题的能力。

三、创设数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才能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在上面问题中除了转换和设置外,利用现代多媒体动感技术教学,加强学生的实验操作,既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平行,又和新教材的编写意图相一致。教师可利用课外时间把两家超市中摆放的琳琅满目货物与其标价,摄像并制作成课件,用多媒体在学生面前一一展示,使学生“身临其境”:提出我去购物遇到这两家超市:以同样价格出售同样的商品,并且又各自推出不同的优惠方案:在王府井百货累计购买100元商品后,再购买的商品按原价的90﹪收费;在新世纪百货累计购买50元商品后,再购买的商品按原价的95﹪收费。此时学生会不由自主地问:1.王府井百货、新世纪两家超市同样的商品出售的价格相同吗?2.王府井百货、新世纪两家超市以同样价格售出同样的商品的质量相同吗?3.王府井百货、新世纪两家超市优惠的方案有什么不同?……这样就达到激发学生好奇心、诱发质疑、猜想的目的,使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四、创设数学情境,让学生“动手操作”才能帮助学生提出更好的问题

例如:我在将要上《镶嵌》这节课时,就交代学生分小组课前去准备8—10个8cm或10cm的正三角形、正四、五、六、八边形,任意的形状、大小相同的三角形、四边形的硬纸片。当我在上这节课时,我让学生分小组,用课前准备的各种正多边形纸片动手拼一拼。

探究1:如果用一种正多边形镶嵌,哪几种正多边形能镶嵌成一个平面图案?学生马上问:1.正三角形能否镶嵌成一个平面图案?2.正四边形能否镶嵌成一个平面图案?3.正五边形能否镶嵌成一个平面图案?4.正六边形能否镶嵌成一个平面图案?5.正八边形能否镶嵌成一个平面图案?……

当学生在探究中得出: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六边形能镶嵌成一个平面图案,正五边形、正八边形不能镶嵌成一个平面图案时不由自主地问为什么?使学生迫切想解决此问题。学生做完探究1后,想这都是一种正多边形能否镶嵌的情况,如果用两种正多边形镶嵌,哪两种正多边形能镶嵌成一个平面图案?……

即探究2.学生猜想:1.正三角形与正四边形能否镶嵌成一个平面图案?2.正三角形与正五边形能否镶嵌成一个平面图案?3.正三角形与正六边形能否镶嵌成一个平面图案?4.正三角形与正八边形能否镶嵌成一个平面图案?5.正四边形与正五边形能否镶嵌成一个平面图案?……

在这种情境中提出的问题,会使学生终身难忘。这样的情境创设,需要的时间较多,需要从多方面搜集、准备资料、教具;但能使学生提出问题,效果非常好。

总之,教师要真正让每个学生从情境中产生问题、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创设的问题情景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应从教材内容、学生已有经验出发,做到要有一定的探索性和可操作性。数学情境设置的时间、地点、形式要恰当、要有目的性、针对性。要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应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这样让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富有魅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