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连盆地赛汉塔拉凹陷腾格尔组二段水下扇沉积特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4-14
/ 2

二连盆地赛汉塔拉凹陷腾格尔组二段水下扇沉积特征

宋在超

关键词:赛汉塔拉凹陷腾格尔组二段水下扇

我国是一个以陆相含油气盆地为主的产油国,在陆相湖盆的沉积中心,存在以各类浊积砂体为主要储集体且含一定储量的砂岩油藏。以胜利油气区为例,现已探明五号桩、梁家楼、渤南、牛庄、大芦湖等以浊积岩岩性油藏为主的油田[1]。根据方爱民、李继亮等人的研究成果,本文的“浊积扇体”一词用以指一般意义的广义浊积岩[2]。

赛汉塔拉凹陷位于二连盆地中南部(图1),是腾格尔坳陷内最大的凹陷。凹陷内自上而下钻遇的地层主要为:白垩系下统巴彦花群的赛汉组(K1bs)、腾二段(K1bt2)、腾一段(K1bt1)和阿尔善组(K1ba),侏罗系(J)以及古生界(Pz)地层。该凹陷是在左旋张扭的区域应力场背景下形成的具有剪切性质的断陷盆地,以伸展构造样式为主,但具有走滑特征[3]。

1.水下扇的沉积学特征

(1)岩性特征

水下扇夹于正常沉积作用形成的半深湖—深湖相泥岩、粉砂岩中。某些地区(如:赛66井,赛83x井附近)见大段的深灰色泥岩,反映出同沉积时期的半深湖—深湖环境,其底部所含有的砂砾岩是具有明显重力流特征的杂基支撑砾岩、颗粒支撑砾岩、块状砂岩、卵石砂岩、叠覆递变砂砾岩、滑塌岩等。暗色泥岩、页岩页理发育。

(2)结构特征

砂岩类型主要为不等粒砂岩或中粗砂岩。石英含量为30%~65%,一般低于50%,长石含量为17%~40%,岩屑含量多在10~38%。砂岩类型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以及长石砂岩,杂基含量较高,分选中等,颗粒以次棱角状或次圆状为主。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特征均反映了远距离搬运和密度流沉积的特征,是深水重力流沉积的重要标志[4]。如赛66井腾二段5砂组底部处岩心观察见块状砂岩,底部具有红色砾岩,颗粒大,直径3×2cm,次圆状,小砾石呈层状分布,1×2cm,颗粒分选差,反映重力流沉积特征。

(3)粒度分布特征

水下扇岩石的C-M图点群集中,基本平行于C=M基线,表现为递变悬浮为主的深水重力流沉积特点。

粒度概率分布曲线总体上斜率中等,分选中等,表现长距离远源搬运的特点。曲线呈平缓向上拱起的弧形,是本区深水重力流沉积中最常见的类型[5],主要见于“典型”浊积岩块状砂岩层和粒序递变砂砾岩中(图2)。

(4)沉积构造

发育反映深水环境的重力流沉积构造。岩心观察中见粒序层理,变形层理,含漂砾的泥质砾岩,砂岩中的泥岩撕裂屑,砂泥岩互层以及压实变形构造,暗色泥页岩顶部可见冲刷构造,内部常见水平蛇形迹和爬升层理。在水下扇的中扇及外扇扇缘部分,如104井,可见明显的鲍玛序列(图3)。

(5)电性特征

深水浊积扇的测井曲线响应特征总体上表现为高幅箱形、钟形、齿化钟形或其组合。具体而言,内扇亚相主沟道SP曲线为高幅箱形或钟形组合;中扇亚相辫状沟道SP或Rt曲线为较高幅齿化箱形、钟形、指形组合;中扇无沟道部分SP或Rt曲线为中、低幅尖齿形、漏斗形组合;外扇亚相SP或Rt曲线为低幅齿形组合。

(6)地震反射特征

湖底扇在地震剖面上,外形呈丘形、楔形或透镜状,内部具波状、短波状或杂乱反射结构,振幅频率中—低,连续性一般。研究区扇体规模较小,不容易在地震剖面上区别。

(7)垂向序列特征

研究区缓坡水下扇,主要为来源于西北部物源体系;陡坡水下扇则主要来自东北部物源体系,发育于腾二段低位体系域和湖扩展体系域时期的一套碎屑岩沉积,以5砂组最为发育,总体上扇体规模向上逐渐变小,水下扇呈退积序列。

水下扇类型

在腾二段沉积期,赛汉塔拉凹陷主要在东岸陡坡带发育近岸水下扇,在西侧缓坡带和赛中洼槽内发育远岸浊积扇,在赛中洼槽边缘发育滑塌浊积体(表1)。

扇体分布特征

下白垩统赛汉塔拉凹陷尤其是其赛中洼槽在边界条件控制下,形成了相应的古地貌形态。主要发育了冲积扇、扇三角洲、近岸水下扇、远岸浊积扇和湖泊沉积体系。扇体的沉积由洼陷至盆缘呈有规律的组合、叠置,其沉积特征随缓坡带和陡坡带盆地边缘差异及后期构造演化的强弱变化而不同。表现为断阶外侧(临近凸起处)斜坡以冲积扇、扇三角洲砂砾岩扇体为主;断阶上则主要发育扇三角洲及近岸水下扇砂砾岩体,局部发育有冲积扇砂砾岩体;断阶的内侧(临近深洼陷处)主要发育远岸浊积扇及滑塌浊积体。在纵向演化上也有较强的规律性,腾二段属于赛汉塔拉凹陷盆地发育的振荡沉积期[6],其下经历了腾一段的广泛沉积期,发育300-700米的大套深湖厚层泥岩;在腾二段初期(5、4砂组沉积期),近岸水下扇和远岸浊积扇广泛发育,在深水部位主要沉积了厚度较大的暗色泥岩;在接近裂陷萎缩期(赛汉塔拉组沉积期)的腾二段后期(2、1砂组沉积期),缓坡与轴向沉积体系一起共同形成了大范围的、以河流、三角洲平原和湖相浅色泥岩为主的沉积,其特征是冲积扇与扇三角洲毗邻。

参考文献

[1]王金铎,韩文功,于建国,郑建斌。东营凹陷沙三段浊积岩体系及其油气勘探意义,石油学报,2003,24(6):24-30

[2]方爱民,李继亮,侯泉林。浊流及相关重力流沉积研究综述[J],地质论评,1998,44(3):270-280

[3]赵志刚,李亮,李书民,宋纲等。二连盆地赛汉塔拉凹陷构造样式及凹陷成因类型研究,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5,25(6):11-16

[4]李丕龙等。陆相断陷盆地油气地质与勘探(卷五),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12

[5]鄢继华,陈世悦,姜在兴。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近岸水下扇沉积特征,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9(1):12-16

[6]张久强,吕亚辉,李林波,秦凤启。二连盆地赛汉塔拉凹陷赛中洼槽岩性油藏勘探,中国石油勘探,2004,3:53-57

作者简介:宋在超,男,山东寿光人,现就读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硕士在读

通讯地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盆地所,邮编430074,电子邮箱:zaichao_so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