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合并梅毒50例的临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7-17
/ 2

妊娠合并梅毒50例的临床分析

何国承

何国承(广西防城港市东兴市人民医院538100)

【摘要】妊娠合并梅毒对孕妇和胎儿都具有极大的危害性,近年来呈现逐年上涨的趋势,因此对其展开研究迫在眉睫。本文通过对妊娠合并梅毒5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表明有效的全程抗梅毒治疗是改善妊娠梅毒患者妊娠结局和围产儿预后,以及降低先天梅毒患儿发生率的关键。

【关键词】妊娠梅毒临床分析治疗

【中图分类号】R714.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7-0153-02

作为对人体危害极大的性传播疾病之一,梅毒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是通过性接触经皮肤、粘膜擦伤处传播。妊娠合并梅毒是妊娠期发生或出现的活动梅毒或潜伏梅毒,由于梅毒可经胎盘传染给胎儿,造成流产、死胎、早产或先天梅毒儿,因此掌握妊娠合并梅毒的临床特点,探讨如何减少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分析近两年本院就诊的妊娠梅毒患者共50例,其中年龄最小的21岁,年龄最大的37岁,平均年龄为24.3岁,其中21~30岁的为37例(74%);初产妇为33例(66%),经产妇为17例(34%);2次以上流产和早死胎儿6例(12%);外来人口为43例(86%);文化程度为初中以下者21例(42%),没有固定工作者为26例(52%);配偶有性乱史为46例(92%);作产前检查者为29例,未作产前检查者为21例。

1.2梅毒诊断标准

初诊时常规采用甲苯胺红试验(TRUST)或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阳性者进一步采用梅毒密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阳性者确诊为妊娠梅毒。

新生儿先天梅毒诊断标准为:新生儿和母亲梅毒血清检查呈阳性,并伴有先天梅毒儿的临床表现,即喂养困难、病理性黄疸、皮疹、脱皮、肝脾大、粘膜损害、呼吸困难以及血小板减少等。

1.3抗梅毒治疗

孕妇确认为梅毒患者后,首选苄星青霉素240万U,分两侧臀部肌注,每周1次,连续使用3周。对青霉素过敏者,应口服红霉素500mg,每日4次,连续给药15日。治疗期间要避免性生活,其性伴侣要同时接受检查,一旦确诊为梅毒要给予及时、足量和规范的全疗程抗梅毒治疗。

新生儿确认为梅毒患者后,采用普鲁卡因青霉素5万U/(kg.d)肌注,连续给药10~15日。对青霉素过敏者,采用口服红霉素77~125mg/(kg.d),连续给药30日。疗程结束后需要复查RPR,3个月后滴度下降4倍则表示治疗成功,否则需要再次给药治疗。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x2检验。

2结果

2.1治疗组与未治疗组妊娠结局和新生儿预后的比较

治疗组与未治疗组妊娠结局和新生儿预后的比较见表1。从表1的结果可知,治疗组孕妇的妊娠结局明显好于未治疗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新生儿预后方面,治疗组孕妇分娩正常的新生儿明显多于未治疗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

表1治疗组与未治疗组妊娠结局的比较

2.3药物应用与先天梅毒儿的关系

治疗组孕妇中使用苄星青霉素治疗者为29例,发生先天梅毒儿为3例,发生率为10.3%。有2名孕妇对青霉素过敏,采用红霉素口服治疗,发生先天梅毒儿为2例,发生率为100.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3讨论

梅毒是由苍白螺旋体感染而引起的一种慢性全身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性接触和胎盘来进行传播,近年来妊娠合并梅毒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严重危害了孕妇和胎儿的健康,因此对其展开研究迫在眉睫。

妊娠合并梅毒由于经常不具备明显的临床特征,而容易被忽视,从而延误了治疗时间。过去认为妊娠16周前,胎盘绒毛细胞滋养层有屏蔽作用,因此胎儿不会受到感染,只有妊娠满16周后滋养层细胞萎缩并逐渐退化,苍白螺旋体才能通过胎盘进入胎儿的血液循环,从而引发宫内感染。近年来相关研究证实,苍白螺旋体在妊娠任何时期均可能通过胎盘进入胎儿的血液循环,引发流产、死胎、早产或先天梅毒儿。本组资料亦证实了妊娠合并梅毒可导致流产、死胎、早产、畸形或先天梅毒儿。但先天梅毒是能够在宫内预防和治疗的疾病,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治疗组正常新生儿的比例为83.9%,发生流产、死胎、早产或先天梅毒儿的比例仅为16.1%,而未治疗组正常新生儿的比例仅为31.6%,发生流产、死胎、早产或先天梅毒儿的比例高达68.4%。这就意味着,通过对孕妇采取适当的治疗,能够显著提高分娩正常胎儿的几率,这是因为未治疗妊娠梅毒患者有大量的苍白螺旋体穿过胎盘,引起绒毛血管内膜炎及间质细胞增生,绒毛数量明显减少,严重者因宫腔闭塞而导致胎儿死亡,就算有幸存者也难逃先天梅毒之患。

本文研究表明,开始治疗的孕周早晚对孕妇的妊娠结局和新生儿预后均有显著的影响,越早期筛查、孕期越早接受规范治疗,那么分娩正常新生儿的可能性越大。与此同时,药物应用对先天梅毒儿的发生率有着重要的影响,治疗组孕妇中使用苄星青霉素治疗者为29例,发生先天梅毒儿为3例,发生率为10.3%,而口服红霉素的2例患者中,所分娩的新生儿均为先天梅毒儿,发生率为100.0%,研究证实红霉素治疗对胎儿没有保护作用。

参考文献

[1]熊晨菡.妊娠合并梅毒71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08,6(11).

[2]陈建.妊娠梅毒50例临床分析[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7(02).

[3]陈莉.妊娠合并梅毒75例临床分析[J].医学信息,2009,2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