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公路设计中道路安全理念的运用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2-12
/ 2

山区公路设计中道路安全理念的运用探讨

廖剑辉

(河源市鸿图公路勘察设计有限公司,广东,河源,517000)

【摘要】本文主要从山区公路设计中道路安全的理念入手,对现代山区公路总体设计过程中对安全设计存在的滞后性、局限性等进行分析,提出道路设计过程中更为安全、可靠的设计理念,从而提高山区公路安全设计水平,减少公路交通事故。

【关键词】山区公路;安全理念;合理性;可持续性

引言

随着公路交通的良性发展,公路交通建设速度得到了快速发展,而处于山区的公路工程,由于地质结构和地形的特点,增加了公路设计的难度,尤其是对于车辆行驶舒适度、安全性、快速性等方面,增加车辆事故发生的概率。因此,需要加强对山区公路设计方案的研究,降低公路设计导致的不安全因素,提高车辆行驶的安全性。

1山区公路设计时存在的问题

公路交通运行中的安全问题是集合了人、车、路、环境的综合工程,它可以分为结构安全、环境安全及交通安全等方面。虽然我国针对各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科研工作,但是对于山区公路交通设计中的安全理念仍存在问题,大致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1安全研究与公路设计无联系,缺乏交互平台

在目前的公路设计过程中,性能指标均满足设计规范的基本要求,但是在公路建设完成后运行一段时间后,在局部路段经常发生交通事故。在公路交通安全事故统计资料中无法实现方便、实用、有效地数据管理系统,无法合理应用到现代公路规划设计中,从而造成统计数据资源的浪费;此外,在公路安全设计阶段,缺少设计经验,往往在设计方案中重复出现同一中安全问题,且出现的问题无法及时反馈到设计人员,从而导致公路安全设计水平较低。

1.2公路安全研究带有局限性,缺乏系统性

研究发现,现阶段针对公路安全方面的研究仅局限于某一方面,例如针对司机驾驶行为、汽车安全性能,或者道路施工方面等,缺少从系统角度出发对公路工程安全问题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分析。例如,《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中仅对公路交通线路设计方案对周围环境影响程度做出评价,未对环境对公路交通的安全性做出合理的评价。同时,缺少对路网规划期的环境影响评价和工程施工建设阶段和后期管养阶段对安全的影响做出合理的评价,即现阶段公路安全设计缺少对规划、设计、施工、管养等阶段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分析。

1.3公路安全研究仍处于事后型阶段

根据笔者设计经验可知,现阶段针对公路安全的研究仍停留在事后型阶段,这就导致研究所得到的成果在价值上具有滞后性,无法对公路安全设计提出合理有效地改善建议,即安全研究是被动性,导致公路安全设计存在较大的隐患。例如,针对某公路线段进行道路黑点研究,主要是该路段在运行过程中经常出现交通安全事故,并对交通事故的发生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归纳事故发生的原因,从而在研究基础上对该路段进行整改,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2山区公路设计的结构安全理念

公路设计中的结构安全不仅指公路使用安全,还指公路线形和结构对交通安全的影响和对沿线环境的适配性的影响。

2.1已实际运行速度检验山区公路路线设计安全性

目前较为常用的道路安全速度设定法有设计速度法和运行速度设计法两种。我国一般采用前者,安全速度设计值依托于相关规范中的传统经验数据。而对于欧美国家则大多采取运行速度设计法。

一般说来设计初期宜选用较为保守的设计速度法,以此来确保设计原始数据的可靠性。

运行速度设计法的原理在于,汽车在公路行驶时驾驶员会根据驾驶车辆性能、路况(路线几何条件、车辆密集程度、路面平整状态、天气条件等)来确定最佳驾驶速度范围。同时,调查显示大部分驾驶者倾向于选取较高的驾驶速度。所以采用运行速度设计法能够更真实具体的验证设计安全速度及路线。尤其是在优化山区公路路线时运行速度设计法能够清楚的显示出重难点地段的运行速度变化,对于设计安全路线更改具有指导性作用。

2.2合理设置爬坡车道

山区公路的设计难点施工难点之一在于部分山路坡度较大,翻山越岭长大纵坡时常出现。山区公路设计规定,大型重荷载车辆运行比例大于百分之三十时,在兼顾设计规范中固定公路参数时需考虑各类车辆实际行驶条件,必要时设置爬坡车道,应在无法避免长爬坡路段预留爬坡车道。

当爬坡高度大于车辆正常行驶的设计坡度时,车辆不得不降速,以低于设计速度的车速行进,公路的设计服务功能则不被满足。并且对于大型重荷载、超载车辆较多的路段可能因为山路爬坡降速,甚至占用其它车道,导致中小型车辆避让等待,引起山区道路各路段车辆运行速度不和谐,造成堵车病害,严重影响道路通行工作能力。

2.3设置紧急避险车道及停车区域

紧急避险车道和停车区域是保证山区公路快捷、畅通、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率的重要配套设施之一。

山区公路的突出特点是坡陡、山高、弯急、路窄、视线不佳,冬季冰雪路滑,改革开放后车辆数量急剧增加,车流量密度增高,且山区道路大多无民用、大型货车专用路线,同一条公路上客、货、大、中型车辆混杂,极易发生摩擦,尤其是车辆经过下坡路时若遇紧急制动将造成跑偏,侧滑,甚至侧滑事故。而紧急避险车道可以使车辆在遇到紧急情况时驶离主干道,在避险车道中减速避险,减少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设置紧急避险车道是非常有必要的。紧急避险车道一般设置在长大坡坡地附近,小半径内环路,防止车辆在该路段转向不足时发生事故。

设置紧急避险车道是提高车辆行驶安全性的被动方法。除此之外,还可以在有条件的地区建设停车区域。山区停车区一般设置在长大下坡的坡顶处,停车区可配套提供车辆维护保养及驾驶者短暂休息服务。保证在车辆性能问题引发事故前得到合理的检测养护,提高车辆的主动安全性。

2.4优化隧道进出口安全设计

在山区公路建设时,由于地形较复杂,在高山区域为缩短线路里程,多修建为隧道。但是在隧道进出口区段,由于光线、路宽等方面影响,导致该区段易发生交通事故。研究发现,该区段出现交通安全事故的原因较多,如公路与周围环境两方面进行考虑,导致出现安全事故原因可归纳为:路面表面特性过渡、线形几何过渡及洞口光线过渡、交通安全设施等。

因此,在山区公路隧道出入口设计时,需要充分协调隧道出入口的线性问题。因为在公路中设计隧道区段,多为线路选型复杂、路段较为紧张的区域,在隧道选线时首先考虑设置位置,再选择隧道连接两端公路的走向,以有利于隧道的选址,但是很容易导致隧道出入口与两端公路线性连接不协调,导致在隧道出入口进场发生安全事故。所以,在隧道选线设计阶段,需要充分考虑公路安全理念,将洞口线位和隧道选址同时进行考虑,从而有效地确保车辆行驶的安全性。

3山区公路设计的交通安全理念

在交通安全理念设计中,需要完善以下几方面:

第一,建立交通事故信息系统,针对公路交通中的安全事故,建立相应的信息系统,从而为公路安全设计提供数据支持,实现理论与实际向结合。

第二,加强公路交通事故机理研究,根据车辆驾驶员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建立与交通事故的关系,推进事故模拟研究,验证公路安全设施的安全性,归纳交通事故的原因,从而完善公路交通安全规范。

4结论

综上所述,在山区公路设计中道路安全理念设计中,需要重视结构安全理念、交通安全理念,并重点加强对结构安全理念的设计,从合理设置爬坡道、设置紧急避险车道及停车区域、优化隧道进出口安全设计等,提高山区公路交通车辆运行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管海宁.安全理念在山区高速公路设计中的应用[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0(01):8~9.

[2]王峰娟.山区公路路线设计与质量控制[J].交通标准化,2014(07):54~56.

[3]张磊,罗京,白皓.可持续安全公路设计理念及其在我国适用的必要性[J].公路,2014(03):124~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