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超引导下应用塞丁格技术行PICC的临床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1-11
/ 2

B超引导下应用塞丁格技术行PICC的临床应用

黄晨燕何丽娟

黄晨燕何丽娟(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江阴医院肿瘤科214400)

【摘要】目的:探讨在B超引导下应用塞丁格技术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36例行PICC置管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8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肉眼直视下穿刺操作的方法置管,观察组采用经B超引导下穿刺置管技术,观察两组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置管后静脉炎、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对照组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显著低于观察组,P<0.05;而静脉炎、血栓发生率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B超引导下应用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安全可靠。

【关键词】B超;PICC;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2-0046-01

传统PICC穿刺针型号较大,需在静脉可视下穿刺,对于血管条件不理想的患者成功率较低,穿刺部位在肘关节以下,易发生机械性静脉炎、穿刺点炎症、导管意外脱出、手臂不适等[1]。我们在B超引导下应用塞丁格技术行PICC,取得很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2009年11月至2010年9月在我科住院需行PICC置管的患者36例,其中男24例、女12例,年龄27~65岁,平均48.35岁,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8例。疾病种类包括肺癌、乳腺癌、胃癌等,未接受静脉化疗28例,已接受1个疗程静脉化疗5例、2个疗程3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种、病情、化疗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置管方法:有效的沟通能缓解患者紧张情绪,在置管前应充分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以取得配合,并签署置管知情同意书[2]。患者取仰卧位,穿刺侧呈外展和外旋姿势,外展角度与躯干呈90°,调整床的高度,让操作平面与患者处于同一水平。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置管,首选肘关节下的贵要静脉,其次为肘正中静脉和头静脉。观察组置管方法:测量置管长度与臂围,常规皮肤消毒,患者手臂下垫无菌巾,手臂外展并稍外旋。操作者预冲导管,将少量无菌耦合剂涂于B超探头上并用无菌塑料套套好,用无菌橡皮筋把无菌塑料套扎紧在探头手柄上。将无菌耦合剂涂于皮肤上,左手持探头垂直于皮肤进行探查,找出拟穿刺的贵要静脉,将导针器套上探头的卡槽,左手固定探头使血管影像位于屏幕的中间,右手持穿刺针插入导针器的沟槽,操作者双眼看着显示屏图像,右手施压缓慢进针进行穿刺,当在显示屏上看见靶血管横切面顶部有被外力压迫略为变形之后又恢复原状的动态画面,就是穿刺针尖刺破血管进入血管的图像,此时可见到回血从穿刺针尾部溢出,这时停止进针并保持穿刺针位置,小心地移开探头,左手放好探头后接替右手立即扶住穿刺针,右手将导丝沿穿刺针送入,入血管后,随即降低进针角度,继续推送导丝进入血管,直到导丝在体外剩下10~15cm的长度后停止推送。在导丝右方0.3cm左右处皮下注射2%利多卡因0.1~0.2ml,用扩皮刀钝性扩出0.3cm小切口。将置管鞘沿导丝送入血管后,右手将扩张器和导丝一同撤出,双手左右撕裂分离血管鞘,用生理盐水棉球擦干净血渍后安装连接器,用无菌纱布及透明敷贴固定,加弹性绷带压迫止血。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置管后静脉炎、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软件处理,数据应用χ2检验,P<0.05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对照组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显著低于观察组,P<0.05;静脉炎、血栓发生率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见表1。

3讨论

PICC的应用为化疗及肠外营养等患者提供了一条无痛性治疗途径,减少了机械性静脉炎及药物外渗等并发症的发生。B超引导下行PICC置管既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又可避免护士1次/d或多次的静脉穿刺,减轻护士的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3]。

贵要静脉管径粗、直、静脉瓣少,为首选血管。而头静脉导管易反折入腋静脉或颈内静脉,且刺激血管及皮肤,易引起无菌性静脉炎,应尽量少选。所选择的血管横截面积要大于预置PICC管直径的两倍以上,以提高置管成功率,减少置管后静脉炎的发生几率。肘关节上2~4cm处的部位为穿刺点,该部位血流量大,不容易造成血管壁的损伤,且肢体活动对导管的摩擦牵拉也比较小,所以对导管置入和长期的导管固定非常有利[4]。同时可减少PICC管随肘关节活动在静脉内牵拉、摩擦血管内膜及进入或退出血管等问题,并可避免肘关节的汗液刺激引起的不适。

静脉炎是PICC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主要原因是穿刺时送管速度过快损伤静脉瓣;置管侧肢体初期活动过频,导致肌肉挤压血管,血管与导管产生摩擦致静脉内膜损伤;导管末端未到达深静脉所致的化学刺激;置管前已行化疗或上肢及胸部接受过放射治疗导致静脉损伤。本研究中观察组没有一例发生静脉炎,主要是因为采用了B超定位下置管,穿刺时可选择最合适的静脉。同时,由于选择肘窝上方入路,减少了由于肘部活动频繁而导致的静脉炎发生率。血栓形成与置管后血流速度减慢、血管内膜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等有关,观察组选择上臂粗直的静脉穿刺,而且一次穿刺成功率高、手臂活动对血管的影响小等优点,有效减轻血管内膜损伤,血流速度快,从而减少血栓形成的发生,延长置管时间。

参考文献

[1]沈峰平,李红梅,陈燕,等.B超引导下PICC置管的护理.解放军护理杂志,2008,25(11A):64

[2]黄蔚华,郭秀泉,范育英,等.B超引导下辅助改良塞丁格技术置人PICC的应用探讨.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7):51-53

[3]侯文静,李世英.超声引导下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的I临床应用.天津护理,2010,18(2):72-73

[4]乔爱珍,苏讯,陈玉静,等.塞丁格技术在血管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的临床实践.护士进修杂志,2009,24(21):2013-2014

作者简介:黄晨燕(1977.6-),女,本科,护师,从事肿瘤患者的临床护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