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5-15
/ 3

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研究

李志斌

李志斌(湖南科技学院经济与管理系湖南永州425100)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摘要:大学生就业面临着市场需求滞后、就业观念不和谐、就业指导有缺陷等诸多难题,学校应从科学发展的“高度”、衡量工作的“尺度”和学生家长的“角度”来理解促进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将就业指导提升到生涯规划的高度来认识,采取推进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开展系列活动、鼓励自主创业、建立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师团队的措施,以职业生涯规划促进就业。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

虽然我国经济和世界经济正逐步企稳回升,但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要高度重视世界经济的复杂多变性,今后一段时间促进就业,特别是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仍然是我们工作的重点。为此,笔者认为,正确认识促进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必须将就业指导提升到生涯规划的高度来认识。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困惑和难点剖析

(一)市场需求相对滞后

一方面,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年年扩招,毕业生的数量一年比一年多,另一方面,由于产业升级滞后、中小企业发展不足等原因,造成社会对毕业生的整体需求量与实际毕业人数之间的矛盾突出,毕业生求职择业的竞争加剧。据统计,2001年到2007年,我国GDP平均增长速度为10.2%,而同期就业人数平均增长速度仅为0.9%,就业弹性仅在0.1左右【1】。这表明,我国经济的高增长并没有带来高就业的局面。

(二)专业设置矛盾突出

在大学生就业已经市场化的情况下,而大学的专业设置和调整却显得十分滞后,没有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而是单纯立足自身师资条件,扩展了专业及课程设置的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严重,致使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了错位,从源头讲,这已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用人理念不尽合理

首先,许多企业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因为对企业来讲,用有工作经历的人不需过多培养,比没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成本要低。其次,一些企业用工制度不尽合理,社会保险、养老金、公积金等一系列社会福利较低甚至没有,起薪较低,升幅不大。还有随着用人单位自主权不断扩大,单纯追求高学历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专科生可以做的宁要本科生,本科生可以做的要寻觅研究生,出现人才高消费现象。

(四)就业观念不太和谐

大学生就业难,一方面是现在的部分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虚度光阴,荒废学业造成自身能力欠缺,没有就业竞争力,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他们期望值偏高,自身定位不准,理想与现实脱节。一些学生认为读了大学就理所当然当国家干部,就应该有一份待遇丰厚的固定工作,片面强调留在大城市、大单位,一味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重地位,重名利,轻事业,轻奉献,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

(五)就业指导存在缺陷

由于我国高校真正意义上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尚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所以存在着诸多问题。如一些院校的就业指导机构尚不健全、经费不足、工作职责简单,专业化水平还不够高,就业指导的科学性、针对性、时效性较弱。这些因素造成了大学生对就业服务的满意度不高。而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对于大学生就业能力影响非常大,是当前高校亟待加强和改进的重要工作。

二、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重要性的多维度思考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早已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关注,国务院连续多年出台重要文件,从中央到地方多次召开就业工作会议进行专题研究,因此,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充分认识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可以从多维度加以思考。

首先,要站在学校实现科学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就业工作。我们知道,高校的要实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有良好的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合理的专业设置和科学的教学管理,而且需要有良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需要有广阔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和就业渠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就业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高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也是高校是否科学发展的检验标准。较高的就业率是高校持续发展的源动力,因此,认识就业工作必须站在科学发展的高度。

其次,要按毕业生是否满意的“尺度”来衡量我们的就业工作。毕业生就业工作是高校就业指导部门的主要工作,想千方设百计推动工作开展,多渠道、多视角广开就业门道,致力提高总体就业率,力争为每一个毕业生找到“用武之地”,是我们就业指导工作者的职责所在。党的十七大强调指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我们要以心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思想和工作态度尽力为毕业生找到中意的“婆家”,以毕业生是否满意作为衡量我们就业工作的基本“尺度”。

第三,要设身处地从毕业生家长的“角度”来考虑和推进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大学生就业工作不仅仅涉及到其本人,而且是毕业生家长极为担心和操心的大事。作为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女经过10多年的寒窗苦读之后,能找到一个安身立命的所在,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一个令人称羡的职业,因此,他们从关心爱护子女的角度出发,也非常关注社会的就业形势和高校的就业率,我们学生工作者或就业指导部门,要设身处地从毕业生家长的“角度”来考虑和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来自家长的忧虑,既是对我们的压力,也是给我们的动力。

三、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和现实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与组织发展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客观地对自己的个性、兴趣、爱好、能力、特点和价值观等方面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并结合时代特点,深入了解各种职业的需求趋势以及成功的关键因素,再根据其本身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且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培养有效提升职业发展所需的各种职业素质。【2】

职业生涯六阶段理论认为,人的职业生涯一般可以分为职业准备期、职业选择期、工作初期——职业适应期、工作中期——职业稳定期、工作后期——职业素质衰退期、职业结束期【3】。机遇只垂青有准备的头脑,对于正处在职业准备期和职业选择期的大学生来说,增强人生规划意识,减少就业选择的盲目性是非常重要的。大学生可以通过就业指导课、与职业生涯成功者交流、职业能力倾向测验等途径逐渐明确职业意向,把握“我是谁,我想干什么,我会做什么,环境允许我做什么”等问题,科学合理地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明确长期、中期、短期的奋斗目标和行动方向。

1.职业生涯教育对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实现学生个人的最优化发展至关重要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未来20年,我国劳动力总供给量都在逐年增高,就业形势必更加严峻。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面对着新的就业形势和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工作不再是个人寻求糊口和温饱的手段,更是个人实现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因此,正确指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业精神、提高就业技能,即成为高校不可推卸的责任。职业生涯教育正是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研究学生成才问题,对于学生未来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职业生涯辅导是高校提高办学能力和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

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高校要在激烈的办学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除了要在教学研究上有突出成果,在学科上有领军地位外,更要在人才培养上下功夫,努力培养出既能适应社会需要,又能满足其自身需要的个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人才。

大力实施职业生涯教育,符合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要求,高等学校应当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教学任务,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要探讨职业生涯辅导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应先从低年级大学生体验式教育抓起。

四、职业生涯规划促进就业的对策探讨

1、推进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

国家要求高校从2008年开始逐渐将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贯穿于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高校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地方行业和产业发展需要,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和论证分析,与大学生的求职、就业、成才需求相结合,实施职业规划课程建设工程,优化课程结构布局,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课程建设要注重覆盖各年级。从一年级新生到毕业生,对不同专业划分出不同的职业群,并对学生分别作出建设规划。笔者调查发现上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的学生普遍认为,上课前的迷茫、困惑,通过老师课堂互动和不断引导,自己对未来的职业方向越来越清晰,并且学会了如何真正了解自我,如何详细估量自身内在能力和外部环境的优势与限制,如何作决策和制定计划,如何管理自己的时间等,并开始分层次地向着目标努力。

课程建设要满足各方面需求。不但面向就业,而且要面向创业,还要面向升学、临时就业、志愿服务、旅游等其他需求。生涯规划课程要指导如何撰写自荐信、如何请教师或校友帮助写推荐信、指导面试技巧以及组织模拟面试等。

2、开展以确定职业方向为目的的系列活动

通过每年一次的大学生生涯设计活动,从学习教育与思想发动、环境评估和自我认知、制定规划与交流点评、规划实施与反馈调整等环节上,对大学生开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职业观和成才观的教育,促使他们自身正确定位,明确目标,发奋学习,努力上进,切实克服价值迷茫、目标缺失、动力不足的问题,同时便于学校根据学生多元化成长需求,创建多元成才模式,进行分类指导和交流,引导学生科学定位。

开展题为“提升就业力——为我的职业未来而实习”的报告会。开展“求职简历制作自我比赛”的活动,让学生将自我目前状况与毕业应聘时的理想状态相比较,寻找奋斗目标,逐渐掌握求职简历制作方法,为自己量身定制高质量求职简历,逐渐突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学会推销自己。写简历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反思、不断接受新挑战、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成长的过程。从入学就开始写简历可产生巨大的内动力,激励学生自我奋斗,频频萌发新挑战的强烈欲望,其影响是深远而积极的。

3、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学校要将创业教育带进课堂,教育学生不仅要学会就业,更要学会创业。高校要形成一套“培养在校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团队精神———指导毕业生创业———扶植创业团队创业”的模式。引导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学习知识以外,还可利用课余时间深入社会,了解相关行业的基本运作模式,学习管理知识,处理资源、信息,参加创业培训。在课堂上要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业思维、市场营销、财务税收等实用知识,使学生由被动的就业观念转变为主动的创业意识,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兴趣特长相结合,作为自己创业的选择。课余时间要开展多样化的创业性技能比赛,让企业与学生联合多搞一些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活动,锻炼学生的经营意识。实施创业教育,将有利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问题。

4、建立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师团队

学校可以建立一支职业不同、素质较高、热心服务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师团队,该团队可以由学生辅导员、就业指导老师、主干专业教师、院系有关领导、有成就校友和创业成功校友等人员组成,他们可以从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情感和职业生涯规划等不同的角度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有助于形成规范的、制度化的、紧密结合实际的生涯规划科学体系。

该团队中的校友辅导师是主体,要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通过请校友做报告、日常咨询、与校友交流、参观校友公司、建立实践基地等方式,也可以通过每年春季毕业生在外实习、找工作零距离接触社会的机会,返校后精选一批优秀毕业生团队为低年级学生传经送宝,认识社会,激发低年级学生提高自己就业能力的斗志。

参考文献:

[1]张金英.大学生就业难原因探析[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116

[2]岳瑞凤.以大学生就业为导向的职业生涯辅导[J].职业.2009,(35):11

[3]姚裕群.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李志斌(1980-),男,湖南娄底人,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化工学院。现就职于湖南科技学院经济与管理系,助教职称,从事学生辅导员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