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效果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效果探讨

王启峰1张子旸2

王启峰1张子旸2

(1牡丹江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黑龙江牡丹江157000)

(2牡丹江医学院红旗医院妇产科黑龙江牡丹江157000)

【摘要】目的:分析研究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5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急性心绞痛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氯吡格雷药物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和心绞痛发作频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97.7%,患者心绞痛发作频率为每周(2.3±0.8)次,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2%,心绞痛发作频率为每次(4.7±1.4)次,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常规药物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在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治疗中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5)13-0028-02

急性心绞痛主要是由于患者血液在冠状动脉中供应不足,导致患者心肌急剧,引起的一种短暂性的缺氧和缺血综合征,出现心绞痛后,患者胸骨会出现压榨样、阵法性的疼痛[1]。急性心绞痛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心脏疾病,心绞痛严重着甚至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正常情况下疼痛感会持续3~5min,如果心绞痛较轻,休息片刻后便会有所好转,如果心绞痛过于严重,则需要使用硝酸甘油来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扩张患者的心脏血管,减轻轻患者心绞痛,帮助患者肌体恢复正常化[2]。本文主要就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和探讨,并作如下报告: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2014年8月~2015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急性心绞痛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和对照组各45例,其中观察组男性29例,女性16例,年龄41~83岁,平均年龄为(62.51±9.12)岁;对照组男性21例,女性24例,年龄40~82岁,平均年龄为(61.51±9.01)岁;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氯吡格雷物进行治疗,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临床资料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入院后,对照组患者采用急性心绞痛常规药物进行治疗,如采用β-受体阻断剂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实时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给予氯吡格雷药物治疗,该药物的具体使用方法为:78mg/d,要求患者连续服药28天,以28天为一个疗程。并在治疗过程中,对患者的心绞痛发作频率进行密切的监测,观察患者心绞痛疼痛情况。

1.3评定标准

患者的心电图显示正常,患者未再出现心绞痛情况为显效;心电图缺血性下降的现象有所改善,但导联倒置T波还未达到标准水平为有效;心电图检查未达到显效与有效的标准,并且患者还经常出现心绞痛情况为无效;显效率+有效率=总有效率。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获得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均采用χ2检验,以(x-±s)表示,计量数据采用t检验,以(%)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治疗后,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7.7%显著高对照组82.2%(P<0.05),比较的具有统计学意义。如表所示。

表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n/%)

2.2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心绞痛的发作频率

治疗后,观察患者心绞痛的发作频率为每周(2.3±0.8)次,对照组患者心绞痛的发作频率为每周(4.7±1.4)次,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急性心绞痛是心血管内科一种比较常见的急性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心脏剧烈绞痛,绞痛时间通常会持续3~5min。急性心绞痛多发于男性中老年人,引起该疾病的主要原因是冠心病,此外,甲状腺机能亢进和贫血严重的心血管疾病患者也容易出现急性心绞痛。正常情况下,患者出现急性心绞痛之后,临床上多以速效救心丸与硝酸甘油进行治疗,两种药物能够在3~5min内缓解患者的心绞痛症状。心绞痛和局限性针刺样疼痛有差大的差异,心绞痛疼痛的持续时间通常为3~5min,如果小于或超过数值,则不属于心绞痛,心绞痛患者的疼痛部位固定为胸骨后中上段位置,并且心绞痛患者在服用速效救心丸或硝酸甘油2~3min之后,心绞痛症状均能得到有效均缓解。心绞痛发作没有固定的时间,可能一天一次、一天数次,也可能几天一次,患者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表现为缺血型ST-T改变,并且血压明显升高[3]。

氯吡格雷药物具有活化人体血小板的功效,与阿司匹林联合应用之后,两种药物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可以有效提该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氯吡格雷药物是一种新型噻吩吡啶类药物的衍生物,可以促进行人体凝血酶和胶原诱导血小板的聚集,因此,该药物能够有效凝聚和活化急性心绞痛患者的血小板,缓解患者的急性心绞痛症状,防止患者产生血栓,提高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患者临床治疗效果[4]。本次研究显示,采用氯吡格雷药物治疗的观察组在治疗总有效率和患者心绞痛发作频率等方面显著优于采用常规药物进行治疗的对照组(P<0.05),差异显著,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氯吡格雷药物在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治疗中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曹艳玉.探讨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的临床治疗方法及效果[J].中外健康文摘,2014,(27):60-61.

[2]陈光远.探讨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临床治疗效果[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8):114-115.

[3]魏岩.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的临床治疗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8):107-108.

[4]王明芳.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临床治疗效果观察与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15(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