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采访中的提问艺术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0-20
/ 2

电视新闻采访中的提问艺术探索

戚建

戚建

(商丘广播电视台河南商丘476000)

中图分类号:G2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41-1413(2011)11-0000-01

摘要:提问是电视新闻记者在工作中经常使用的一种采访语言,这种语言使用得当,采访就能顺利完成,就能收到较好的效果。本文通过对电视新闻采访提问艺术的探讨,力求展示出采访技巧的深度空间,展示出电视新闻的独有魅力。

关键词:新闻采访提问技巧深度空间

在电视新闻采访中,提问作为一个关键环节,对电视记者来说尤为重要。因为电视采访最突出的标志就是镜前采访,电视报道将记者和采访对象的交谈和盘托出,直接展现给观众,采访过程的本身就是新闻的组成部份。因此,电视新闻记者要练好这一基本功,熟练运用这一艺术方法,出色地完成采访任务。

在日常的电视新闻中,我们时常会碰到记者向采访对象这样提问:”请您向我们的电视观众说几句话好吗?”“你今后的打算是什么呢。”这样的问题咋一听是有内容,细一品却很茫然,采访对象即使说了许多,做片子时也不一定能用。那么,记者怎样才能把问题提得恰到好处呢?

一、提问要有针对性,做到有的放矢

采访谈话,记者所提的问题要有目的、有针对性,一是针对报道思想,报道中心,二是针对观众的需要。提问切忌无的放矢,泛泛而问,否则,就得不到应有的收获,达不到采访的目的。例如,有次我们到一所学校采访,师生们纷纷反映课本印制质量太差,缺页错页很多。接连采访几所学校,都有这个问题,我们肯定了这一事件的新闻价值,立即追踪到印刷厂采访。记者向厂长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厂长归纳为两个理由:一是因为效益不好,资金困难;二是因为设备陈旧,无法更新。厂长想用这种连锁式的因果关系,把问题焦点引向歧路,记者抓住了厂长的心理,立即提问:”设备陈旧与课本缺页错页是什么关系?以前也这样吗?”;”如果这些机器一时更新不了,还继续缺页错页下去吗?”这一问,击中了要害,厂长无法自圆其说,只好讲了责任心不强、管理制度混乱等真实原因。

二、提问要有层次,做到循序渐进

提问再有目的性、针对性的同时,还应该有层次、有顺序地围绕中心去展开。这是因为在采访谈话中,记者握有主动权,记者的问题决定了谈话的内容。记者的问题能围绕中心层层挖掘,有次序地展开,其结果从对方回答中收集到的材料也是有层次的,围绕中心的。相反,如果记者的问题是无中心的,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地无目的、无次序的,对方的谈话必然也是无中心、无次序,其结果得到的材料也是毫无关联的。而没有因果关系,没有逻辑关系的互不相关的材料是无法组织成完整的报道的,因此记者提问时,必须目标明确,并以目标为中心,精心设计问题的先后次序,使谈话有层次地展开。从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浅入深,有现象到本质的深化过程出发,问题的层次也应是有一般到具体。

三、提问要有深度,做到触及问题本质

通常来说,挖掘材料的深度取决于提问的深度。只提肤浅的问题永远得不到有深度的内容。有经验的记者在设计问题时,就把问题设计得简单明了,让对方一听就清楚明白。但在摆出问题前,往往先谈有关背景、知识等,即使问有什么看法,也是先交代有关情况,指出问题的范围,让对方就这一范围来谈看法。例如,2010年3月1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中央电视台记者提问:”根据官方的数字,去年新增的贷款投放量是9.6万亿,全社会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量是30%,部分大城市的房价是居高不下。因此有人担心出现经济泡沫。请问总理,您有这个担心吗?在考虑通胀预期的前提下,我们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采取的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有退出或者部分退出的可能性吗?

四、提问要有分寸,做到留有余地

记者在事件的采访中,提问问题时要注意分寸,掌握火候,就是在对整个事件发展过程了解较多的情况下,也要做到胸中有数,不能自己把问题全部说出,留给对方的只能”是”或”不是”这种简单的应付。例如,在征兵期间,乡政府的大院里,适龄青年正在踊跃报名参军,办理填表、体检等手续。如果一般的采访方式,会这样问:”你为什么想参军呢?”“你有什么感想呢?”“你激动吗?”“心情怎样?”必落俗套,流于一般。其实更好的方式,可以这样提问:”你最崇拜的英雄是谁?”“参军后你能不能当上英雄?”这样,可以逼他思考,说出心里话来,而不会仅仅停留在是与非的简单回答上来,他们会说出记者始料不及的话来。还可以这样提问:”你来参军父母舍得你吗?”“父母把你养育这么大,你舍得父母吗?”类似这样的提问还很多,而且往往容易出彩,将被采访人推向两难境地是成功采访普通人的有效手法。

五、提问要平和,做到心有城府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应该把自己摆在与对方平等的立场上。在采访官员时,不能仰视,不能阿谀奉承,要有充分的自信。在采访犯罪嫌疑人时,强硬的口吻会使得犯罪嫌疑人口是心非,不能表达真实心声。要和犯罪嫌疑人交心,用平和的心态、平视的角度打动他,他才会吐露心声。在采访老百姓尤其是农民朋友时,记者的提问要多用方言俗语,最好不用普通话,因为记者用普通话提问时,老百姓会不由自主地用一口不标准的普通话来回答,这样的回答会使观众听起来很不舒服,也感到不真实。

记者本是调查员,不应充当执法人。对于一个新闻事件,记者并没有能力直接去处理,而是通过提问了解事实真相,进行客观公正的报道。记者在大是大非面前,尽管对是非曲直有自己的见解,尽管内心充满激情,但这些都不宜流露在表面,更不宜把自己的这种情感偏向聚焦在提问上。如跟随工商执法人员去采访假牛奶制造窝点时的提问:”你知不知道你造假?”“这是违法你知道吗?”等等,全部用质问的口气。记者扮演的角色变成了工商执法者,采访也变成了质问审讯了。作为记者,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提问:”这些假牛奶一旦流入社会,你知道它尤其对儿童和老人能造成多大危害吗?”“如果你的亲戚朋友乃至亲人食用了这种牛奶,他们会做出怎样的回应?”等等。

参考文献:

[1]童兵.《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高世明.《实用电视新闻》.中国广播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