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中风患者的中医论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9-19
/ 2

眩晕中风患者的中医论治

李晓霁

李晓霁(辽宁省熊岳镇北关长征社区卫生服务站115009)

【中图分类号】R25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09-0391-02

【摘要】目的辩证论治眩晕中风患者。方法结合临床进行中医论治。结论眩晕对人体危害极大,是重大疾病的先兆。大部分的中风患者起初都是有眩晕发展而来的。

【关键词】眩晕中风中医论治

眩晕是一种病因繁多、病机复杂的疾病,其诱因常见于多种疾病。眩晕只是一种症状,可引起眩晕的原因既可能是“小毛病”,甚至是生理因素,也可能是严重疾病的表现,所以病人不能掉以轻心。一旦出现眩晕应去医院在医生的指导下做一些检查。中风先兆表现有:远期先兆常有眩晕、头昏、头痛、记忆力减退、肢体麻木等;近期先兆表现为眩晕、头晕、头痛突然加重,突然出现原因不明跌跤或晕倒,均为中风的危象

凡因摄身不慎,气血亏损,阴阳失调,或情志所伤,心气郁结,心火暴盛,损害心脉、脑系,症见头昏眩晕、头痛耳鸣、心悸烦躁、胸闷气短,称为眩晕。眩晕日久,症见晕厥扑倒,半身不遂,言语謇涩等,称为中风。合之名眩晕中风。本病为发病率居高的疾患,以忧思恼怒、焦虑烦劳者发病率最高。下面将眩晕中风患者的辨证论治阐述如下。

1心阴虚

主症:头目昏晕,耳鸣目糊,心悸烦躁,眠少梦多,手足心热,口干舌燥,饮少或欲饮不多,夜热甚,平旦静,日晡剧。脉细数或细弦,或结代或散涩。舌尖红,苔淡黄,或白干。

证析:此为心阴不足之象。心阴不足,心阳浮越,则症见心悸烦热。虚火上炎,灼伤神明,则头昏眩晕,耳鸣目糊,眠少梦多。阴虚生内热,虚热内甚则症见口干舌燥,手足心热。

治则:滋阴清热,养心安神。

处方:中药:首乌葛根汤(《验方》)、杞菊地黄丸(《医级》)。

针灸:合谷、曲池、内关、膻中、悬钟、太冲、太溪;或风池、百会、心俞、膈俞、丘墟、昆仑。

2心阳虚

主症:头昏眩晕,健忘呆顿,胸闷气短,动则加剧,畏寒肤冷,夜尿频多,大便多溏,四肢痿软,腰痛绵绵。脉沉细或沉弦,或结代或迟虚。舌质淡,有瘀点,苔白润。

证析:此为心阳亏损之象。心阳不足,不能上承于脑,则头昏眩晕,健忘呆顿。心阳耗损,则症见心悸烦躁,胸闷气短,动则加剧。阳虚则症见畏寒肢冷。心病及肾,肾失开合之权,则夜尿频多。肾阳亏损,则症见性欲减退,腰膝无力。

治则:益气回阳,养心安神。

处方:中药:右归饮(《景岳全书》)、桂枝汤(《伤寒论》)加附片、白术。

针灸:内关、太渊、膻中、关元、足三里、三阴交、太冲;或百会、心俞、厥阴俞、委中、光明、肾俞、命门、昆仑。

3心火暴盛

主症:眩晕头痛,面红目赤,烦躁不安,性急多怒,胸闷胸痛,口干口苦,便结鼻衄,尿赤涩痛。脉弦数或动疾,或结代,或弦劲或洪数。舌质红或红绛,苔黄而干。

证析:此为心火暴盛之象。心火暴盛,血随火升,症见面赤目赤。邪火灼伤神明,则眩晕头痛,性急多怒则口干口苦,尿赤便结。

治则:清心泻火,镇静除烦。

处方:中药:天麻钩藤饮(《杂病证治新义》)、建瓴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心火暴盛,烦热甚者,前方酌加龙胆草、夏枯草,后方加黄芩;头痛甚者加葛根、菊花;烦躁甚者加丹参、百合、竹茹;尿赤便秘者,加泽泻、车前子、大黄、番泻叶等。

针灸:合谷、曲池、大陵、内关、太冲、侠溪、内庭;或大椎、风池、心俞、肝俞、委中、悬钟、束骨。

4痰湿中阻

主症:头目昏胀,神识迷蒙,困倦嗜卧,四肢重滞,脘痞呕恶,口苦口腻,渴不喜饮,痰多易咯,面色萎黄,或虚浮而肿。脉弦滑或迟虚,或结代或沉濡。舌质淡或胖大,苔白腻或黄干。

证析:此为痰涎中阻之象。痰涎壅阻,闭阻心脉,心气不能上承于脑,故症见头目昏眩,神识迷蒙,困倦嗜卧等。痰湿中阻,脾胃受困,气滞不舒,则症见脘痞呕恶,痰火上逆,则口苦口腻。面浮萎黄,四肢重滞,渴不喜饮也是痰浊内阻,经络不通所引起。

治则:健脾燥湿,豁痰开窍。

处方:中药:小白附子汤(验方)、清心安神豁痰饮(《顾松园医镜》)。痰涎壅盛用前方,有化热倾向则后方。

针灸:内关、膻中、中脘、足三里、丰隆、冲阳;或心俞、风池、脾俞、悬钟、申脉、阴陵泉、三阴交。

5气滞血瘀

主症:头眩头痛,精神抑郁,烦躁不安,胸胁胀闷,刺痛,痛有定处。口干咽燥,心悸怔忡。女性月经不调,闭经或痛经。脉弦或散涩,或结代。舌质青,或青淡紫,或青绛。苔白或黄。

证析:此为气滞血瘀之象,情志所伤,心气郁结,心气损伤,搏动无力,血脉闭阻,则症见胸胁刺痛,心悸怔忡。心血瘀阻,气血失调,不能上荣于脑,则症见头眩头痛,精神抑郁,烦躁不安。口干咽燥,夜热,寒热交作等为内有瘀血,久郁化热所引起。

治则:理气活血,祛瘀通络。

处方:中药: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血郁汤(《证治汇补》)。

针灸:曲池、合谷、大陵、中脘、悬钟、血海、太冲;或心俞、肝俞、至阳、风池、天柱、委中、承山、风市、委中、昆仑、照海。

眩晕中风后,晕厥扑倒,昔称为中脏,辨证分为闭证和脱证两类。闭证又分为阳闭和阴闭两型。

参考文献

[1]李先涛,赖世隆,梁伟雄,王奇,谢红,温泽淮.建立急性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证诊断标准的方法学探讨[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2]李涛,杨春霞.焦虑症中医证候多元分析初步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6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