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自然环境的建筑形态设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7-17
/ 2

融合自然环境的建筑形态设计

孙智波

深圳市杰恩创意设计股份有限公司广东深圳518000

摘要:人与自然共生共息的环境观揭示,建筑形态与其相关的自然环境关系密不可分,自然环境是建筑形态生成的基础,而建筑形态的形成也影响着自然环境的地域属性。自然环境与建筑形态融合的环境设计对于整体性优质区域环境的组织,具有重要的整合、保护和积极的社会和谐意义。本文侧重如何融合自然环境特质形成新的建筑形态,完善优质环境设计的多种可行性进行了初步的客观探讨。

关键词:融合;自然环境;建筑形态;结构;表皮;空间

1、作用与意义

1.1融合自然环境的建筑形态设计的作用

融合自然环境的建筑形态设计,它的出现打破了建筑与景观的相对分离,为人们带来了新的空间形态,使建筑、景观以及人们生活联系在一起,创造出了多元、趣味、立体化的公共空间。与自然环境融合的建筑形态,弥补了自然环境中的缺失与伤痕,对自然环境起到了重要的整合与保护及修复作用。

1.2融合自然环境的建筑形态设计的意义

本文探讨的意义体现在,融合自然环境的建筑形态设计所带来的影响和观念的转变:它为建筑师在创作中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与思考契机,是对现代建筑的传统观念体系的一种反问与推进。此外,建筑形态的设计由关注自身形态逐渐延伸到对自然环境的重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与重视,是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

2、设计原则

2.1整体性原则

在融合自然环境的建筑形态设计中,要注意整体性原则。这样才不易造成纷杂的建筑形态现象。建筑形态不是构成因素的拼凑,而是经过高度提炼、选择、整合的结果。

利用人类的完形心理[1],把各种复杂秩序用几何原形方式来统一,达到和谐整体的形象。由于融合自然的建筑形态在结构受力、空间视觉方面都有别于以往的建筑,造成空间、结构形式各方面的矛盾复杂性,几何秩序是使其整体的有效途径,超越形式本身使建筑形态具有统一性。几何原形是指圆形、方形、三角形等简单的纯形,有着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2.2延续性原则

所谓延续性,是指建筑形态与自然环境在结构、表皮和空间上的互相延续。建筑形态与自然环境应该是相融相生的,他们可以相互的延伸、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建筑形态好像从自然环境中“生长”出来。在自然环境中采用与建筑物相同或类似的建筑材料.作为建筑形态的延伸处理。也可将自然环境延伸到建筑形态上去,主动的在建筑中穿插。反之也可将建筑形态延伸到自然环境中去,让建筑形态与自然环境相互交融,融为一体。

2.3人性化原则

人性化设计是指在设计过程当中,根据人的行为习惯、心理情况、生理结构、人的思维方式等,在原有设计基本功能和性能的基础上,对建筑形态进行优化,让人感到非常方便、舒适。人性化设计是在设计中对人心理生理需求与精神追求的尊重和满足,对人向往自然环境的满足。因此,需充分考虑使用者的年龄、文化背景、活动习惯和社会性等。并抓住人们对自然环境回归的渴望心理。

2.4生态化原则

生态化设计,是根据自然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技术基本原理和目前技术手段等,把建筑形态合理安排并组织在自然环境等其他因素之间,使建筑形态与自然环境之间两者交融,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并具有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和较强的生物气候调节能力,尽量采用自然通风、采光等方法。以满足使用者学习生活的环境舒适,使建筑形态能很好的融入自然环境之间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系统。

3、表皮形态的设计方法

3.1自然肌理延续的表皮形态设计

多元的自然环境以及其各个部位的不同特质,对于建筑表皮形态的生成有着不同的制约与启发作用。在白云山地形起伏的自然环境条件下,融合自然环境的建筑形态设计,关键在于建筑形态与白云山自然环境的构成关系。

白云理工技术学校融合白云山的建筑形态设计中,从白云山地形地貌肌理上提取建筑表皮形态为主要手段。抽象的提取了鸟瞰基地起伏的山坡呈现的图案肌理,归纳、提炼出三角形图案(图1),作为建筑形态的基本单元体块。并采取单元复制的手法来组织建筑的表皮形态与自然环境关系,多个重复而富有变化的单元体块形成一整体,与周边地貌相呼应,与周边肌理延续(图2)。

(图1表皮形态基本单元形的生成图片来源:自绘)

(图2表皮形态设计推导过程图片来源:自绘)

3.2自然材质融合的表皮形态设计

在融合自然环境的建筑表皮形态设计中,一种是以强调表皮与大地整体性、连续性的形态,在操作中,尽可能使用相类似类型、色彩、质感的材质,并注意它们拼合的完整性与延续续性,表现为同质表皮形态;而另外一种,则是以对比、跳跃、异化等相反的形态方式,表皮材质会形成某种视觉上的反差与并置,表现为异质表皮形态。

在此案中,表皮形态设计的材质表达,将采用同质融合与异质融合设计两者相结合的方式。在宿舍楼顶的表皮,运用同质融合,选取通过顶层构架覆土植草和植被的方式,也可用为保温隔热,从而达到某种生态效应(图3)。在实训楼与它相邻建筑的屋顶表皮处理时,将运用异质融合,让表皮材质与自然环境形成对比与并置,材质的选择主要是玻璃、镜面不锈钢等。(图4)。

(图8-9体育馆现状、楔入融合设计方案图片来源:自摄)

5.2完善新的生态环境的空间形态设计

在处理与自然环境融合的空间形态设计时,应把周边生态环境很好的加以利用,完善新的生态环境。从而营造出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空间形态,这样空间形态的外部空间尤为重要,因为这些空间往往与建筑之“外”的自然环境空间直接连通。

在该校融合自然环境的建筑空间形态设计中,保留了原有环境的所有可观植被。将周边所有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利用了起来,使其引入建筑空间形态。此外,利用山坡中有股清澈溪流的生态资源,将它引用流入交流空间,可转为为非常生态的亲水平台景观,使建筑的空间环保生态又融合环境。

结束语

在融合自然环境的建筑形态设计中,自然环境是建筑形态设计的重要依据之一,它对建筑形态构成具有很大的影响,建筑形态的存在要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融合,不能脱离所在环境而凭空出现;

自然界当中任何合理的结构和美的形式都可以进行提炼,被建筑形态所借鉴和模拟;建筑的材料要贴近自然并表现出其本身的特性;

建筑形态设计的价值在于能否延续原有环境的肌理,能否融入它所在的自然环境当中,起修复和美化作用;

参考文献

[1]程大锦著.《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5.

[2]隈研吾:《自然的建筑》,陈菁译,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9.

[3]隈研吾:想让建筑消失的建筑师--《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11年09期.

[4]夏云:《生态与可持续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