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治出血之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6-16
/ 2

浅议治出血之法

刘磊

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硕士研究生2017级四川成都610000

基金项目:四川省中医管理局中医药科研专项课题(青年中医药2018QN016)

摘要:所谓血报者,为生命之根本,人无气不能生,无血也不能生。出血是指血不循经,溢于脉外,外出于肌肤口鼻诸窍的症状,故许多医家认为:血之原委,不暇究治,惟以止血为第一要法,多采用苦寒收敛之止血药。但由于出血原因不同,治法亦异,应注重“治病求本”的观点,强调辨证论治的重要性,切忌不察病因,见血止血。笔者学习后感触颇多,经汇总整理出以下治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出血治病求本

1.清热凉血

热入血中,血热炽盛,则血为热迫,血不能行于脉内而外溢。肝主藏血,心主血脉,故肝经热盛,木火刑金,灼伤肺络,则为咳血;肝火犯胃,则为吐血;肝热下传,胞宫受损,则为血崩;血热妄行,溢于肌表,则为肌衄;上迫七窍,血从窍出,则为眼衄、鼻衄等;血热夹风随湿,下迫二阴,则便血尿血。血得热则行,血凉则血自归经,故针对此热迫血行之出血证,应清热凉血,以清肝凉血药如生地黄、地榆,白茅根等为基础,在配以止血药如血余炭、茜草等,清热可达消除出血病因之效,止血可成防止血出之功,《金匮要略》曾以“泻心汤方大黄(二两)黄连黄芩(各一两),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治疗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1]。值得注意的是“血得寒则凝”,不可过用寒凉药,否则会使离经之血瘀滞不行,形成瘀血,

2.滋阴宁血

由于素体阴虚,阴不制阳,或阴虚体质,复感阳邪,邪热迫血,或失血过多,阴液不足,不能制阳等原因,造成虚火内生,灼伤血络,迫血外溢,此为阴虚出血。此处迫血妄行之热为虚热,“阴虚而阳盛者,先补其阴后泻其阳而和之”[2],故应滋阴降火以宁血。出血为主证,故止血为标,兼顾滋阴清热。可在清热止血法的基础上,配以生地黄、玄参、麦冬等药补阴,代表方:固经丸(《丹溪心法》卷五)黄芩(炒)白芍(炒)龟版(炙)各30克,黄柏(炒)9克,椿树根皮23克,香附子7.5克,上药为末,酒糊为丸[3]。主治滋阴清热,止血固经。方中龟版、芍药壮水制火,潜阳敛阴;黄芩、黄柏、椿根皮清热止血固经;香附调气和血。诸药合用,壮水制火,血热得清,而经血可止,治疗阴虚血热之崩漏。

3.收敛止血

血络是血液运行的通道,脉络破损,寒热证象不明显,日久出血或出血量多,当以固涩收敛药物,补其破损,促进脉络愈合,再加以止血药防止再出血。这种止血法常配合其他方法使用,以增强止血效果。多用白及、血余炭、仙鹤草等收涩药。《医学衷中参西录》载方:补络补管汤--“治咳血吐血,久不愈者。生龙骨(一两,捣细)生牡蛎(一两,捣细)萸肉(一两,去净核)三七(二钱,研细药汁送服)服之血犹不止者,可加赭石细末五六钱”[4]。

4.化瘀活血

血行脉中,环周不休,以调和五脏,洒陈六腑,营养百骸。若脉道不畅,血行受阻,则瘀血阻滞经络,血不循经而外溢。此种瘀血致出血证,当化瘀活血,通调脉络。治以活血止血之法,常用活血止血药有三七、茜草、蒲黄、五灵脂等,《金匮要略》载方:温经汤--“吴茱萸三两当归二两芎穷二两芍药二两人参二两桂枝二两阿胶二两生姜二两牡丹皮二两(去心)甘草二两半夏半斤麦门冬一升(去心)右十二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温三服,”用以治疗妇人“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5]。尤其应当注意的是出血与血瘀可相互转化,如果只知止血而罔顾化瘀,则有敛邪之弊,使瘀阻加重,长期不愈;如果一味化瘀活血不止血,则脉络损伤不愈,血依旧不能止住,溢于脉外,再次蓄积成瘀血。

5.益气摄血

气为血之帅,营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气的固护统摄作用使血正常地行于脉内,卫气虚则营血失卫护,血溢于外,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肺主卫气宣降,肾为一身之气的根本,故气虚不摄血多于脾肺肾有关,尤与脾关系密切。常选用人参、黄芪、白术等药为主,稍配止血药。又因血为气之母,出血则致气随血脱--气虚。总之,气的虚衰及升降,血的亏虚及运行,二者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气血之依存可加以调气药,复气机升降,气和则血和。《陈潮祖医案精解》中载有一陈老的自制方参芩乌黛汤--柴胡25克,黄芩10克,法半夏15克,生姜10克,人参15克,生甘草10克,大枣15克,乌梅15克,青黛10克(包煎)主治气虚肝热,血溢脉外之尿血[6]。

6.温阳摄血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阳气有顾护阴血的作用,阳气虚则阴血外泄,发为出血。阳气根于肾中真阳,肾阳虚衰是根本,而脾胃为后天之本,化生气血,故脾肾阳虚,导致统摄无权,血溢脉外,致衄血、吐血、便血、漏下等。法当温脾肾之阳,恢复其统摄之功。多用阿胶、艾叶、三七、炮姜等温性或平性止血药和附子、干姜等温阳散寒药组合。“阳虚失血者,脾胃气虚,不能固护阴气也。法当温中,使血自归经络。可用理中汤加楠木香,或甘草干姜汤,其效甚着”[7]。

通过以上整理探讨,笔者认为治疗出血证,应寻求疾病的本质,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不可一见出血便盲目地使用止血药,有直接收敛止血治法,也有通过清热凉血、滋阴降火以防血妄动,通过活血化瘀以防血外溢,通过益气、温阳来固摄阴血等方法来治疗不同出血证,结合临床实际辨证施治方能取得理想的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汉.张仲景.金匮要略.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2](战国)佚名.黄帝内经.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3.

[3]元.朱震亨.丹溪心法.2005.

[4]清.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河北: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5]陈纪藩.金匮要略.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6]贾波沈涛.陈潮祖医案精解.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7]清.尤怡.金匮翼.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刘磊,男,医学硕士。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防治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