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和常频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比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1

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和常频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比较

顾俊黄蕴

顾俊黄蕴

(江苏省靖江市人民医院儿科214500)

【摘要】目的: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和常频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比较。方法:对比应用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法治疗的治疗组和应用机械通气法治疗的对比组的新生儿患者在治疗后合并症的发生率、血气分析结果和呼吸机的使用时间。结果:治疗后,可以明显的改善患儿的血气分析指标,其中PO2治疗组小于对照组P>0.05,无明显差异,但PCO2大于对照组,pH值、上机时间和合并症发生率均小于对照组,且P<0.05,有明显差异。结论: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对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有一定的疗效。

【关键词】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机械通气

【中图分类号】R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0-0277-02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又称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系指出生后不久即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青紫、呼气性呻吟、吸气性三凹征和呼吸衰竭。该病起病急,患儿会出现低氧血症及肺部异常体征。临床上应用鼻塞持续正压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进行治疗,可显著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1],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初到2013年底收治的40例新生儿,入选患儿诊断标准均符合《实用新生儿学》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诊断标准[2]。根据患儿采取治疗方法不同,20例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者作为治疗组,20例常频机械通气治疗者作为对照组,且两组的基本资料和原发病情况均无明显差异(P>0.05),可以用来对比分析。

表(1)患者基本资料对比(x-±s)

1.2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心电监护仪监测心率、呼吸、血压和经皮血氧饱和度,常规给予保暖、调节体内酸碱平衡、纠正低血糖、防治感染等对症治疗,如是早产儿配合气管内给药,对治疗组采用瑞士的ARABELLA-CPAP机进行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调整好初始参数:5cmH2O左右的呼气末压和45%左右的吸氧浓度,治疗观察过程中根据患儿病情、血气分析结果及时调整参数,当患儿病情好转、临床症状消失、血气指标稳定予以撤机;对对照组采用德国的STEPHANIE呼吸机,调整20cmH2O左右的吸气峰压和5cmH2O左右的呼气末压,80%左右的吸氧浓度,当病情好转、自主呼吸恢复,逐步过渡到间歇同步正压呼吸,呼吸频率降至每分钟10次以下时撤呼吸机改为面罩吸氧[3]。

2、结果

2.1血气分析比较治疗前,两组新生儿患者的PO2、PCO2和pH值的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对照组的PO2大于治疗组,无明显差异(P>0.05),PCO2小于治疗组,有明显差异(P<0.05),pH值大于治疗组,有明显差异(P<0.05)。

表(2)血气分析对比(x-±s)

3、讨论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由于缺乏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易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和呼吸暂停,继发各系统疾病,病程进展快,早期病死率高。现阶段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的最主要和最通用的方法就是呼吸机帮助患者改善其换气或者通气,使患者的血气指标最终达到正常值。虽然现代机械通气治疗技术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在实际的临床治疗中,病死率也有所下降,但是,由于这种治疗方法需要插管,就不可避免的存在很多的并发症,如肺炎、肺出血和肺损伤等[4]。而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采用的持续的正压气流,使肺泡持续开放,扩大了氧气在肺部的交换面积,从而改善了通气和换气能力,更重要的是,此治疗法不需要呼吸道插管,治疗时新生儿不会很痛苦,也减少了肺部外因的损伤,避免了肺炎和肺出血等感染[5]。本报告中,两种治疗方法都能够治疗新生儿的呼吸窘迫症,但治疗组在PCO2、PO2、和pH值等参数指标上,治疗后均优于对照组,且上机时间和并发症方面也小于对比组。综上,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的呼吸窘迫,安全有效,可以相对减少上机时间和并发症的发生率,可以推广于临床。

参考文献

[1]腾光英,吴茂梅,李艳玲,鼻塞持续正压治疗27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J]哈尔滨医药,2010,30(4):37-39

[2]邵肖梅,叶鸿瑁,丘小汕主编,实用新生儿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395-397

[3]陈海山,龙权生,黄戈平,廖佩婵,谢雪娴,赵结换.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和常频机械通气在新生儿呼吸衰竭中的治疗比较[J].海南医学,2013,05:685-687.

[4]覃惠玲.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10:36-37.

[5]卢国琇,蓝如料,李正国,张娜娜.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研究[J].吉林医学,2011,12:334-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