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道异常产妇的护理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1

产道异常产妇的护理体会

高玉华金解英张立琴王悦敏

高玉华金解英张立琴王悦敏(大庆油田总医院163001)

【中图分类号】R473.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7-0255-01

【摘要】目的讨论产道异常产妇的护理。方法配合治疗进行护理。结论针对护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及相关因素进行动态评估,制定相应护理措施。复习孕妇产前检查资料,尤其是骨盆测量值提示产道异常的有关记录。

【关键字】产道异常护理

一产道异常对母儿的影响

1.对母体的影响骨盆入口狭窄时,影响先露部衔接,易发生胎位异常;临产后胎先露下降受阻,造成继发性宫缩乏力、产程延长或停滞,产妇衰竭;或因子宫收缩过强,出现病理性缩复环,进一步发展可致子宫破裂,危及产妇生命。中骨盆狭窄,影响胎头内旋转及俯屈,发生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造成难产;胎头长时间嵌顿于产道内压迫软组织,造成组织水肿、坏死,可致生殖道瘘;由于容易发生胎膜早破、产程延长等,阴道检查与手术机会增多,感染发生率高,也容易发生子宫收缩乏力而致产后出血。

2.对胎儿、新生儿影响如上所述易发生胎位异常;胎先露不能紧贴宫颈,羊膜囊受力不均易发生胎膜早破或脐带脱垂,故易发生胎儿窘迫、胎死宫内、新生儿窒息、新生儿死亡等。胎头在下降过程中受阻,极度变形受压易发生颅内出血。手术产或感染机会增多易致新生儿产伤和感染,围生儿死亡率增加。

处理原则骨盆狭窄的处理原则是:明确骨盆狭窄的类型和判断头盆不称的程度,结合孕妇及胎儿具体情况综合分析,选择合理的分娩方式,以提高母儿安全性。一般来说,绝对性骨盆狭窄较少见,临床上遇到的多为相对狭窄或临界狭窄。绝对狭窄不能经阴道分娩,临界狭窄和相对狭窄只有通过充分试产才能判断胎儿是否能经阴道分娩。

二护理措施

针对上述护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及相关因素进行动态评估,制定相应护理措施。阅读孕妇产前检查资料,尤其是骨盆测量值提示产道异常的有关记录。曾经历的处理情况及生理反应。询问既往生育史、内外科疾病史,如佝偻病史、脊柱和髋关节结核及外伤史等。若为经产妇,应了解既往有无难产史及发生原因,新生儿有无产伤等。一般检查:身高<145cm者,应警惕均小骨盆;观察孕妇体型是否匀称,步态有无跛足,有无脊柱及髋关节畸形,米氏菱形窝是否对称,有无悬垂腹等体征。测宫高、腹围,结合B超检查估计胎儿大小;检查头盆相称的程度,即检查跨耻征,如跨耻征阴性表示胎头可人盆,头盆相称。跨耻征阳性表示头盆明显不称,应改变骨盆倾斜度后再次检查,若转为阴性,提示为骨盆倾斜度异常而非头盆不称。

三协助医师执行医嘱

1.明显头盆不称(绝对头盆不称):凡骶耻外径<16.0cm,入口前后径<8.5cm,足月活婴不能从阴道分娩,需在临近预产期或临产后按医嘱做好剖宫产术前准备。

2.轻度头盆不称(相对性头盆不称):即骶耻外径16.5~17.5cm,入口前后径8.5~9.5cm,足月活婴,胎心正常者,遵医嘱在严密监护下试产后才能决定分娩。如同时伴有出口狭窄,则不宜试产。试产中的护理要点是:

(1)专人守护,做好孕妇心理护理:向家属及产妇说清楚阴道分娩的可能性及优点,增强其信心;认真解答他们提出的疑问,随时告之产程的进展及下一步计划措施,并与之协商以取得合作。使孕妇能保持良好的情绪,并能接受试产失败的结局。

(2)保证良好的产力:临产后应关心孕妇的饮食、营养、水分、体重,少做肛查,禁止灌肠。试产过程中一般不用镇静、镇痛药。必要时补充水、电解质、维生素C。

(3)密切观察胎儿情况及产程进展。勤听胎心,破膜后立即听胎心音,观察羊水性状,了解有无脐带脱垂,若胎头未衔接,应抬高臀部或床尾,卧床休息。在良好的宫缩下试产2~4小时,胎头仍未人盆或伴有胎儿窘迫则停止试产,立即做好剖宫产手术准备。

(4)注意子宫破裂的先兆:用传统手法触摸或胎儿电子监护仪监测子宫收缩情况,注意胎心音的变化,发现异常情况立即停止试产,立即通知医师及早处理,预防子宫破裂的发生。

3.中骨盆狭窄者:主要影响胎头俯屈和内旋转,易发生持续性枕后位、枕横位。产前或产程早期对明显中骨盆狭窄或轻度狭窄但胎儿较大者,应尽早剖宫产结束分娩。

4.提供心理支持:让产妇和家属积极参与分娩方式的选择和产程的管理,解除因未知造成的焦虑。向他们讲清产道异常对母儿的影响,并承诺提供最佳的服务,最大限度保证母婴安全,使他们对医护人员充满信任,缓解恐惧心理,增强顺利分娩的信心。

5.健康指导:明确骨盆狭窄的类型和判断头盆不称的程度,结合孕妇及胎儿具体情况综合分析,选择合理的分娩方式,以提高母儿安全性。绝对狭窄不能经阴道分娩,临界狭窄和相对狭窄只有通过充分试产才能判断胎儿是否能经阴道分娩。

参考文献

[1]凌萝达,顾美礼.难产.第2版.重庆:重庆出版社,2001,287.

[2]曹缵孙,苟文丽.围产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