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面不寒杨柳风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吹面不寒杨柳风

俞娇娜

浙江宁海潘天寿中学俞娇娜

曾经,在一次上公开课的时候,教室里密密麻麻坐满了听课的老师。一走进教室,我便感受到了学生的紧张不安,因为他们并没有如从前一般微笑迎接新课。果不其然,当我正视学生的时候,他们的目光闪躲着,不愿直视我鼓励的眼神。显然,谁都不愿意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此时此境,是该呆呆地愣在原地还是应该炮轰般一通乱问?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福楼拜的星期天》。”我微笑着在黑板上写下了文章题目。学生脸上露出了着急的表情,可过度的紧张让他们仍旧选择默不做声。我笑道:“怎么了?老师脸上沾了米粒吗?看大家着急的表情。”“老师,你漏了个’家’字”“哦?真的?我看看,的确!你真是一个勇敢的孩子,敢于指正老师的错误。不过,老师觉得似乎加上一个家字,去掉一个家字,好像没什么区别嘛!你们说呢?”学生各抒己见,结论是:不可任意删减一字,字字未宜忽。

不言而喻,每一篇课文都是经过作家们千锤百炼的经典,教学这样的美文更需要我们教师有优美的教学语言,能灿舌如花,将自己所感悟到的作者美好情感传递给学生,使之得到情感与美的熏陶。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我们的课堂教学就是将文本语言生成学生语言的过程,从而达到将文本情感化成学生情感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课堂语言至关重要,它不仅是传输器,更是催化剂。因此,课堂教学语言就是一门艺术,教师能否善用它,活用它,将直接决定着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语言是课堂教学的工具,课堂教学又是语言艺术。”[1]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

一、教师课堂语言要生动、形象,须是“活”的语言

著名的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的语言生动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时代在进步,教师也要与时俱进,学会用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整个课堂充满活力。“语文是语言的艺术,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对学生语言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应做到准确、流畅,力求生动、形象,富于感染力。”[2]

在上公开课的时候,很多老师由于紧张,一开始便以严肃的姿态面对学生,紧接着便以僵硬的语言开始一堂课的教学。殊不知,在我们紧张情绪的影响之下,学生也会变得手足无措,被紧张的情绪缚住手脚。那么,这堂课势必不会出彩。相反,假若教师能以从容的姿态面对,加之生动的课堂语言,将会充分打开学生的“话匣子”,使得课堂气氛变得十分融洽……

曾经在学习了《第一次真好》之后,我询问学生人生中有哪些第一次是令他们难忘的。结果,可能由于紧张,所以当我的问题一问出,整个教室鸦雀无声。我有点着急了,很明显,我提出的问题并不难,可是学生的反应却告诉我他们的紧张情绪占了上风。“嗯?大家好害羞哦,都不愿意先讲,好吧,那老师就抛砖引玉,说说令我印象深刻的一次经历吧!……”当我讲述儿时贪玩爬上大树的时候,用上了“小野猫”这个昵称,孩子们掩起了嘴;当我讲述爬上树开心不已的心情的时候,用上了花儿乐队的“喜唰唰”,孩子们笑了;当我讲述一不小心摔得四脚朝天的时候,用上了与“马失前蹄”相近的一个词“猫失前爪”,孩子们捧腹大笑。当我再次询问是否大家也有如此印象深刻的第一次的时候,孩子们的双手高高地扬起了……

孩子们的内心世界需要我们用语言的钥匙去开启!

二、教师课堂语言不能压迫性的,须如春风般拂面,让我们的学生爱上学习

很多老师在课堂上喜欢用“喜不喜欢?”“好不好啊?”“对不对啊?”“可不可以啊?”等来提问,面对学生的错误回答的时候,把脸一沉,“回答的不对!”“错了!”等生硬的评价压得学生再也不敢说心里的想法。学生自此学会了察言观色,顺着老师的想法进行着课堂教学,成了老师的应声虫。

教师课堂不是用来压迫人性的,新课标中明确规定:“让学生敢于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那么,作为教学活动组织者和引导者的我们应该转变观念,学会用春风拂面般温暖的语言告诉我们的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发言,勤于思考的重要性。千万不要用生硬的语言扼杀学生发言的积极性。

记得在学习《理想》一文的时候,我提出了一个问题:你怎样理解“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这两句诗的含义?通过这个疑问,学生明白了“理想”的深刻含义,这是一种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为多数人谋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的理想。不料,当众人都沉浸在对怀有崇高理想的人的敬仰之情的时候有个学生忿忿地站了起来,指了指旁边的男生,说道:“老师,他说这样的人是傻瓜。”我心中一惊,是该继续教学,还是该听听学生的想法?最终,我笑笑说道:“哦?傻瓜?这位同学,你能谈谈你的理解吗?”“老师,这个世界还有这样的人吗?认都是自私的,为了别人的利益放弃自己的利益不是傻瓜吗?”他的眼神中透着讥屑。一听此言,我的心中五味杂陈。我该义正严辞地痛斥他的偏激吗?“你的思想是不对的!你怎么能这么说呢?”这句话首先浮现在我的头脑中,不,这么说的话,岂不是伤了他?我微微一笑,说道:“嗯,你勇敢地说出了心中的想法。愿意听老师讲一个故事吗?……”我讲述了在汶川地震的时候的感人事迹。故事中有老师,有学生,有父母,有解放军,甚至有生活无法自理的乞丐。“孩子,这些人自私吗?”我的手搭在他的肩上,轻声问道。他的头低了下去,缓缓地摇了摇头。我舒了一口气,我成功了!假设,在他质疑的时候,老师用生硬的语言将他的问题归为偏激的言语,那么以后,他便不会再说真话了,不会明白他是否错了。

温暖的语言是连接心灵的纽带,它使师生之间不再充满隔膜!

三、教师课堂语言要富有激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对于他们而言,很难做到一堂课45分钟都聚精会神地听课。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用自己富有激情的语言带动课堂气氛,拉回学生游移的思绪,走进课堂,走进文本。一个富有激情的语文教师,他的语言总是能够根据课堂教学的具体情况千变万化,又自然贴切,生动流畅,产生巨大的磁力,紧紧把学生吸引住。

在准备《安塞腰鼓》一文的时候,我陷入了苦苦的思索之中。如何才能让学生深深感受到安塞腰鼓那雄浑的气势呢?最终,我采取了多媒体教学的方式,用以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形象直观的声音图像的冲击下,深刻感受腰鼓的魅力。可是,当我在其中一个班级播放安塞腰鼓的朗读带时,一些学生静静地听着,有些则不是很专心地左顾右盼。当我播放视频时,学生看得津津有味,可是,当我讲解课文时,学生则显得无精打采。课后我开始反思:华丽的多媒体技术并没有打动学生心灵的强大力量。可是,我又该用什么区打动学生呢?唯有教师的语言魅力!在另一个班级学习《安塞腰鼓》一文的时候,我放弃了多媒体教学,重在用教师富有激情的语言打开学生形象思维的闸门,鼓励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注重师生间对话和交流。通过初读,品读,美读,一步步感受安塞腰鼓雄浑的气势。事实证明,这种教学设计很成功!

优美的语言既是教师激情的体现,又是教学的需要,也是一个合格语文教师的先决条件。切莫因为对多媒体技术的依赖,造成了语言表达的弱化,要用富有激情的语言出动学生心灵深处。“课堂语言的匠心设计,打破了过去陈旧呆板的僵化模式,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产生了使人长久回味的魅力。”

四、教师课堂语言要幽默但不乏思维深度

我曾经问过很多学生,什么样的课才是他们喜欢的。他们告诉我,幽默的课,是他们最钟爱的。一个语言幽默的老师比一个严肃的老师更让大家喜欢。

于是,我在课堂教学中加进了许多有趣的话语,幽默的片段,发现,学生的确笑得很开心,每当此时,那些不认真听讲的孩子也会仔细聆听。可是,很快地,当教学内容触及深层思考,学生边失去了兴致,变得闷不做声了。

这个时候我才明白:评价一堂课好坏的不仅要考察这堂课中有多少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学生是否具有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要考察这堂课有没有思维深度,有没有引领学生领悟作品内涵,获得情感体验。如果一堂课,教师的语言幽默连篇,然而无法引导学生在一笑之余进行深层思考便是失败的课堂教学。那么,即使课堂多么“热闹”,学生配合多么热烈,这堂课也不再是语文课了。

于是,我又开始了新的尝试。

在我讲解《列夫•托尔斯泰》一文的时候,首先让学生说说预习课文之后,对这位伟大作家的印象。很多学生都回答这是一个奇丑无比的人。我笑笑,说道:“丑吗?呵呵这么一个伟大的作家,他写出了《战争与和平》、《安娜•卡里尼娜》等世界名著。你们不要污蔑哦,小心他的子孙告你们哦。”学生纷纷找出文中的“证据”,通过找出对主人公外貌的描写,来证明他的“丑”。我点头赞许道:“不错,不错,的确是有点丑,老师自愧不如,从此老师自信多了。”学生开心地笑了。有个学生叫道:“老师,他的眼睛比你漂亮哦!”我佯装生气:“说他眼睛比我好看,我可不服,除非找出证据来。”从这个问题开始,学生开始感受列夫•托尔斯泰眼睛的魅力。我正色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拥有如此目光的列夫•托尔斯泰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从这个问题开始,学生开始了深刻的思索,停止了刚才的说笑,开始探究这个人物的精神世界。

幽默语言是高雅的、优美的,它妙趣横生,使学生如坐春风,享受语言艺术所带来的欢娱。“教师在课堂语言方面做到声情并茂、准确鲜明以及幽默风趣,才能够真正提高教学效果,体现出课堂语言的魅力。”[4]当然,教师要想用好幽默语言,自己必须是一个具有幽默品质的人。列精当幽默的语言是教师灵感的外现,是厚积薄发的结果。教师必须加强思想文化的修养,丰富铸炼自己的语言。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让学生置身于优美的文化氛围、浓郁的语言环境中,受到教育和感染”。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的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由此可见,作为新时代的教师,需要加强自身语言修养。教师课堂语言是一门艺术,掌握好这门艺术,是教师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教师通过个人语言的魅力于潜移默化之中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得出自己的情感体验,说出自己的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