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及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1-11
/ 3

高职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及对策

吕娜

吕娜河北政法职业学院050041

摘要研究和探讨高职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规律,并有针对性的因材施教,把高职生培养成为高素质的劳动者,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以2004到2009连续六年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为基础,对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

当代高职生是未来社会的重要建设者,肩负着历史的使命和人民的重托,他们的素质高低影响着未来社会的走向和发展状况,他们的心理健康程度不仅影响其个人的学习和成长,还直接关系着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兴衰成败。研究和探讨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规律,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优良的专业技能,成为社会合格的建设者,成为高职高专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

从2004年到2009年,河北政法职业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对全校新生都进行了心理问卷调查,建立了心理健康档案。本文以这六年的调查结果为基础,来分析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一、心理健康调查工具与方法

调查工具采用的是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表UPI。该调查表是由日本大学的心理咨询专家与精神科医生集体编制而成,是为了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而编制的大学生精神卫生、人格健康调查表。UPI主要以大学新生为对象,入学时作为心理健康调查而使用。调查对象包括法律系、外语系、管理系、财经系、园林系、计算机系和继续教育部等七个系部的学生。

UPI的结果把学生分成三类:

第一类学生可能有明显的心理问题,这类学生大多有各类神经症的倾向,如焦虑、抑郁等,心理矛盾冲突激烈。应尽快约请他们到心理咨询机构面谈,了解问题的性质与程度,如果已明显影响正常学习与生活,对他们要继续坚持面谈,直至症状缓解或消除。

第二类学生可能有一般心理问题,大多属于适应不良者,能维持正常的学习与生活者。有条件时可请来面谈,面谈时建立信任关系,以便以后有问题时可主动咨询。这类学生可作为咨询机构今后关注的对象。

第三类学生属一次通过者,即心理比较健康者。

二、高职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分析

(一)从总体上看,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逐渐趋好。

首先,从表1可以看出第一类和第二类绝对人数和所占比例总体呈下降趋势。第一类所占比例从2004年3.22%逐渐下降到2009年的1.13%,第二类所占比例从2004年的18.98%逐渐下降到2009年的8.59%。第三类所占比例有上升趋势,从2004年的77.80%逐渐增长到2009年的90.28%。这说明,高职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越来越好的发展趋势。

其次,对09级和08级、07级、06级的数据进行独立多样本非参数卡方检验,卡方值χ2=125.112,df=6,双侧渐近概率P=0.000<0.001。这说明,2006、2007、2008和2009四年的高职新生在心理健康状况上存在极其显著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也就是说,近四年高职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确在逐渐变好,这验证了表1的结果。究其原因,可能有两方面:一是现在社会对学生心理健康关注度、重视程度比过去逐年加大。中学都建有心理咨询室,配备专职的心理老师,不定期为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讲座,使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二是学生本人对心理问题的关注也比过去增加,涉猎更多的心理学知识,心理素质不断提高。这种可喜的局面为我们在高职生中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教育及宣传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二)选择频数的调查分析

从2005年起,调查内容增加了每道题目的选择频次,统计用百分比显示。取排名前20位的题目分析。结果表明,一方面,六届高职新生面临的主要的心理问题基本相似,变化不大。这与他们入学前后所面临的环境和任务相同或相似不无关系,但不同级的学生所面临的外部环境略有差异,才导致面临的心理问题顺序不同而已。另一方面,他们所面临的问题又有一定的代表性,经过总结分类,可以把高职新生所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概括为:

(1)缺乏自信心

在全体受测者中,感到自己“缺乏自信心”的每年都占24%到30%,2006、2007和2009年均排在第一位,2008和2005年也排名第二和第三;“在乎别人视线”占20%左右,除2007年排名第六外,其它年份均排在第五位;“缺乏决断能力”约占12%到19%,历年都排在第九或第十位;“过于依赖别人”占11%左右,排名在15位前后;除2005年排名在20以后,“感到自卑”都处于前20位,占10%左右,等等。这说明高职新生都希望在新的环境中展现自己良好的一面,都希望自己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在别人眼里自己是个成功者,对自己的要求过高,对现实估计不足,容易失败,反而影响到自信心,自卑感也就加重了。

(2)情绪消沉不稳定,对就业问题担忧

在测试结果中,“过于担心将来的前途”占22.38%到30%,排在第二或第三位,表明就业问题是引起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第二因素;另一方面,就业压力并没有成为学习的动力,中学时期长时间的学习压力使学生感到自己“缺乏耐力”的人占20%到28%,大部分年份排第四位,2008年排在第一位;另外,“缺乏热情和积极性”占20%左右,排名在第六位前后;“情绪易受伤害”、“情绪起伏过大”、“容易动怒”等等,也在历年的调查中排名前20位。高职生正处于青年中期,本身情绪就具有两极性的特点,起伏较大。入学后要面对新环境、新的人际关系等,他们情绪的不稳定性就更易表现出来。再加上对前途的担忧,与其他人相比并没有优势,因而很容易出现消沉和抑郁这样的不良情绪。

(3)人际关系障碍

前文提到,在全体测试者中,感到自己“缺乏自信心”的排名最高;其次,“在乎别人视线”也是历年较高,占20%左右,排在第五位前后;“情绪易受伤害”约占12%,排名在11位前后;“过于依赖别人”、“多虑”、“感到自卑”等等,也表明高职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碍。高职新生在新的环境中,都希望结交更多的新朋友,但因过去主要精力都集中于学习上,缺乏人际交往的技能和技巧,入学伊始,这个问题就摆在了重要的位置上。

(4)神经衰弱倾向

在全体受测者中,感到自己“思想不集中”的占22.69%到33%,基本位于前四位,其中,2005年排名第一位;感到自己“缺乏耐力”的人占18.94%到25%,排第四位前后,其中,2008年排在第一位;“缺乏热情和积极性”占20%左右,排名早第六位前后;“记忆力减退”的占15%到19%,列第八位前后;“容易拉肚子或便秘”的占10%左右,每年都在20名以内;2009年增加“脖子和肩膀酸痛”一项,占8.62%,等等。高职新生带着对自己未来的美好想象和父母的期望进入大学这个新环境,但因目前就业压力过大、新的人际关系和学业等压力,造成情绪波动起伏较大,焦躁不安,精神负担大,神经衰弱倾向就会出现。

(5)强迫偏执倾向

从调查结果来中,“在乎别人视线”也是比例较高,占20%左右,排在第五位前后;感到自己“对任何事情不反复认就不放心”的占18%左右,排在第七位前后;“摆脱不了毫无意义的想法”也占到12%左右,等等。高职新生来到学校后,发现同学们在许多方面都比自己强,希望自己能超越别人,但现实能力有限,由于精神压力较大,因而会反复做一些没有任何意义的事情,表现出强迫偏执倾向。

三、建议措施

我们应当认识到高职生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思想活跃,敢拼敢闯,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应根据其心理特点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现提出如下措施:

(一)充分利用心理健康课堂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结合社会实际需要以及高职生自身发展要求,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强调如下几点:

1、人格素质教育,提升自信心

人格素质教育以培养大学生意志力、耐挫力、独立性、责任感、自我调控力、自信心的教育,以提高大学生自我认知水平为目的。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大学生正确、全面的认识自我,学会冷静、客观地分析和思考问题,提高大学生克服困难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果断、坚毅的意志品质,提高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从而提高其自信心。这也正是大学生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必备的素质。

2、情绪管理教育,克服就业焦虑

情绪管理教育包括情绪控制、情绪调节和行为控制三个方面。高职生是年轻的群体,心理发育程度决定了其情绪及情感波动较大。通过教育,使他们了解情绪变化的特点,并正确认识自己的情绪及情感波动,形成良好的情绪控制与调节能力,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待人处事,从而对自己的行为有一定的自控力,克服不良情绪带来的影响,从而减轻就业焦虑。

3、人际指导教育,提高交往能力

对于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不良情绪反映应及时加以引导和帮助,使其以良好的心态去面对新的人际交往和复杂的人际环境,帮助学生加强人际交往的品德修养,帮助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学会信任、尊重、宽容,用真诚去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从而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提升人际支持系统。

4、心理动力教育,促进学习效果

高职生作为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正确而坚定的人生动机,强烈的荣誉感与抱负心,不断的求知与进取,是适应社会需要、祖国建设需要和自身发展需要的基本要素。

心理动力素质教育包括成就动机、荣誉感、抱负、求知欲与进取心。针对高职新生的特点,开展学习态度、学习目标、学习方法的指导,有效提升其学习动机,促进学习效果。

(二)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

根据筛查结果,针对少数问题较严重的学生,及时进行专业的心理咨询和辅导,逐步改变目前的心理危机,避免严重后果的发生。

在校园内构建学院、系与班级三级心理健康网络体系,充分利用多种资源优势,帮助学生预防、发现和解决心理问题。院级心理健康机构由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中心进行管理,组织协调各系学科教师、德育工作者和医务人员等人力资源,通过对学生的辅导及心理训练活动,有效地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的指导。系级心理健康组织,由系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辅导员和心理联络员组成,在学校心理健康机构的支持下,充分发挥系部在三级心理网络中的承上启下作用,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给予及时、必要的服务。班级学生的心理健康小组,主要是从学生心理协会中选取志愿为同学服务且心理素质较好的学生组成,通过指导和扶助,成为心理健康网络的骨干力量。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他们可以给予那些需要关怀的学生以经常性的帮助,并能将有严重心理问题学生的情况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避免学生由于心理健康问题而引发不良事件。

(三)创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开展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首先,可以充分利用讲座、校报、广播、宣传橱窗等宣传媒介来进一步宣传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以及其重要性,使广大师生积极参与到各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来。其次,可充分利用校园网站的优势。由于网络资源的便捷性、保密性、平等性等特点,可以消除来访者的各种顾虑。在网上可以普及心理学、生理学知识,宣传心理调适的方法和技巧,可以进行自我心理测试、在线心理咨询等等。第三,利用学生社团活动,发挥新老学生容易沟通的优势,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心理活动训练和朋辈心理咨询等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健康氛围,增强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意识,达到助人自助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冯正直,王滔,吴明.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

【2】张大均.关于学生心理素质研究几个问题[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3).

【3】崔景贵.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与高等教育新理念[J].高教探索,2005,(1).

【4】姜玉美周晶楠国超群:对高职学生心理特点分析及预防建议[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13)

【5】陈谊;魏俊桃;;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其教育策略[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