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产品装联中ESD危害及防护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3-13
/ 2

电子产品装联中ESD危害及防护

方辉政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523808

摘要:静电放电(ESD)是当前电子板级装联制造面临的可靠性问题之一,并且越来越引起各个企业的重视。本文阐述了静电放电对电子制造危害的机理和做好ESD防护的基本原则要素,并对典型失效案例作了剖析,可作为防护实践中的参考。

关键词:ESD;HBM;CDM

引言

静电放电(ESD)是当前电子板级装联制造面临的可靠性问题之一,受到电子加工企业的普遍重视。随着电子产品向高密度、集成化、小型化方向发展,器件的承受静电放电的能力呈降低趋势。弄清楚静电产生原因及导致失效的机理,从而采取有针对性防护措施,从而减少静电放电这一电磁障害对电子产品质量可靠性的影响,提高产品竟争力,是十分必要的。

一、静电的基本原理

1.1静电及其产生

静电从物理原理上讲,就是物质得失电子失去电中性而在物体上产生的静止不动的电荷。静电其有正面的作用,但更多的时候对生产构成不利影响,如电子加工业,电火工产业。静电产生最常见的形式为固体间摩擦起电。起电的本质是物质间的接触或分离导致的电荷的转移。而摩擦可以理解为不断的接触分离的组合。

1.2电子产品的静电失效模式

1.2.1HBM模式

HBM即HumanBodyModel,是指人体由于走动或其它动作等原因积累了一定量电荷,从而产生一定的体电压,在人体接触器件引脚时,发生瞬间电荷转移,如这一电压超过了器件的可承受能力,器件就可能因此受到损坏。

1.2.2CDM

CDM即ChargedDeviceModel,是指器件尤其是其引脚由于感应带电等原因带上电荷,而后因为某种原因和导体材料接触,发生瞬时荷转移而放电,如果放电的能量起过器件的承受能力,就可能对器件构成破坏。

1.2.3其它模式

除了上述两种,还有孤立导体(原MM)、CBE、CDE等不同的失效模式,这里不一一介绍。

二、静电防护的原则及措施

2.1静电防护原则

电子行业静电要构成危害,须满足三个要素:静电源,放电路径和静电敏器件。三个要素同时具备,才会发生静电放电。因此,针对这三个要素,有三条基本的防护原则:

1)控制静电源,就是控制起电的速度和电压,使用静电压不超过器件敏感度;

2)切断放电路径,使静电源和敏感器件不直拉接触或以较高电阻路径接触;

3)提高器件本身抗静电健壮性,提高器件敏感度。

2.2静电防护措施

2.2.1温湿度控制

温湿度对静电起电和防静有重要影响,易起静电的高分子材料,在相对湿度高时其表面吸收水份形成一种层极薄的水膜,溶解在水中的杂质形成电解质,改善表面导电性能。因此,ESD防护区域须有湿度控制设施,满足一定的湿度要求。行业一般按40~70%控制。

2.2.2静电源控制

静电放电发生的三要素,其中首要的是静电源。控制起电,必须对现场使用到的可能起静电物品工具也要进行控制。一切非制程必要的绝缘体,如水杯、食品袋等应移出EPA之外。对于制程不能避免的绝缘物品,如现场的鼠标、键盘、文件夹等,要和静电敏感物品保持一定距离,通常是按12英寸原则,就是保持30公分距离。

2.2.3接地/等电位连接

接地的方式对于消除静电的作用非常明显,这在整个电子行业具有广泛的共识。将现场所有的导体(包括人体)、耗散型用品用具等通过接地导体连接到大地,产生的静电能够实时泄放到大地不产静电累积。

2.2.4离子化中和

对于某些制程必须绝缘体,特别是构成产品一部分的部件或材料,不能通过上面的保持距离避免产生静电或接地来释放静电。此时,离子化中和就显出其独特作用。离子化是通过离子发生器,在高电压的作用下,使空气电离产生正负离子,中和带电体上的电荷。按最新的国际标准ANSI/ESDS20.20,正负离子平衡电压要求控制在绝对值35V以内,另外静电衰减时间,要求某一初始值后,在离子化作用下,能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消散到指定的终值(通常取比例10%,即从1000V衰减到100V)。

2.2.5包装周转运输

产品的周转和出货,都不可避免要用到包材进行运输。敏感产品包材除了常规性能外,还须对容纳物品有静电保护能力。静电保护体现在:1)低起电率,可大大降低了静电电荷的产生和积累;2)适当的电阻率,电阻率是静电防护的重要指标,电阻率太小,就会有带电器件接触放电风险,电阻率高,就到了绝缘材料的范围,容易驻留静电荷的。表面电阻率控制在105~1012Ω/□之间的材料对于静电消散是比较适宜的。3)一定的屏蔽能力,对于出EPA(静电放电保护区)跨厂房周转运输,为防止外界强的电磁场的影响,会要求防静电包装中至少有一层是带有静电屏蔽能力,从而减小静电影响。

三、静电放电案例解析

3.1Flash烧录防护不当导致失效

某单板在研发阶段对Flash闪存进行软件烧录,烧录后发现有失效,比率X%。各种分析排查之后,认为是ESD导致问题的可能性比较大。同一型号烧录器在生产线使用时都是没有失效的,失效这一台是产品开发阶段用在研发实验室里的。

查看实验室环境,发现并未做静电防护,地上铺有地毯。为了分析根因,设计对比实验如下:先后领取5PCS良品,第一次戴好防静电腕带和手套,从防静电包装袋中取出器件编程500次没有出现失效。第二次将5PCS器件,裸手拿着在地毯上走一段距离,放回进行编程,发现3pcs失效。测试人在地毯上的走动电压,达到XXXXV,远高于HBM敏感度阈值1000V。

解析:上述这个例子是典型的HBM失效案例。人在地毯上走-起电-裸手接触器件-放电,所以问题就出现了。

3.2底部平焊端的器件分板失效

某半导体厂家的一款器件,外形为正方形,底部为阵列分布的平焊端,如下图左侧照片所示,在测试工序中,发现第3Pin失效。经过对前后各工序分析排查,发现分板工序有“金属-金属”接触的情况,分板承载台如下图右侧照片所示,当分板前的该产品放入到承载台时,因为产品与承载台不等电位,接触瞬间发生静电放电,导致了失效发生。

对此问题,我们临时方案是在承载台面贴上防静电胶纸,阻断了放电路径,后续跟踪3000pcs以上,未现出现失效。

解析:这是典型的CDM失效案例。器件因某种原因带电导致与承载台间有电位差,引脚与金属直接接触就发生ESD,上面的解决办法是通过阻断放电路径防止放电发生。

结束语

静电放电对电子产品的损害往往是隐性的,由于极难发现而流入用户手中,对产品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