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英语课堂调控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7-08-18
/ 2

对小学英语课堂调控的思考

张丽丽

学生是风筝,教师是放风筝的人,那根连接人和风筝之间的线就是课堂。于是,笔者就此结合小学英语课堂的“收”“控”“放”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探索,并采取了一些具体的改进措施。风筝,你为什么飞不起来?

我们都希望学生能像风筝一样,在课堂上翩翩起舞,展示风采。但为什么有时课堂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仔细琢磨其中的原因,我们可以发现:

风力不济——英语味的欠缺

只有在风力适足的时候,风筝才能自由地飞翔,尽情地展示自己的风采。要让英语课堂成为学生的舞台,必须要营造和谐宽松的英语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开口说英语的愿望。而我们的课堂为了追求目标的达成,忽略了英语氛围的营造和英语文化的渗透,这样的课堂失去了吸引力,学生也就失去的学习的“助推力”,失去了自由表达抒发的兴趣。

用力不当——牵引点的错缺

风筝能否飞上天,选准牵引点是关键。牵引点选择得准,风筝受风平衡,放飞时就不会打旋、摇摆,容易直飞上天。英语课堂亦是如此。在教授单词、句型时,我们经常采用老师示范、学生跟读的方式,这样传统的方式只是教师一味的僵硬灌输,没有针对学生的兴趣点找到突破口,没有给予学生独立思考自由发挥的空间,也就导致了课堂的低效。而如果我们能找到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的切入点,由此展开教学,效果一定会好得多。

方向不明——目标点的空缺

放风筝时方向的把握尤为重要。英语课堂上往往也存在着方向不明的问题,即教学目标定位不准,所设计的教学活动没有为教学目标服务,且常流于形式;激发学习兴趣只注重表面,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们的英语课堂中,任何形式的教学活动都应为学生获得语言能力而设计,如果活动缺少了应有的教学目标的指向,活动主题偏离了教学目标,再好的教学形式也不能收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

放线不够——话语权的失缺

有些教师人为地将学生思维这条线拉得紧。教学中的不敢放,犹如风筝受到牵制永远无法展示它的风姿而失去灵性和魅力一样,学生思维受到严重阻碍,压抑了学生个性,扼杀了他们的创造性,学生失去了话语权。教师要将话语权回归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地发现文本和生活中的问题,并解决问题,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等待老师传授知识的状态,使学生由一个被动接受者变为一个主动探索者,把学习的潜力、动力发掘出来。

你会放风筝吗?

要想放好“风筝”,必须把握好“放线”、“控线”、“收线”三个环节。“放”即敢放、善放。“控”即调控,操作者用线加以控制,并根据风向或具体场景的需要,变换角度以调控高低远近,这样,才能使“风筝”自由而不盲乱。而“收”,指在“放”的基础上及时地有条理地收回,收是一种总结,也是为了下一次更好地放,到此,才算完成了“放风筝”的过程。可见,“放”、“控”、“收”之间有一种内在而有机的联系,又有独自的功能。那么,如何能放好我们手中的风筝呢?

(一)放线——给予学生自由表达的空间

在英语教学中,恰当的“放”,能解放学生的思维,激活灵性,充分展示和培养个性。教师要学会适时、适度、适量“放线”。

1.铺出氛围,激活表达欲。

对于把英语作为外语的学习者来说,获得自然语言环境的机会少,只能依靠教师创造环境。为了让学生能进入较为真实的英语学习环境,教师需要积极营造一种学英语、说英语的氛围。

2.抛出话题,解放话语权

在师生对话的过程中,教师要做个善于引导学生进行口语表达的好伙伴,设计合理的活动激活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语言主动输出。

【案例一】在教授完关于Acampingtrip的单词和句型后,教师抛出话题:Ifyougetlost(迷路)atthecampingsite,whatcanyoudo?Pleasediscussingroups.稍后,老师对学生的想法进行了汇总和补充:

a.Lightfire!点火!

b.Makeacall!打个电话!

c.Callloudly!大声呼叫!

d.Waveyourredcoats!挥动你的红外套!

e.Shoutforhelponebyone!大声地一个个地呼叫!

f.Blowawhistle!吹哨子!

g.Staywiththeteacherandfollowtheorders!和老师在一起,听从指挥!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以上案例中,教师虚拟了野营时迷路的情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学生掌握了话语权,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二)控线——优化学生自我探究的过程

教学中如不加以有效控制“线”的长度,太长或太短,“风筝”都不能展现风采。因此,教学中有“放”还要有“控”,这样学生才不会像断线的风筝一样失去方向,我们的课堂才能自由而不盲乱。

1.任务链接环环相扣

【案例二】6AUnit5Onthefarm一课中的重点是动词过去式的构成,教师呈现了一篇以过去时态写的英语日记。结合以上语篇,教师设计了以下三个任务:

Task1听录音,找出日记里的动词时态发生了什么变化?并圈出来。

Task2比较动词过去式的构成,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小组内可交流。

Task3仔细读读这些词中-ed或-d的发音相同吗?可同桌两人讨论。

在以上案例中,教师通过三个任务引导学生从初步感知到比较动词过去式词形的不同再到发音的不同,给出了明确的目标指向,在此目标控制下,放开让学生自己去明题、思辨、讨论,并随时在学生中加以引导,并根据学生讨论、发言的反馈情况进行及时处理,对失控情况进行调控,使课堂教学始终不偏离方向,较好地达成了目标。

2.问题展开层层深入

【案例三】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5AUnit1Anewterm时,可以设计这样三个层次的问题:

Step1:Whatdayisit?Whoareinthepicture?Wherearethey?Whataretheydoing?(这些问题可以帮助学生从人物、时间、地点等方面对语篇有个初步的了解。)

Step2:Whatlessonsdotheyhaveinthemorning?(这一个问题的追问,它能将学生的注意力从前言部分转移到语篇的具体内容上来。)

Step3:Howmanysubjectsdotheyhavethisterm?Whatarethey?WhatsubjectdoesSuYanglike?HowaboutSuHai?HowmanyEnglishlessonsdotheyhaveaweek?

这5个问题紧接着Step2的问题,更加具体深入,针对性更强,可以引导学生去进一步关注语篇的细节,帮助学生理清语篇内容。由提问入手,用一个个的问题串联起整个语篇,学生在寻找答案、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对语篇有了整体的了解,同时也得到了“听”“读”等技能的训练。整个学习过程锻炼了学生快速敏捷的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和朗读的习惯。

(三)收线——提升学生自主习得的成果

教学中的“收”是指在学生独立思考、分析、理解和讨论的基础上,由教师或学生及时对有关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归纳和总结,把学生的自学所得,引向一定的深度和高度,使之对所学知识明确化、条理化、科学化,将学习方法不断完善和优化。那么如何“收”呢?

1.理性归纳,理清文本的脉络

在语篇教学中,教师经常会想一些办法来帮助学生复述课文,思维导图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思维导图是托尼·博赞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种思维工具,其核心思想就是把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很好地结合起来。作为一种学习策略,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思维导图可以增强学生思维能力、提升注意力与记忆力、启发联想力和创造力。

2.感性提升,眺望窗外的世界

【案例四】在5BUnit8Attheweekends一课的巩固环节中,学生们谈论了自己以及家人的周末生活,由于这些学生大多来自城市,所以教师用图片加文字的方式介绍了山里孩子的生活,并让学生与自己的生活进行比较。

教师在家作的布置上也非常巧妙:请你选择一种方式和山里(农村、偏远地区)的孩子进行交流,告诉他/她你是如何度过周末的,让他们也了解我们的生活。

我们可以看出,教师没有将课堂局限在本课的句型中,而是带着学生走出书本,来到了较为陌生的山区。这中间存在的信息差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了要珍惜现在的生活,关爱身边的人。

总之,放风筝是一门艺术,教学更是一门复杂的艺术,而“放”、“控”、“收”则是具体的操作艺术。只要教师能如放风筝一样做到放而不乱、控而不僵、收而不死,那么我们的课堂定能展现“春日暖阳风筝舞”的美景。

(作者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