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类结构潜势理论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7-17
/ 2

语类结构潜势理论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邓建波米恩广

邓建波云南大学滇池学院

米恩广云南民族大学

摘要:语类结构潜势理论是系统功能语言学家哈桑提出的强调语篇结构的统一性的一种理论。本文以语类结构潜势理论为指导,,以郑树棠主编的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15年6月出版的《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第一册为研究对象,对262名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测试分析,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应用语类结构潜势理论,有助于提高阅读效率。

关键词:语类;大学英语阅读;语类结构潜势

[本文是2017年云南省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改项目“GSP理论下的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学方法应用研究”〔201753号〕的阶段成果]

一引言

语类结构潜势(GenericStructurePotential)理论,简称GSP,是系统功能语言学家哈桑(Hasan)提出的强调语篇结构的统一性的一种理论。早在1978年,哈桑就把语类定义为“语篇的类型”,后来她更深入地探讨了语类问题,提出了语类结构潜势理论。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类理论把语类看作是一个逐步的、以交际目的为导向的社会交际过程。在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地盛行以语类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它是一种建立在语类概念和语类结构分析的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语类结构分析理论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得到了自觉的应用。【1】

新出台的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学应遵循外语学习规律,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差异和学习风格,运用合适、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选择使用要体现灵活性与适应性,目的是改进教学效果,提高学习效率。教学方法的改进还应注意吸收国内外应用语言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不断更新理念,使用符合新一代大学生特点的方法进行教学【2】。

国内有很多学者应用语类结构潜势理论进行课堂实践研究并取得很好的效果。陶卫红以系统功能语言学家提出的语类结构潜势理论为指导,分析作文中出现的语类结构错误,并提出具体改进措施。方琰、方燕华探讨了英语写作教学的不同路子和有关语类的各种看法,以哈桑的语类结构潜势理论作为英语写作教学的理论框架,讨论了语境结构的预测、语境配置和语类结构潜势,并分析了结构成分,勾画了以语类为基础的应用文英语写作教学模式。张清东、陈研从建构语境配置的相关信息,建构语类模式和创作语篇三个阶段探讨了语类结构潜势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龚云娟和张俊也指出传统的阅读教学法忽视了语篇分析和整体理解等深层语义联系。为了达到对整个语篇的真正理解,只进行句法分析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把注意力转向对篇章的整体理解【3】。

本论文以语类结构潜势理论为指导,以郑树棠主编的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15年6月出版的《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第一册为研究对象,对云南某独立学院262名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测试分析,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学生能够了解语类结构潜势这一理论并有效地利用该理论进行阅读理解,从而提高阅读效率。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了郑树棠主编的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15年6月出版的《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三版第一册作为教材。共有云南某独立学院的非英语专业的262名学生参与了问卷调查和阅读测试。

2.2研究方法

首先对这些同学的英语阅读理解情况作了问卷调查,阅读水平测试,然后向他们讲解语类结构潜势理论,并把该理论有效运用于课文讲解,对文章进行结构分析。一学年后,再次对学生进行阅读测试。最后将前后两次阅读测试的速度和正确率进行比较。

三过程与结果分析

3.1问卷调查

本次问卷调查的题目共15个,全部为选择题,既方便回答又便于统计分析。调查内容主要涉及英语阅读的态度、习惯、方法及能力评价等。共有262名同学填写问卷。所得数据用百分比计算方法进行处理。

表1:英语阅读情况表

上表显示,绝大多数学生喜欢学英语,只有28.45%的学生不喜欢;仅有1.72%的学生认为英语阅读不难;74%的学生认为自己的阅读速度慢。主要原因是没有掌握相应的阅读策略:遇到生词时只有将近15%的学生不会查字典;80%的学生会勾画重点单词、短语或句子;做阅读题前总会浏览全文的占28.45%;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33.62%的学生会出声读;20.69%的学生会用手指着读;21.55%的同学会回视;67.24%的学生会默读。这些不良的阅读习惯导致了阅读速度慢。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大多数同学过分注重语法和词汇,而忽视了语篇结构:多达85%的学生认为应注重语法;约90%的学生认为影响其阅读的主要因素是语法和词汇(分别占12.07%和77.59%)。

3.2教学实验

新生入学前先对其做了阅读测试。选用的测试题是大学英语四级真题的阅读部分中的一篇议论文。试验所使用的教材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郑树棠主编的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三版)第一册。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向学生讲授有关语类结构潜势的理论和知识。然后在教授课文的过程中,分析不同类型的语篇的结构特点,使学生建立相应的概念。并由浅入深,培养学生的语类结构意识,提高他们对篇章的理解能力。此外,还比较了英汉思维和语篇结构的差异,使学生有所领悟和体会。汉语文章结构不十分严谨,而英语文章结构严谨,完整统一。常见的篇章结构形式有问题型、议论型、因果型、说明型等。问题型文章通常以某种现象或话题开头,然后进行讨论分析,究其根源,最后得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议论型文章在开头提出作者的观点,继而用论据对论点加以论证,最后得出结论。因果型文章以一种现象或结果开头,然后探讨其成因。事物说明型文章围绕一个事物的某个方面进行细致、深入的阐述,说明事物的发展过程、特征、作用、存在的问题、解决办法等。

不管哪种类型的文章,开头、结尾、中间段落的衔接都大同小异。文章首段交代与主题相关的背景,引入主题,统领全篇。主题部分各个段落层次分明,与首段紧密相连。每个段落都有一句主题句。一般出现在每段第一句。结尾段深化主题和提出问题解决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先提示学生重点关注文章标题、第一段,每段第一句及最后一段,让其分段、总结归纳段落大意及文章大意。为了使学生了解语篇结构,还帮助学生制作语篇框架图。下面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郑树棠主编的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三版)第七单元A部分的这篇课文《当诚实消失时》为例,对其语篇结构做出具体分析,并利用语篇模式框架图来展现作者的思路。(限于篇幅,全文略去。)

豪埃(Honey)和乔丹(Jordan)都认为日常英语语篇的纯理结构大致可概括为“情景—问题—解决—评估”这个模式【7】。《当诚实消失时》具有这一典型的结构特点。这种模式的基本要素在文中均有体现。其语篇结构框架图如下:

表二:《当诚实消失时》语篇结构图

每个社会都有强调诚实的绝对价值的故事。没有相互信任,我们的社会就会陷入混乱,信任这一积极的、持久的纽带就会消失。

通过对这篇文章作语篇结构分析,使其层次分明,使学生对这类语篇整体结构有所了解。

学期末,对学生进行了阅读理解测试,采用的测试题为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真题中的一篇议论文,字数为626字。测试方式为统一时间考试、封闭阅卷。先后两次阅读测试如表3所示:

表3:前后测试优秀率、及格率及时间比较表

上述数据表明,通过一学年的学习,这些学生在阅读速度方面和正确率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在速度方面,对于难度、长度相当的相似类型的文章,阅读时间缩短了3分钟。到了学期末,626词的英语文章,学生能在9分钟内读完,阅读速度约为每分钟70词,已达到《大学英语教程教学要求》中规定的阅读理解能力的一般要求:“能基本读懂一般性题材的英文文章,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70词”【8】;在提高优秀率方面,增长了12.95%;在及格率方面,增长了25.2%,教学效果相当明显。

四结论和启示

新视野大学英语注重语言的交际功能,在选材时考虑到语类的实际交际需要,每个单元中的所有语料库都围绕着一个主题,体现了语类的社会功能和交际目的。所有语料库都属于特定的交际事件,都有特定的交际目的和读者群体,在语篇结构、文体风格、社会功能等方面都具有特定的语类特征。因此,语类结构潜势理论可以应用于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预测能力。教师通过自觉地将该理论融入教学,引导学生注意语类结构的规律性,分析语类结构,帮助学生理解语篇的结构特征。学生对篇章结构的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后,才能做到游刃有余地解答此类阅读题。

通过问卷调查、教学实验和测验发现,语类结构潜势理论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能有效提高二语英语阅读的效率。本研究对大学英语教师们有一些启示:学习和掌握语类结构潜势理论,并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运用,提高学生的语篇意识和分析、理解语篇结构的能力,弥补传统教学以字、词、句为单位的不足,达到更深层次的理解,有效提高阅读效率。

注释

[1]孙姣夏.“语类结构潜势”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新西部(理论版),2011,29(10):156-157.

[2]贾国栋.《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中的教学方法、手段与资源[J].外语界,2016,3(6):14-21.

[3]龚云娟,张俊.对英语专业阅读课程教学的思考[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0(1):87-88.

[4]Hasan,R.WaysofSaying:Waysofmeaning[M].London:Cassell,1996:53.

[5]朱晓华,杨云.语类结构潜势理论与语篇翻译[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6,19(5):98-101.

[6]张德禄.语类研究理论框架探索[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34(5):339-344.

[7]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213.

[8]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教育出版社,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