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治疗对脑瘫患儿行为与情绪的影响

/ 2

音乐治疗对脑瘫患儿行为与情绪的影响

范海民帅粉荣#(通讯作者)

延安市人民医院儿科陕西延安716000

【摘要】目的:探究音乐疗法对于脑瘫患儿的行为及情绪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脑瘫患儿共51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25例,予以脑瘫患儿常规运动康复治疗。实验组26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音乐疗法,包括创造性音乐疗法、音乐提示行为疗法、即兴音乐活动、体感音乐疗法、RBT音乐疗法、音乐聆听法、歌谣运用、身势训练法、音乐系统脱敏训练。两个月为一疗程。治疗结束后观察患儿脑瘫儿童的综合功能评分、焦虑水平、治疗效果。结果:①治疗后两组患儿脑瘫儿童的综合功能评分均有所改善,与对照组(40.02±23.08分)比较,实验组患儿脑瘫儿童的综合功能评分(57.26±23.11分)上升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后两组患儿的焦虑水平评分均有所改善,与对照组(48.46±11.08分)比较,实验组焦虑水平评分(41.29±8.93分)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治疗后两组患儿均没有治愈病例出现,但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显效人数(7例)显著高于对照组(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有效人数(16例)显著高于对照组(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总有效率(88.5%)显著高于对照组(3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无效人数(3例)显著低于对照组(1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音乐疗法可有效提升患儿的脑瘫儿童综合评分,显著改善患儿的焦虑状态,对于脑瘫患儿的治疗有着相当高的有效率,对改善患儿的行为和情绪起着积极的治疗作用,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音乐疗法;焦虑评分;脑瘫;脑瘫儿童综合功能评分

小儿脑性瘫痪,俗称脑瘫。是指患儿脑发育尚不完全,由于炎症等非进行性脑损伤所导致的,以肢体活动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1]。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障碍综合征,常发病于脑,后累及四肢,常伴有癫痫、精神障碍及视、行为异常、语言障碍、听觉和智力缺陷等临床表现。脑瘫在早产儿和多胞胎中更易出现。在世界范围内,脑瘫的发病率为1‰-5‰,而我国的发病率为1.8‰-4‰,是严重危害着当今儿童身体健康、导致残疾的原因之一,给无数家庭带来了极大的痛苦[2]。鉴于该疾病发病率尚有逐年上升趋势,许多专家和学者对于该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有关研究发现[3、4],音乐疗法对于脑瘫患儿的情绪、运动协调能力、认知能力、均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为了进一步探究音乐疗法对于脑瘫患儿的行为及情绪的积极作用,笔者进行了相关实验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脑瘫患儿共51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其中实验组26例,男性16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3.4±1.1岁;对照组25例,男性16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3.3±1.2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

参照《脑瘫诊治指南》[5]经头CT以及一系列神经运动系统检查确诊为脑瘫患儿;无心、肺、肾等脏器严重病变;听力正常;患儿家长愿意参与本次实验并签署知情通知书;本次研究经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

1.3排除标准

参照《脑瘫诊治指南》[5]有肝、胆等器官器质性病变者;听力受损,无法正常感受声音信号者;患儿家长不愿参与本次实验的者。

1.4方法

对照组脑瘫患儿接受常规运动康复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音乐疗法,包括创造性音乐疗法、音乐提示行为疗法、即兴音乐活动、体感音乐疗法、RBT音乐疗法、音乐聆听法、歌谣运用、身势训练法、音乐系统脱敏训练。两个月为一疗程。治疗结束后观察患儿脑瘫儿童的综合功能评分、焦虑水平、治疗效果。

1.5观察指标

观察患儿脑瘫儿童的综合功能评分、焦虑水平以及总的治疗效果。

1.6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脑瘫儿童的综合功能评定表》[6],将本病疗效分为治愈、显效、有效和无效四个标准。

治愈:经过治疗,患儿的该评分达到100分。

显效:经过治疗,患儿的该评分较治疗前提升20%以上。

有效:经过治疗,患儿的该评分较治疗前提升1%-19%。

无效:经过治疗,患儿的该评分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或降低。

1.7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进行统计学分析,将统计评估及检测所得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及计数资料分别进行t检验处理及卡方检验处理,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结果

2.1治疗前后两组患儿脑瘫儿童的综合功能评分对比

治疗后两组患儿脑瘫儿童的综合功能评分均有所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患儿脑瘫儿童的综合功能评分上升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如表1。

表1治疗前后两组患儿脑瘫儿童的综合功能评分比较情况(x±s,分)

注: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P<0.05。

3讨论

引发小儿脑瘫的原因有很多,具体归纳为以下几点:父母亲吸烟、酗酒、吸毒、母患精神病,孕期患糖尿病、阴道出血、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前置胎盘、先兆流产或服用避孕药治疗不孕的药物、保胎药等;高产次、早产、流产史、双胎或多胎等,胎儿发育迟缓,宫内感染、宫内窘迫,胎盘早剥,胎盘功能不良、脐带绕颈、产钳分娩、臀位产产程长、早产儿或过期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生后窒息吸入性肺炎,缺氧缺血性脑病、核黄疸、颅内出血、感染、中毒及营养不良等。音乐可通过听觉传入相关神经中枢,使脑部相关皮质兴奋,所以音乐疗法可以补全常规疗法对全脑治疗的盲区,对于脑瘫患儿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为了进一步探究音乐疗法对于脑瘫患儿的行为及情绪的积极作用,笔者进行了相关实验研究,现报道如下。

本实验中:①治疗后两组患儿脑瘫儿童的综合功能评分均有所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患儿脑瘫儿童的综合功能评分上升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青云等[7]对于102例脑瘫患儿采用音乐疗法治疗后,观察脑瘫儿童综合评分变化的实验中,实验组的评分有了显著的提高,与本实验结果基本一致;②治疗后两组患儿的焦虑水平评分均有所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焦虑水平评分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张举玲等[8]对于77例脑瘫患儿使用舒缓音乐改善焦虑状态的实验中,超过90.0%的患儿在听到舒缓的音乐时可大幅度减轻焦虑状态,与本实验结果基本一致;③治疗后两组患儿均没有治愈病例出现,但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显效人数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有效人数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无效人数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何海静等[9]人在对37例脑瘫患儿使用音乐疗法,改善脑瘫患儿综合评分的实验中,治疗有效率高达90.0%,与本实验结果基本一致,进一步证明了本实验结果的准确、科学性。

综上所述:音乐疗法可有效提升患儿的脑瘫儿童综合评分,显著改善患儿的焦虑状态,对于脑瘫患儿的治疗有着相当高的有效率,对改善患儿的行为和情绪起着积极的治疗作用,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李志林,刘振寰,赵勇等.音乐治疗对脑瘫患儿行为与情绪的影响[C].2014:388-391.

[2]李志林,刘振寰,赵勇等.音乐治疗对脑瘫患儿行为与情绪的影响[J].中医临床研究,2014,(36):34-36.

[3]范亚蓓,吴玉霞,伊文超等.任务导向性游戏结合音乐治疗在脑瘫儿童作业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康复,2015,30(6):416-417.

[4]胡松洁,马彦平.基于知识图谱的“中医五行音乐疗法”可视化构建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1(3):534-537.

[5]刘劲松,刘璐,赵振军等.应用非洲鼓改善脑瘫患儿肌张力和社会心理功能疗效的观察[J].黑龙江科学,2016,7(16):153-154.

[6]王春芝.护士对脑瘫患儿应用中医五音疗法在治疗中的护理观察[J].中国伤残医学,2014,(3):244-244.

[7]白青云,张鹤.音乐在痉挛型脑瘫患儿熏蒸治疗中的应用[J].光明中医,2016,31(15):2148-2149..

[8]张举玲,刘丹,程立红等.头、体针加音乐治疗小儿脑瘫肢体功能疗效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0,10(1):39-40.

[9]何海静.音乐治疗对情感性精神病的治疗作用机理探讨[J].科教文汇,2009,(10):268-269.

作者简介:

范海民(1986/12),男,本科,康复治疗师

通讯地址:陕西省延安市人民医院儿科。

#通讯作者:帅粉荣(1969/10),女,本科,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