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共产党宣言》现实意义的理解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2-12
/ 2

对《共产党宣言》现实意义的理解

裴建忠

裴建忠

(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安徽芜湖341000)

摘要:《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作为一部科学社会主义的纲领性文件,其对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指导作用不言而喻。作为一部融合了彻底的唯物主义、最全面最深刻的辩证法、以及关于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领导工人运动的理论著作,本文就其对当代的现实意义做出自己的理解。

关键词:阶级斗争;共产主义;现实意义

1《宣言》的写作背景

《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它的出现并非偶然。随着封建生产方式的消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当时的欧洲主要国家已经处于主导地位。伴随着资本主义工业化大生产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的主要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而经济危机的频频出现,不仅极大的破坏了社会的生产力,同时也使得无产阶级和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因而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化,规模也越来越大。为了把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给工人阶级的运动提供政治纲领。1847年11月,在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上,马克思和恩格斯阐述了科学共产主义的观点,同年的12月至1848年1月用德文写成了《共产党宣言》。

2主要内容简述

正如《宣言》的开头写道“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与此同时阶级的两头——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却始终处于相互敌对的地位。他们之间进行的不断地、有时隐秘有时公开的斗争,结果是整个社会的革命改造或者各阶级的同归于尽。

作为从封建社会的灭亡中产生出来的资产阶级社会,它在消灭封建生产方式的同时,并没有消灭阶级的对立,它只是使阶级对立简单化。其结果是:它将整个社会分为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但是作为资产阶级本身,它是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一系列变革的产物。正如恩格斯所说的:“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而现如今呢?资产阶级已经把所有原本的社会关系都破坏了,这种破坏是巨大的和不可估量的。它使得人与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金钱外没有别的任何联系。总而言之,它用公开的、赤裸的剥削代替了由宗教和政治幻想掩盖的剥削。它把教师、医生这些向来受人尊敬的职业,变成了出钱招聘的雇佣劳动者;它斩断了温情脉脉的家庭关系,把它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随着封建所有制关系的消亡,取而代之的是以自由竞争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制度。正是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驱使着资本市场向全球发展。恩格斯在《宣言》中描述道:“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由于资产阶级为追求高额利润而在全世界开拓市场,使得一切国家和地区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

正是由于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和交通工具的极其便利提供条件,资产阶级日趋一日的消灭生产资料、资本和劳动者在全球的分散状况。资产阶级在全世界范围内整合资源,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新的工业建立了起来。一国的工业生产所需的原料,可能来自遥远的地区。生产出来的产品不仅供给本国消费,而且可能供给到世界各地。原本各民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已经土崩瓦解,取而代之的是全球化的大生产。与此同时发生的是各民族的精神产物也成为公共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

3《宣言》的现实意义

《宣言》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作。正如列宁所说:“这本书篇幅不多,价值却相当于多部巨著:它的精神至今还鼓舞着、推动着文明世界全体有组织的正在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它作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指导纲领,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同样也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宣言》中的七篇序言,它丰富和完善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总结了以往无产阶级运动的经验和教训。对各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开展起到了针对性的指导作用。例如,它指出“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落后的国家也可以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这一观点在后来的俄国“十月革命”中得到了体现。

《宣言》对于资本建立世界市场并在全球扩张有着经典的描述。在寻求对高额利润的驱使下,资产阶级利用手中先进的科技亦或是采取暴力的方式,把全世界的市场联系起来。打破了原有市场的界域限制,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参与进来,形成了进行共同生产的世界机器。这其实也就是经济全球化的外在表现模式。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问题凸显出来。由于资产阶级掌握着先进的科学技术,它必然要求从不发达地区获取较多的利益。而不发达地区随着科技的进步越发的脱离对资产阶级的依赖。这就使得两者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生产力用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是我们的主要任务。而科技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会触及到原有资产阶级的利益。这就要求我们要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既要发展本国的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又要尽量的减少贸易摩擦。在对外贸易中奉行“独立自主”的原则,在积极处理好贸易摩擦的同时,我们也要采取“走出去”的战略,到世界市场上去一展拳脚。

共产党人作为无产阶级的中坚力量,也就被时代赋予了特殊的使命。那就是消灭私有制,消灭剥削和压迫,建立共产主义社会。这对于我们党尤其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无论何时,我们党都将遵循这一原则不动摇。同时消灭剥削和压迫,实现全人类的解放也是我们党构建“和谐社会”的宗旨。正如《宣言》的最后写道:“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列主义著作经典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5]孙跃纲.发展哲学概论[M].西安:西安出版社,2004.

[6]蒋天蝉.国内西方马克思学研究述评[J].教学与研究,2007(10).

[7]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8]马歇尔·伯曼.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现代性体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9]易杰雄.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的历史使命[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2).

[10]李恒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题是发展[J].岭南学刊,2008(6).

[11]于雷.《共产党宣言》的现实意义——全球化思想的探讨[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12]李志锋.《共产党宣言》与全球化[J].广西社会科学,2002(3).

[13]智效和.辩证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J].经济科学,2002(4).

[14]周新城.“两个决不会”的解读及对社会主义前途的思考[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5(1).

[15]陈谨祥.从《共产党宣言》解读经济全球化[J].江西社会科学,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