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龙文化与郑志开葫芦雕刻《溯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浅谈龙文化与郑志开葫芦雕刻《溯源》

王晓杰

品智轩(王晓杰)葫芦砑花工作室山东济南250000

摘要:龙,作为一种崇拜现象,是先民们对一种不可思议的自然力量的“理解”,从而开始了它的“模糊集合”。在数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它从最初的图腾崇拜,演变为超越了单纯的图腾意义,它是难以形容的,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它是有血有肉的,与人们是一种血肉相连的情感。

关键词:龙文化;郑志开;葫芦雕刻;《溯源》;以韵感人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中国文化的象征。上古神话中,葫芦是诞生人文始祖伏羲与女娲的母体,而“破瓠而出”的人祖则是人首龙身状态,故在中国龙文化中有把伏羲、女娲疑为中国龙文化之源的说法,作为其母体的葫芦与之的渊源就不必多说了。

龙,作为一种崇拜现象,是先民们对一种不可思议的自然力量的“理解”,从而开始了它的“模糊集合”。在数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它从最初的图腾崇拜,演变为超越了单纯的图腾意义,它是难以形容的,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它是有血有肉的,与人们是一种血肉相连的情感。自古民间传说中三皇五帝无一不与龙产生着紧密的联系,古文献谈龙,有的是史书,一些所谓记载,难免道听途说,讹言当真,不可轻信,不过,既然说中华文化,也不妨当故事看。”《拾遗记》说:舜时,“南浔之国献毛龙,一雌一雄,放置豢龙之宫,至夏代,豢龙不绝,因以命族”。《后汉书、五行志》写道:灵帝光和元年六月丁丑,有黑气堕北宫温明殿东庭中,黑如车盖,起奋迅,身五色,有头,体长十余丈,形貌似龙,东汉建年二十四年,黄龙出现在武阳赤水,逗留九天后离去,当时曾为此建庙立碑。《元史.五行志》云:至元二十七年七月,益都临胸县有龙见于龙山,巨石重千斤,浮空而起。临胸县在今山东省。《元史•顺帝记》记:“长庆寺有龙绕槐树飞去,树皮皆剥”。又如《清史稿》谈见龙现象共八十二次,它记载的一些事情难免有道听途说之嫌,其实就是民间传说,但也是沉淀。考古中,辽宁阜新查海原始村落遗址出土的“龙形堆塑”,为我们的时间定为提供了依据。查海遗址属“前红山文化”遗存,距今有8000年,“龙形堆塑”位于这个原始村落遗址的中心广场内,有大小均等的红褐色石块堆塑而成,龙全长近20米,宽近2米,仰首张口,弯腰弓背,尾部若隐若现。这条石龙,是我国至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形体最大的龙。中国人自称是龙的子孙,散居于海外的中国人被称为龙的传人,这些称谓让我们自豪、奋发图强。龙文化除了在中国本土得以最大程度的传承,还被海外华人带到世界每一个角落,而“龙的故乡”、“龙的国度”也得到了世界的认同。它成了华夏的符号,是神州千古不朽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情结和永恒的归属感。它是不能以科学角度去分析的,千万年来劳动人民对它予以精神寄托和探索并通过艺术思维,从意象经沉淀演变为具象,成为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底蕴的典型,它的产生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整个民族不可估量的精神财富。龙文化的博大精深,对于它的研究与认知至今依然显得贫乏和苍白,尚有待人们深入发掘。

中国葫艺圈众所周知,“葫芦秀才”郑志开是葫芦雕刻名家,是“南派葫艺”创始人、广东葫芦雕刻第一人、中国葫芦雕刻领域代表性人物,他问世的作品无数且件件精美绝伦,令人叹为观止,尤以浮圆雕闻名,花鸟、山水、人物无所不有,而作品【溯源】却是他表现形式中少见的一件,与原来的“以精细动人”不同,呈现的却是另一番味道,在古拙中“以韵感人”,用另一种方式诠释数千年中国龙文化。“溯源”之意,追溯源头,寻根也。作品高80cm,宽25cm,器型修长大气,器型修长,端庄大气。整件作品为三百六十度满雕,葫芦头以传统“祥云”阴刻装饰,包裹主题以篆书阳雕“溯源”二字,葫芦颈以“回字纹”与殷商青铜器中的“龙纹饰”作“包口”,包口至到葫芦下部,作者挥刀与灵魂擦出火花,葫屑横飞,一气连贯呵成,内容图案远至数千年前“贝堆龙”、红山文化玉龙饰、迄今四千多年的彩陶蟠龙纹饰、殷商、西周青铜器龙饰、战国绣品龙饰、汉代瓦当青龙饰、唐代铜镜龙饰、宋代定窑龙饰等等,至今历代龙的演变过程乃至鱼龙、角龙、应龙等形象及出自历代书法大家的龙字写法,甲骨、金文等皆刻于上。作者可谓用心良苦,在此我想,作者若没相当文化修为是绝雕不出此等佳作的。其下以“水纹”包口以贴切龙的主题,就连底部都是青铜器龙纹。整件作品构图紧凑,杂而不乱,体现了作者非凡的功力。雕刻之后以深蓝、墨绿填色,作品更是显得厚重庄严,金石味浓郁,苍劲有力,大巧若拙,其韵耐人寻味,彰显了其人与作品深厚的文化内涵,也是九千年中国龙文化与七千年中国葫芦文化碰撞的火花与一次完美的结合。

郑志开,男,76年生,广东省汕头市海门镇人,职业葫芦雕刻家,作品典雅清新,注重内涵,构图严谨,尤以精细动人,以着色古朴著称,自成一风,业界称“南葫郑派”,在中国葫芦浮雕领域植下了深远的影响。自幼酷喜文艺,早年学医从医,2002年缘结葫艺,闭门钻研八载后成竹在胸出山,自2010年第一次亮相行业评比,至今已获行业专项,省级,国家级奖项30多次,其中2016年获“第十七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展百花杯”金奖,作品《山居图》被国家级一级博物馆广东省民间工艺博物馆收藏。

吾从事葫芦数载,自开始就留意“葫芦秀才”,后成好友,隔三差五相互交流至今数载。南派葫艺风格特点鲜明,辨析度强,精品层出不穷且供不应求,一位从不报评任何职称的雕者而很多时候藏家们却是“一葫难求”,我只能说:“这就是真正的葫艺家!”昔年埋头苦干,今已然为中国葫芦雕刻中一大主流体系,有如“教科书”式般的葫芦雕刻技艺与日趋完善的理论归纳,在国内葫芦浮雕领域乏精进之士与精品凤毛麟角的尴尬局面中,“葫芦秀才”的出现无疑给业界与广大爱好者带来了新的生机,十几年的披荆斩棘,今迎来葫艺圈无数粉丝和求学者,也被众多专业人士冠以“中国葫芦雕刻领域标志性人物,领军人物”。据悉,国内很多葫芦雕刻艺人和爱好者在技艺,理论及意识方向上受其影响,相信再加以时日,他会成为真正的大家。祝愿“南派葫艺”再创佳绩。